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继洲

双月刊

1673-5595

skxb@upc.edu.cn

0546-8392386 86983493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贯彻宗旨与突出石油和地域特色,重点刊登石油经济、石油文化、高校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和有关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空间溢出与门槛特征

    范秋芳王婷婷刘冠男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 2003-2020 年我国 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门槛回归模型检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显著抑制碳排放;分区域来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在东部地区显著,但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不显著;空间上,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不仅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同时促进邻近地区的碳减排;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存在人口规模、研发投入、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较高的人口规模和研发投入、较低的环境规制可以强化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减排效应异质性空间溢出门槛效应

    碳排放权交易、媒体负面关注与企业资本性环保支出

    赵振智冯亿琦王依凝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准自然实验,以 2010-2020 年间沪深A股 540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对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前后试点地区相对于非试点地区企业资本性环保支出的变化情况,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环保投资活动的影响,并检验媒体负面关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促进企业增加资本性环保支出;媒体负面关注对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资本性环保支出的关系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当媒体负面关注度较高时,试点地区控排企业资本性环保支出有显著增加;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对内陆地区、重污染行业、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的资本性环保支出的促进作用更强;通过经济后果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最终会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和绿色创新能力.

    碳排放权交易资本性环保支出媒体关注环保投资

    我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空间分异研究

    王双英魏萍华雅瑶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DEA模型测算 2005-2019 年我国"一带一路"17 个节点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借助Tobit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各节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间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存在不平衡性;"一路"节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始终高于"一带"节点城市,但两者均呈收敛之势;各节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均大于 1,技术进步对"一带"节点城市能源效率增长贡献较"一路"节点城市更为显著,"一路"节点城市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生产要素比例、对外开放程度、科技研发和能源价格对节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有积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污染则对其有消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带"节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生产要素比例、能源消费结构却抑制其发展,而这三个要素对"一路"节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与之相反.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SUPER-SBM-DEA模型Tobit模型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LNG加注站智能选址方案设计

    沙琦皓胡文娟江军许家栋...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大力推动交通清洁能源的使用,因此合理布局和建设LNG加注站就非常重要.基于交通车辆卫星定位数据的算法技术,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和大数据架构等先进技术,实现对LNG加注站的智能识别,并对路段流量和LNG重卡加注行为进行智能统计分析,搭建站点价值分析模型,进行LNG加注站的规划布局和建站选址.根据对交通大数据的分析,确定了全国6 000 余个LNG加注站的位置分布和其中的高价值站点,借助地图进行标注并打造加注站数据系统,大幅度提高了LNG加注站选址的科学性及效率.

    液化天然气交通大数据数据算法LNG加注站布局选址

    碳达峰碳中和视域下气候刑法的理论因应

    冯瀚元于文轩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刑法是风险社会背景下的气候法治新兴领域,有助于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气候刑法的保护法益是以气候法益为主的生态法益与人类法益的辩证统一.狭义的气候犯罪是指具备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严重超标的碳排放行为.气候犯罪在性质上属于抽象危险犯中的累积犯,且应具备行政从属性.科学不确定性造成了气候犯罪的归责难题,可借鉴客观归责的理论框架解决.在责任方面,气候犯罪只能由特定类型的单位以间接故意的责任形态构成.应当以轻罪轻刑的模式推动气候犯罪立法化.气候犯罪的法律后果应当在轻刑化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于生态修复的方式,主要包括罚金、增加自然碳汇和认购碳汇.在司法层面,气候刑事诉讼可适用刑事合规不起诉制度,以预防气候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气候犯罪气候刑法刑事立法

    "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法律规范纳入生态环境法典研究

    孙昭宇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环境法法典化研究应当围绕"如何法典化"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关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具体方案和路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引申出"能源法律规范能否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和"能源法律规范如何纳入生态环境法典"两个关键问题.从能源法和环境法的关系识别来看,两者间虽有差异,但在价值理念和立法目的方面仍存在一些共性和密切联系.将部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能源法律规范纳入生态环境法典的结构框架,既具备内生动力,又具有外在驱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可行路径.在参考比较法先例的基础上,可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将部分符合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目的、契合生态环境法典调整范围并与法典体例结构相适应的能源法律规范,有选择性地纳入生态环境法典,为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

    "双碳"目标生态环境法典能源法环境法

    论"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法制的协同优化

    蒲思倩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可再生能源法制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制在政策工具和制度供给层面均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在政策工具层面,应发挥两类政策工具在促进竞争探索、监督竞争过程和救助特殊领域竞争失败方面的协同作用;在制度供给层面,应推进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间以及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间的规划协同,促进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和政府主体间的消纳义务协同,推动总量目标制度、规划制度和并网制度区域法制实施协同.

    "双碳"目标可再生能源法制能源规划能源消纳协同

    企业碳中和形象的话语建构——基于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视角

    翁青青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在"双碳"话语的对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合法化语码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语料库和话语-历史分析法,对阿里巴巴发布的碳中和报告进行探究,发现阿里巴巴不只是停留在阐述自身的行动和计划上,而是不断将碳中和议题放置于一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呈现,涉及了消费者、商业伙伴、中国、国际社会等不同层面的行为主体;通过三种自主性语码切换路径和话语策略,塑造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正面形象:单向路径主要涉及述谓策略,展现出"绿色转型引领者"形象;巡回路径主要涉及辩论策略,塑造了"国际责任践行者"形象;往返路径主要涉及命名策略,刻画出"各方力量汇聚者"形象.因此,妥善运用自主性语码和话语策略能提升企业碳中和话语的有效性,有助于中国企业塑造良好的全球形象.

    合法化语码自主性碳中和企业形象话语-历史分析法

    "双碳"目标下清洁能源话语体系的建构

    王璐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能源正与环境、文化、外交等多个议题交叉融合,通过多维度、多媒体、多渠道传播,形成复杂的话语体系.清洁能源是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增长极,相关话语随之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新闻报道、政策文件、演讲辩论等文本基础上,提出中国清洁能源话语体系建构的三个维度,即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与价值维度.运用话语分析理论,为清洁能源勾勒出内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话语,探求消费端公平、供给侧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体现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执政理念;面向世界与立足本土的实践话语,开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身想法转换为现实"的实践,体现自立自强的创新追求;彰显能源普惠与生态友好的价值话语,开展广泛的清洁能源技术标准贡献与国际合作,传达"包容互鉴、贵和利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理念、文化观点.

    "双碳"目标话语体系清洁能源

    习近平能源革命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与实践遵循

    昌灏黄玉婷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能源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能源转型的新浪潮,习近平总书记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全局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能源发展新战略和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战略目标,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战略举措,以"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政策理念,以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以及矛盾论为方法论原则的能源革命战略思想体系.习近平能源革命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能源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遵循,代表了我国能源发展理论创新的新高度,对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习近平能源革命核心要义基本理念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