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陈淑娴

双月刊

1673-5005

Journal@upc.edu.cn

0546-8392495 86983262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石油工业学科为办刊特色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石油大学教师和其他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断裂对石马山地区岩溶发育的控制

    许欣雨陈清华孙珂刘红英...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性质断裂对岩溶发育的控制规律,以石马山地区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考察,采集断层、裂缝、溶洞及溶缝相关地质参数和图像数据,并辅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前人研究分析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和岩溶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性质断裂控制下岩溶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断裂控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压性断层沿着上盘裂缝带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岩溶带,溶蚀强度较小;张性断层沿断裂带及其两侧的高角度裂缝发育处岩溶作用强烈,易形成断溶谷,溶蚀强度最大;扭性断层一般沿破碎带溶蚀或在断层拐弯部位派生张性裂缝发育处溶蚀,岩溶形态表现为窄条带状或串珠状,溶蚀强度介于张性和压性断层之间;在多组剪切缝交叉部位,岩层破碎,易形成小型的溶孔、溶洞、溶缝;张裂缝主要在不同方向张裂缝汇聚部位或张裂缝走向发生改变且曲率较大的转折端位置发生溶蚀,易形成一系列串珠状小型溶洞.

    石马山地区断层裂缝溶洞溶缝岩溶发育模式

    东营凹陷东坡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异重流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刘海宁韩宏伟操应长曲志鹏...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三维地震、测录井资料、岩心分析、粒度分析、薄片分析和水槽模拟试验,对东营凹陷东坡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异重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异重流沉积以泥砾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杂基平均质量分数为12.6%,成分成熟度较低,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反映重力流沉积的上拱弧形、宽缓上拱型和低斜两段式为主;侵蚀充填构造、平行层理、逆正粒序层理、沙纹层理、波状层理、块状层理和炭质碎屑层是异重流沉积典型的沉积构造;沉积近端王59井以泥质碎屑流和底床载荷主导的高密度异重流沉积垂向叠置为主要特征,沉积远端牛876井以悬浮载荷主导的低密度异重流沉积和漂浮沉积垂向叠置为主要特征;平面分布呈条带状,在沉积近端以碎屑流沉积为主,伴随搬运距离增加,碎屑流转化为异重流;湖盆异重流搬运演化过程经历流体潜入区、流体稳定厚度区和流体膨胀区,流体潜入区是决定侵蚀作用程度和范围的主要控制区域,流体稳定厚度区是底床载荷主导异重流沉积范围,流体膨胀区则是悬浮载荷和漂浮沉积物沉积区;断陷湖盆异重流沉积水道化特征不明显,沉积物粒度从粗到细均有发育,砂体的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可呈现条带状或扇状分布特征.

    异重流重力流沉积特征分布特征沉积模式断陷湖盆

    采用机器学习分割算法和扫描电镜分析页岩微观孔隙结构

    刘学锋张晓伟曾鑫程道解...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为例,进行拼接扫描电镜(MAPS)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测试,建立样品二维和三维灰度图像,采用机器学习分割算法划分为孔隙、有机质、矿物骨架和黄铁矿.根据孔隙周围矿物类型和形状,将孔隙细分为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并统计含量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与常规灰度阈值分割算法相比,该方法准确识别灰度异常区域的组分类型,实现孔径10~200 nm页岩孔隙的精确划分;受分辨率限制,SEM图像识别的页岩总孔隙度与有机质含量与实验结果存在差异.

    页岩孔隙结构扫描电镜图像分割机器学习

    二连盆地伊和乌苏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

    陈治军文志刚刘护创张春明...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二连盆地伊和乌苏凹陷某探井全井段泥岩样品的热解分析资料和4个岩心样品的系统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资料,对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对伊和乌苏凹陷烃源岩生烃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存在3套潜在烃源岩,即赛汉塔拉组(K1bs)泥岩、腾格尔组二段(K1bt2)泥岩和腾格尔组一段(K1bt1)泥岩;K1bs泥岩TOC平均为0.39%,烃源岩为差—中等、Ⅲ型、未成熟烃源岩;K1bt2泥岩TOC平均为0.64%,最高热解峰温(Tmax)平均为430℃,主要为中等有机质丰度、Ⅱ2—Ⅲ型、未成熟—低成熟烃源岩;K1bt1泥岩TOC平均为0.53%,Tmax平均为432℃,为中等有机质丰度、Ⅱ2-Ⅲ型、低成熟烃源岩,但该段底部的烃源岩达到成熟热演化阶段;烃源岩在生源输入方面均具以高等植物为主,形成于还原性、微咸水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有效烃源岩的TOC下限为0.85%,凹陷的生油门限深度为1500 m,预测在南北2个次凹的深凹带均有面积较广、厚度较大的K1bt2和K1bt1有效生烃烃源岩分布;从烃源岩生烃潜力和油气成藏物质基础来看,伊和乌苏凹陷北次凹的油源条件明显好于南次凹.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生烃潜力伊和乌苏凹陷二连盆地

    哈拉哈塘凹陷含硫化氢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何大祥李博偲胡锦杰莫少武...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内含硫化氢气藏为研究对象研究天然气的组分、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因及运移方向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凹陷含H2S天然气干燥系数较低,分布在0.45~0.85,为湿气,且以原油伴生气为主,部分天然气具有生物气特征,成熟度较低;天然气干燥系数及成熟度由南向北降低,天然气可能由南向北运移;中—上奥陶统含硫碳酸盐岩及其沉积期间的海侵过程分别为天然气中H2S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环境,天然气中H2S质量分数与干燥系数和C02质量分数无明显相关性,但随δ13C1、δ13C2、δ13C3及δ13C4的减小H2S质量分数增加,结合该地区原油的生物降解特征,认为天然气中H2S为微生物硫酸盐还原成因.

    成熟度硫化氢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哈拉哈塘凹陷

    基于叠前地震数据五维信息的薄互储层预测方法

    徐立恒楚文静马浩楠星占龙...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油田薄互储层砂体描述难题,开展基于叠前地震五维信息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提高不同类型河道砂体识别精度.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根据研究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将地震记录划分为80个有效OVT单元,并进行噪音压制、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及反褶积处理,频宽提高至8~109 Hz;其次,分析不同方位及不同偏移距的叠前地震道集特征,确定地震振幅随不同方位和偏移距呈似正弦曲线关系,揭示OVT地震信息具有各向异性特征,并以方位角20°为间隔,建立"方位九分"的道集部分叠加方案;最后,对研究区目的层不同部位的大量地震切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复合砂体来说,与砂体展布方向呈一定夹角或垂直的方位切片更加匹配;对于窄小河道砂体来说,与砂体展布方向一致的方位切片更加匹配.利用叠前地震五维信息能够实现储层精准表征,能指导典型区块剩余油措施方案编制,对废弃河道发育部位进行压裂、对新发现的窄小河道进行补孔,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地震五维信息薄互储层河道方位角预测方法

    基于柱坐标系复频移完全匹配层的随钻套管井声场有限差分模拟

    杨书博赵琪琪王磊倪卫宁...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柱坐标系复频移不分裂完全匹配层(CFS-NPML)吸收边界条件应用于随钻套管井声场有限差分模拟中,分析不同环隙位置和胶结质量条件下各模式波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与NPML吸收边界条件相比,CFS-NPML吸收边界条件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和更高的计算稳定性;当环隙位置不同时,套管波在随钻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与电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钻铤波受套管井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套管波波速和钻铤波波速相近,短源距条件下时域波形会发生重叠;随着胶结指数的增大,首波幅度先快速减小后基本不变.

    复频移完全匹配层随钻声波测井固井质量评价有限差分

    考虑支撑剂颗粒破碎的页岩分支裂缝导流能力

    朱海燕刘英君王向阳高庆庆...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储层体积压裂复杂裂缝通常被分为主裂缝、分支缝和自支撑裂缝3种形态.页岩气井投产初期,储层压力快速下降,裂缝闭合压力增大,裂缝的长期导流能力直接影响页岩气井的总产量.采用自主研制的多场耦合岩石力学试验测试系统,提出页岩分支裂缝导流能力测试新方法,开展页岩分支裂缝的导流能力试验.结合页岩储层特征,建立考虑支撑剂破碎作用的页岩分支裂缝导流能力的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对影响页岩分支裂缝的铺砂方式、裂缝表面形态、支撑剂组合形式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支裂缝中,一定铺砂浓度条件下,部分单层铺砂导流效果要好于全部单层铺砂;当闭合压力低时,不同组合形式支撑剂的粒径越大,导流能力越强.

    页岩气分支裂缝裂缝导流能力支撑剂破碎离散元数值模拟

    目前地层油高压物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修正方法

    李爱芬安国强崔仕提张友平...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层油的体积系数、溶解气油比是油藏油气储量计算、开发方案设计等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其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油藏储量及产量计算的准确性.从高压物性参数的定义出发,论述高压物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地层油体积系数、溶解气油比的标准测试及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国内外PVT测试实例,详细论述数据处理方法,指出目前油田PVT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数据修正方法;对比修正前后体积系数、气油比的差别及其对储量计算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按目前行业标准测试的体积系数及气油比与实际值相比偏高,致使计算的油藏原油储量偏低.

    PVT测试地层油高温高压物性体积系数气油比储量计算

    基于有效驱替通量的油藏物性综合时变数值模拟技术及应用

    赵平起沈泽阳蔡明俊张家良...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驱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在水的高倍冲刷下储层物性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储层剩余油分布与调控策略的制定.为精确模拟储层时变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根据室内试验和矿产资料利用有效驱替通量定量表征储层物性参数的时变规律,并形成基于驱替通量的时变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概念模型对时变软件进行应用,分析不同时变参数对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率时变水窜加剧,开发效果变差;原油黏度时变水油流度比降低,黏性指进导致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变差;相渗曲线时变油相渗流能力升高,有利于驱油;综合时变是各参数时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发效果整体趋好.B油田考虑储层物性时变后,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精度提高约7%.该技术可连续稳定地表征水驱开发时储层物性的动态变化,确保剩余油分布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为油田后期深度挖潜奠定基础.

    水驱开发储层物性时变数值模拟驱替通量剩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