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陈淑娴

双月刊

1673-5005

Journal@upc.edu.cn

0546-8392495 86983262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石油工业学科为办刊特色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石油大学教师和其他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底水合物储层双增改造浆液及其固结体性能

    孙友宏沈奕锋张国彪李冰...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底水合物储层胶结性差、强度低、渗透率低等特点,为提高单井产气量和实现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提出可同时实现储层强化和增渗的双增改造概念,研发一种以聚氨酯材料作为基质的双增改造浆液,并测试浆液的黏度及其固结体的固化时间、渗透性、强度和导流能力等性能,依据性能参数提出相应的施工工艺.结果表明:浆液黏度和固化时间可控,利于泵送注入;其固结体渗透性可达5.75μm2,孔隙分布均匀且连通性好,在围压为4~10 MPa条件下,最大抗压强度为9~19 MPa,且生成的多孔骨架通道在水合物分解过程中仍能保持良好的导流能力;该浆液能满足同时实现储层强化和增渗的要求.

    双增改造天然气水合物聚氨酯增渗导流能力储层强化

    核磁共振法研究钻井液侵入对甲烷水合物沉积层分解及渗透率的影响

    李轩黄维安孙金声吕开河...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钻井过程中,井筒工作液侵入诱发储层水合物分解易导致储层骨架变形、微粒运移、出砂堵塞等类型的储层损害.为探明水合物储层伤害类型及机制,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建立井筒工作液侵入水合物储层的模拟试验方法,探究在不同液相侵入温度下水合物分解特性及储层伤害程度.结果表明:外来液相侵入过程中沉积层水合分解程度差异较大,将沉积层从左到右划分为3个区域(Ⅰ、Ⅱ、Ⅲ),当注热温度为20℃时沉积层水合物仅在近入口端少量分解;热流以40℃注入时,区域Ⅰ平均水合物饱和度由54%降低至24%,区域Ⅱ中水合物饱和度由65%下降至43%,区域Ⅲ中水合物饱和度由67%下降至49%;液相侵入温度为60℃时区域Ⅰ中平均水合物饱和度降至2%,基本已完全分解,区域Ⅱ中水合物饱和度仅剩12%,区域Ⅲ中平均水合物饱和度降为26%;侵入过程中水合物分解前缘呈楔形推进,注入温度升高,分解速率和分解程度明显加剧;随着水合物分解沉积层渗透率增大,但同时沉积层胶结性减弱,微粒运移加剧,堵塞孔喉,造成储层伤害.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伤害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评价方法

    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井周水合物的二次形成

    马超秦绪文孙金声余路...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受分解吸热效应影响,地层温度降低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生产井周水合物分解区受气体节流膨胀效应影响,温度降低现象更加显著,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会出现水合物或冰形成,导致该区域内储层有效渗流通道被堵塞,渗流阻力升高,影响水合物分解气体的产出.通过自主研发的水合物分解区逆相变形成演化试验装置,模拟不同生产压差下水合物分解产出气体从分解前缘渗流至生产井筒这一过程,采集和计算试验过程中的储层温度、压力、饱和度等参数变化,探究分解区内影响冰与水合物二次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水合物分解气体在较大生产压差作用下受气体节流膨胀效应影响,会在生产井周5 m内引起温度下降,导致水合物二次形成;压差越大水合物二次形成的范围越向井壁缩小,且温度易降至0℃,形成冰堵,抑制气体产出;小压差情况下分解气供给小,造成分解前缘前部水合物二次形成区域范围大,但水合物二次形成量小;低渗透水合物储层气体流速低,气体节流膨胀效应减弱,水合物二次形成带窄.

    降压开采试验模拟水合物分解水合物二次形成节流膨胀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筒中水合物二次生成风险预测及防治

    张剑波孙小辉单正锋付玮琪...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艺和井筒结构特点,建立试采井筒中的水合物二次生成预测方法,探究水平井试采井筒中的水合物二次生成风险及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在案例条件下,采气管柱中的水合物二次生成风险较高,主要分布在井深790~1020 m,且产气量和产水量越小,管柱中的水合物二次生成风险越高;水合物二次生成过冷度越大,井筒中发生流动障碍的风险越高;添加水合物热力学抑制剂可以减缓管柱中的水合物沉积层生长速度,延长水合物流动障碍发生所需的时间;采气管柱底部加热长度50 m且抑制剂质量分数为5%条件下,可满足采气管柱中水合物防治要求;通过增加电潜泵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采水管柱中水合物二次生成风险.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筒二次生成热力学抑制剂防治方法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降压开采诱发沉积物力学响应规律

    郭旭洋金衍林伯韬卢运虎...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海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物性和力学性质,建立水平井降压开采过程中井周沉积物的流-固-热-化响应模型,采用弹塑性模型表征塑性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重力作用导致深层水平井压降程度低于浅层水平井,一定程度上抑制水合物分解前缘的扩展,导致深层水平井产能略低于浅层水平井;在降压开采初期水合物分解前缘未形成时,沉积物层塑性应变不明显;随着降压开采时间的增加,水合物分解区力学性质劣化显著,分解区的内聚力等强度参数变低;分解区的塑性应变明显高于未分解区.

    天然气水合物岩土力学水平井数值模拟弹塑性变形

    塔北地区奥陶系古地貌及走滑断裂差异性控储规律

    李凤磊林承焰崔仕提马慧...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类型多样,探讨不同控制因素下的岩溶发育规律对岩溶缝洞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露头踏勘、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岩溶充填物地球化学分析、测井成果分析,结合区域奥陶系走滑断裂解释、岩溶暴露期古地貌刻画、缝洞体静态刻画、生产动态数据成果分析,探讨岩溶类型较全的FI7走滑断裂带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储层和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流体主要为大气淡水,岩溶体系主要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奥陶系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桑塔木组暴露期形成大量古水系是岩溶发育的条件和岩溶作用结果;古地貌和走滑断裂在岩溶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古水系、地层尖灭线、地层碳酸盐岩含量、断裂发育程度等共同控制岩溶发育程度和分区特征;断裂带岩溶发育由北向南可依次划分为潜山岩溶区、顺层岩溶区、台缘叠加区、台缘陡坡排泄区、近岸斜坡断控区和远岸斜坡断控区;不同区带岩溶模式差异导致油气藏特点存在差异,通源断裂与优质缝洞储层匹配是区域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古地貌古岩溶缝洞体古水系走滑断裂

    靖边气田北部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方解石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魏丽马尚伟蒋子文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和C/O同位素等试验测试方法,对靖边气田北部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和方解石脉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靖边气田北部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大多数为埋藏交代成因,小部分为准同生白云石化成因,且w(Mn)/w(Sr)为2.25,δEu呈明显的正异常,δCe呈弱的负异常,表明后期经历中等强度的热液成岩改造;埋藏白云岩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油气生成之前的浅—中等埋藏阶段,少量发生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脉体方解石主要形成于烃源岩排烃之后的中—深埋藏阶段,属于受高温热液影响的埋藏成因.这为靖边气田白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及储层预测提供依据.

    白云岩成因方解石脉体地球化学特征马家沟组靖边气田

    白云岩储层溶蚀过程中孔隙演化的核磁共振和频谱激发极化试验

    张天付倪新锋黄理力周进高...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实时监测不同孔隙类型、不同物性白云岩储层样品在固定温压(温度40℃、压力5.17 MPa)条件下,经乙酸(pH=3)溶蚀前后弛豫时间和电导率变化,揭示白云岩储层溶蚀过程的孔径、孔隙体积、渗透率等孔隙特征演化,探讨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云岩溶蚀前后孔径分布特征一致,溶蚀后孔径分布为继承性分布特征;外界条件一定时,岩石的组构是影响溶蚀孔隙发育演化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孔隙类型与孔径大小,最后为原始物性;试验条件下,孔径大、物性好的孔洞型和孔隙型样品孔径随溶蚀作用的加强,孔径减少,孔隙度增加;孔径小、物性差的孔隙型样品随溶蚀作用的加强,孔径和孔隙度同时增加,且增加率远大于前者;溶蚀作用对渗透率的改造比对孔隙体积的改造更加明显,前者为数量级的提升;后者最大增大率为33%.

    白云岩储层溶蚀过程孔隙演化核磁共振频谱激发极化

    断盖配置封闭性组合形成的多层油气运聚有利部位预测方法

    付广邓春于桐梁木桂...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大断裂附近多套盖层上下油气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封闭性组合形成的多层油气运聚条件和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上部断盖配置封闭部位和下部各断盖配置不封闭部位,将其叠合建立一套断盖配置封闭性组合形成的多层油气运聚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北大港地区断盖配置封闭性组合形成的沙河街组、东营组和馆陶组3层油气运聚有利部位预测中.结果表明:南北大港地区断盖配置封闭性组合形成的沙河街组、东营组和馆陶组3层油气运聚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北部中南地区和南部边部地区,是沙河街组、东营组和馆陶组3层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部位,与目前南北大港地区已发现的沙河街组、东营组和馆陶组油气分布部位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盖配置封闭性组合形成的多层油气运聚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断盖配置封闭性组合多层油气运聚有利部位预测方法

    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运移路径探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刘鹏张磊王胜奎康燕...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的泥页岩岩心、分析测试及产能资料,开展页岩油到常规油运移再认识的探讨,并指出油气运移再认识的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层理缝在地层条件下具有开启的可能,且较大的地层倾角更利于层理缝的开启,受控于泥页岩层状、纹层状岩相的稳定展布,层理缝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是页岩油横向运移的潜在通道;岩性接触面刚性一侧易发育裂缝,但规模有限,为页岩油短距离运移的通道;泥页岩中生烃增压及构造成因裂缝普遍发育,形成的网状输导体系成为页岩油纵向中、长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页岩油在泥页岩裂缝面上沿不规则网状通道呈多期次性运移,先期运移的通道往往成为后期运移的优势通道,纵向运移距离大于400 m;页岩油勘探应重视纹层状岩相、合适的地层倾角并考虑一定的宏观构造背景.

    页岩油运移方式层理缝泥岩裂缝济阳坳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