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运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运工程
水运工程

吴澎

月刊

1002-4972

sygcbjb@yahoo.cn

010-64066347;841995234

100007

北京东城区安内国子监28号

水运工程/Journal Port & Water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交通部主管、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主办,面向国内外水运工程行业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本刊及时报道国家在水运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重点报道港口、航道、航电枢纽、道路、桥涵、修造船厂、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设计、科研、施工、监理、水运经济及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及技术改造成果和主要经验教训;贯彻“双百”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介绍国内外水运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及动向,是我国水运工程界发行量和影响面较大的科技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粤东大亚湾水沙环境及岸滩演变分析

    谢华亮赵张益王恒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现场实测水文泥沙及地形资料,对大亚湾海域的自然条件、水沙环境特征及岸滩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潮差较小,波浪和潮流动力弱,水体含沙量较低,泥沙来源有限,主要来自近岸附近滩面就地搬运的少量泥沙.湾内底质多为黏土质粉砂,呈现淤积质海岸的沉积特点.因此大亚湾海域水清沙少,自然状态下海床长期保持稳定.近期受港口航道建设、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海床地形出现较大幅度的冲淤变化.湾内港池、航道疏浚开挖后航槽稳定,回淤强度较小.正确认识该海域的水动力条件、泥沙运移及海床冲淤变化,不仅是开展海岸工程开发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也有利于近岸海洋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

    水沙环境泥沙来源岸滩演变大亚湾

    鼎形浮式防波堤消浪性能研究

    王玟如李雪艳曲恒良谭永康...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矩形浮式防波堤消浪性能,设计一种鼎形浮式防波堤,基于STAR-CCM+软件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分析3 种潮位下吃水深度、弧墙高度和弧墙角度对该结构消浪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矩形方箱浮式防波堤相比,鼎形浮式防波堤可有效提升消浪性能;该结构透射系数随着吃水深度、弧墙高度和弧墙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反射系数随着吃水深度和弧墙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弧墙角度对浮堤的反射系数影响不明显;透射系数随着相对宽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反射系数随着相对宽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研究的波浪要素条件下,当结构参数设置为吃水深度 0.2 m、弧墙高度0.05 m、弧墙角度 54°时,透射系数、反射系数分别达到 0.11、0.61,此时为最优参数设置,浮堤的消浪性能最好.

    鼎形浮式防波堤数值模拟消浪性能STAR-CCM+

    基于浮标站观测的磨刀门洪枯季径潮动力作用规律及相关性分析

    方神光崔丽琴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磨刀门主要动力因子对潮流运动的作用规律,采用主潮通量算法计算洪枯季半月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潮流动力特征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特征值的相关性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磨刀门水道内平均落潮流速洪季比枯季总体大约 14%,但涨潮平均流速仅为枯季一半;水道内洪季余流流速很大,枯季可忽略不计;口门外东汊和西汊涨潮流态洪季存在相互顶托,枯季均为西南向,洪枯季余流流速西汊均大于东汊,近底层水深范围存在逆时针半环流结构,且枯季尤为明显.潮汐动力和海面风对水道内余流影响较小,径流动力洪季影响显著、枯季影响很小.由于洪季径流动力强劲,东汊和西汊净潮通量变化规律一致;枯季磨刀门水道净通量主要输运至东汊水域,随沿岸流朝西南方向输运进入西汊,然后随离岸流朝南侧外海方向输出,符合口门外逆时针半环流结构的输运特征.

    磨刀门径潮动力潮周期半环流结构洪枯季

    辽东湾海域锚地关键问题及发展思路

    陈中亚姚海元邵若莉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辽东湾沿海港口的快速发展,锚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愈发凸显,尤其是辽东湾内海域条件复杂,不同行业的用海冲突进一步制约了锚地的规划和建设.在深入分析辽东湾海域内生态红线、海底管道及光缆、军事禁航区、海上风电场以及船舶航路等限制条件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锚地在资源容量、规划实施以及共享共用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锚地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等角度提出辽东湾锚地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可为政府及海事等管理部门进行锚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辽东湾锚地关键问题发展思路

    内河枢纽港水工钢构件锈蚀特征时空分布规律

    刘明维代川吴林键曾丽琴...
    28-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河枢纽港框架直立式码头下部结构多采用钢护筒、钢靠船构件、纵横撑等钢构件,钢构件具有强度高、塑性好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易锈蚀、耐腐蚀性差等问题,水工钢构件锈蚀对内河枢纽港长期运营安全存在严重威胁.为了探究水沙冲蚀条件下内河枢纽港水工钢构件锈蚀规律,依托某代表性内河枢纽港工程,开展针对其水工钢构件锈蚀程度的现场检测试验.通过对不同排架、高程、受水沙冲蚀方向等钢构件试验数据结果的详细对比分析,揭示不同钢构件锈蚀程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提出所依托工程的水工钢构件锈蚀经验模型.结果表明:钢构件的锈蚀厚度随服役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着高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一高程位置处,构件迎水面的锈蚀程度相较于侧水面、背水面更严重.

    内河枢纽港钢构件锈蚀时空分布

    "双循环"新格局下港口新城规划编制——以武汉经开区为例

    叶杉
    36-4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口新城是港口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发的重要抓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承担着更重大的发展使命,亟需从规划设计角度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武汉经开区港口新城为研究对象,基于调研分析得出港口新城具备优质岸线和充足用地资源,主要存在港口现代化水平低、临港产业发展不足、多式联运未成体系、城市配套不完善等发展问题.以"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高标准谋划港口新城发展目标、空间规划格局、总体发展路径,针对性提出升级港口基础设施、构建临港产业集群、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城市配套服务等规划发展策略,以引领推动港口新城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内陆港口城市规划建设港口新城提供启示和借鉴.

    港口新城港产城融合发展临港产业多式联运

    天津港大港港区LNG双泊位联合运行通航管理方案

    李延伟周瑞赛王闻恺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北方地区冬季LNG高峰期保供目标,部分渤海沿海港口在同一港池内规划布置双LNG泊位.鉴于双泊位联合运营下的LNG船舶关联性强且操纵难度高的特点,有必要对LNG双泊位联合运行进行调度管理方案研究.以国内首座正式投产运营的LNG双泊位为例,基于船舶操纵模拟仿真方法,通过分析LNG船舶航行对航道通航效率影响及相邻泊位联动性,提出双泊位运营下的LNG船进出港优先级.在此基础上,结合LNG双泊位运营特点和通航管理规则,制定近期和远期不同阶段的船舶联合调度组织模式.研究结论可为单港池LNG双泊位的通航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LNG双泊位联合运行进出港优先级调度组织模式

    生态型港口海岸防护块体Coastalock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陶然黄睿奕王文渊吴遵奇...
    49-5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大背景下,针对传统的海岸防护结构无法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绿色低碳发展等凸出矛盾,通过大量文献调查研究,介绍一种基于仿生学的新型防护块体Coastalock解决方案,并进行有关物理模型试验及工程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块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消浪效果,适用于大部分海岸情况,其碳封存和生物多样性效果显著,有助于港口与海岸工程建设应对气候变化.

    生态型港口海岸防护建筑物防护块体生物保护层

    沉箱外壁和隔墙内力计算优化

    刘海欣王勇健张丽珍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行规范对于沉箱构件内力计算进行简化,忽略上部结构对构件的约束.将考虑沉箱上部结构对构件施加有效约束时的横向跨中弯矩和支座弯矩结果与规范计算模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不同计算模式下的构件顶部 1.5l内(l为仓格间距)和构件底部 1.5l内的内力.结果表明,当考虑沉箱上部结构对构件施加有效约束时,沉箱构件上部的横向跨中弯矩可减少约 36%,支座弯矩可减少约 14%,可显著优化结构设计,同时须核算构件竖向强度.虽然结构约束条件与底部相似,但由于荷载分布不同,构件顶部不适合采用三边固接一边简支模型计算内力;沉箱构件内力分布不均匀,边缘仓格的内力远大于中间仓格的内力,弯矩增加超过 30%,对于仓格少于或等于 2 个的小型沉箱设计时尤其值得注意,此时建议建立整体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沉箱构件内力约束计算

    LNG泊位靠泊设施及结构设计

    钱怡杰潘志刚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LNG船型干舷高、外侧弧度大、船体中心不对称于管汇中心,靠泊时会遇到船舶与护舷接触点过高、与护舷接触面积过少的问题,常规靠船结构及设施难以适应多等级船舶的停靠要求,存在靠泊安全隐患.针对此问题,结合嘉兴港某LNG码头进行靠泊结构设计和靠泊设施布置,通过不同船舶在不同作业工况下的船岸匹配,分析橡胶护舷和船体平行舯体长度的匹配度,提出在靠船墩内侧上方设置反向靠船构件,优化内、外侧橡胶护舷布置高程,以满足多种等级船型靠泊适应性,保证船舶与护舷的接触面积,避免护舷局部压强变大,船体受损.采用物模试验测定船舶运动量、系缆力和撞击力等物理量,验证靠船构件和护舷布置的合理性,确保满足LNG船舶安全靠泊的作业要求.

    LNG泊位靠泊设施结构设计船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