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卫小春

月刊

1008-5572

sygkzz@163.com

0351-3365826,3365705

030001

山西太原五一路382号

实用骨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宗旨是以实用和普及为主,兼顾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孔分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专家共识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定期考核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专家组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基层医疗工作委员会OSE脊柱微创学组...
    19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患病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LSS脊柱内镜治疗方法有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单孔分体内镜技术(one-hole split endoscopy,OSE)、同轴内镜技术(即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OSE治疗LSS具有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创伤较UBE更小,对椎管及双侧神经根管的减压较PTED更彻底。虽然OSE这项技术被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已经4年余,但普及程度尚不够,目前缺乏OSE治疗LSS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为提高脊柱外科医生对OSE技术的认识,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定期考核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专家组的主办下,在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基层医疗工作委员会的协办下,于2022年8月20日在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基层医疗工作委员会OSE脊柱微创学组成立大会上,OSE专家成员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订方法,通过调查确定拟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并对OSE、UBE、PTED领域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经德尔菲法投票及专家组讨论,提出推荐意见。后经反复论证,对OSE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形成共识,包括OSE的适应证、禁忌证、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流程、术后康复注意事项及术前术后评估,旨在为脊柱外科医生采用OSE技术治疗LSS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和临床指导,以提高中国LSS的脊柱内镜诊疗水平。

    单孔分体内镜技术腰椎管狭窄症治疗

    组织培养法保存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物的研究进展

    马永胜刘洋杨文铭邢煜刚...
    199-204页

    《实用骨科杂志》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204页

    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再骨折预测模型

    施崭范明星王祺龙何达...
    205-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再骨折风险,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确定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9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再骨折与否分为再发组和非再发组,其中再发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55~86岁,平均(72。02±5。58)岁。非再发组97例,男50例,女47例;年龄55~86岁,平均(70。79±6。81)岁。统计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OVCF术后再发骨折自变量,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比较全变量 Logistic 回归、逐步Logistic、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效能,构建诺莫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准曲线分析OVCF术后再发骨折诺莫图模型效能。结果 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2。00±2。4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T值、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PACP-5b)、核因子 kB 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脊柱畸形指数(spinal deformity index,SDI)值、手术段Cobb角、后凸角度与非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ambda。lse值0。049为最优模型,此时进入模型的变量涉及骨密度、SDI值、IL-17、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经BIC、AIC验证表明所构建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相对较好;诺莫图模型的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6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45%、68。04%,且校准曲线显示,其预测效能与实际吻合较好。结论 OVCF术后再骨折的发生受围手术期多方面影响,涉及骨密度T值、SDI值、IL-17、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基于以上因素可有效预测患者再骨折风险,为临床防治再骨折提供参考依据。

    脊柱畸形指数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预测模型

    更正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210页

    椎间微分动力系统联合Tergu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樊晨石秀秀樊茹侯树勋...
    21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对比椎间微分动力系统(intervertebral differential dynamics,IDD)联合Tergumed脊柱评估训练系统与IDD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0岁,平均(50。21±5。53)岁;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9~59岁,平均(50。65±6。12)岁。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IDD联合运动疗法,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共接受4周治疗。试验组采用IDD联合Tergumed进行治疗,IDD治疗同对照组;Tergumed训练每周3次,共训练4周,12个单元。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腰椎疼痛程度,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障碍程度的变化,同时采用Tergumed评估两组患者腰椎生物力学数据——腰椎前屈、背伸活动度和最大肌力数值变化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16周时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及腰椎前屈、背伸活动度和最大肌力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16周,两组VAS、ODI及各项生物力学数据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周,两组疼痛VAS评分降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可信区间0。19(-0。07~1。03)下限大于预设的-1,达到非劣效检验标准;治疗4周,两组ODI及各项生物力学数据的变化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时,试验组前屈、背伸最大肌力值较治疗前的变化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DD联合Tergumed治疗LDH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IDD联合常规运动疗法,可在节省人力的前提下,明显缓解疼痛,增加腰部肌力,改善腰椎功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椎间微分动力系统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评估训练系统非劣效

    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探讨

    李永霞姜家梅侍冬成吴蔚...
    217-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受伤24 h内)并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盆骨折患者665例。根据患者就诊即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计算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236例,其中男165例,女71例;年龄18~89岁,中位年龄56岁。非血栓组429例,其中男312例,女117例;年龄19~92岁,中位年龄49岁。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危险因素对下肢DVT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年龄、ISS、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糖、SHR、24h红悬输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0~69岁(OR=2。02,95%CI:1。40~2。95,P<0。001)、70 岁以上(OR=4。74,95%CI:2。57~8。97,P<0。001)、ISS(OR=1。57,95%CI:1。11~2。23,P=0。012)、血红蛋白 100~124 g/L(OR=0。53,95%CI:0。36~0。80,P=0。002)、血红蛋白>124 g/L(OR=0。32,95%CI:0。21~0。50,P<0。001)、SHR(OR=1。64,95%CI:1。12~2。41,P=0。011)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ISS、血红蛋白及SHR预测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3、0。59、0。64、0。57,总面积为0。72。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AUC和自举法内部验证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结论 年龄、ISS、血红蛋白及SHR是骨盆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骨盆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骨盆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列线图

    3D打印导向器与导航下引导骶骼螺钉置入的对比研究

    高博吴碧阎敏江伟...
    222-225,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3D打印螺钉导向器与导航下引导骶髂螺钉置入在骶髂关节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骶髂关节损伤32例患者资料,按照螺钉引导方式不同分为3D打印螺钉导向器组(17例)和导航组(15例),其中导向器组男13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37。81±9。73)岁;Tile分型,B型10例,C型7例。导航组男12例,女3例;年龄23~58岁,平均(36。23±9。35)岁;Tile分型,B型9例,C型6例。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采用Majeed评分在术后1年对骨盆功能进行评价,采用Matta评分对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和神经损伤并发症出现。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82±0。25)个月。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器组出血量稍多,与导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器组置钉时间要少于导航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tta评分标准:导向器组优12例,良4例,可1例;导航组优11例,良3例,可1例(P>0。05)。术后1年随防时,按照Majeed评分标准:导向器组评分67~93分,平均(85。76±6。86)分;导航组评分68~92分,平均(86。47±7。37)分(P>0。05)。结论 采用3D打印螺钉导向器引导置入骶髂螺钉治疗骶髂关节损伤,具有术中置钉时间少、置钉准确等优点,且不需要导航等高科技设备,在基层临床工作中可以推广应用。

    骶髂关节3D打印导向器导航骶髂螺钉

    假体柄长度与股骨远端肿瘤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关系

    徐刚陈宇
    226-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假体柄长度对股骨远端肿瘤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四川友谊医院行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164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随访2~8年期间假体无菌性松动情况将患者分为未松动组和松动组。未松动组126例,男71例,女55例;年龄25~69岁,平均(47。69±5。48)岁。松动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7~70岁,平均(46。12±5。3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假体柄长度与假体使用寿命的关系;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因素;相关性E值法分析研究结果的敏感性;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假体柄长度与患者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剂量-效应关系;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假体柄长度与假体使用寿命有关(P<0。001);下肢力线距膝关节中心距离增加是患者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危险因素(P<0。05),假体柄长度、髓腔柄与股骨直径比值、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术后髋-膝-踝角增加是保护因素(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E=2。015;男性患者或女性患者中,假体柄长度与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均不存在非线性关系(P>0。05);当模型预测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概率为0。80时,约登指数最高(77。77),准确度为92。24%,敏感度为85。63%,特异度为92。1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66~0。884,P<0。001)。结论 下肢力线距膝关节中心距离、假体柄长度、髓腔柄与股骨直径比值等是股骨远端肿瘤患者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影响因素,建议外科医生应选择较长的假体柄和较粗的髓腔柄,增加假体髓腔柄与股骨直径和髓腔直径的贴合度,同时术后应定期检查下肢力线偏倚情况,及时重建下肢力线。

    假体柄长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假体无菌性松动股骨远端肿瘤

    PKP术后骨水泥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廖昌和朱古鑫马航展
    23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骨水泥位置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行PKP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其中再发骨折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60~90岁,平均(77。50±7。34)岁;骨折节段:胸段12例,腰段8例。未骨折组92例,男24例,女68例;年龄51~91岁,平均(72。59±8。29)岁;骨折节段:胸段43例,腰段49例。记录相关临床数据,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再发骨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引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危险因素及骨水泥分型对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17个月,再发骨折组平均随访(13。05±0。89)个月,未骨折组平均随访(12。33±2。20)个月。PK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17。86%,再发骨折患者发病时间为首次PKP术后(27。00±12。33)周。两组患者在年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形态、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渗漏是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骨水泥位置分布分型中,骨水泥分布Ⅰ型较Ⅱ~Ⅴ型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较高(OR=12。764,P<0。05)。骨水泥位置分布分型预测PKP术后出现再发骨折AUC为0。277,灵敏度5。00%,特异度72。80%。结论 骨水泥分布Ⅰ型较其余分型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水泥弥散形态、术后未行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渗漏均是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骨水泥分布再发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