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卫小春

月刊

1008-5572

sygkzz@163.com

0351-3365826,3365705

030001

山西太原五一路382号

实用骨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宗旨是以实用和普及为主,兼顾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骨折水疱形成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张建许波
    627-631页

    柔性自粘脊柱体表定位器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邓海涛卿培东赵生鑫胥鸿达...
    63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柔性自粘脊柱体表定位器、网格定位板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定位时间、定位精度、透视次数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6月绵阳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采用PKP手术治疗。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柔性自粘脊柱体表定位器定位(A组)和网格定位板定位(B组)。A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73。0±2。3)岁;T6骨折1例,T11骨折4例,T12骨折4例,L1骨折6例,L2骨折3例,L3骨折2例。B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72。0±2。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4例,T12骨折5例,L1骨折5例,L2骨折3例,L4骨折1例。比较两组在定位时间、定位精度、透视次数上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3个月无神经损伤、肺栓塞、骨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A组的定位时间短于B组,透视次数A组少于B组,定位精度A组较B组更精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柔性自粘体表定位器应用于PKP手术,相较于网格定位板定位具有定位时间短、定位精度高、C型臂透视次数少等优点,可弥补PKP手术常规网格定位器的不足。

    体表定位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3D打印数字规划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临床实践

    裴杰刘泽宇于鹏付昆...
    635-638,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D打印数字规划在髋关节翻修中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7例髋关节翻修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49~71岁,平均(63。71±8。30)岁。术前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模型、完成重建及实施术前规划。记录术中出血量,采用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髋关节功能。结果 7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患者疼痛已基本消失,术后12个月患者疼痛已完全消失。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双下肢均等长,未见假体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在面对翻修术中大型髋臼骨缺损时,利用3D打印技术可充分了解骨缺损情况,提高手术的可视化和精确性,为术者提供可靠的术前指导。本研究中使用3D打印数字规划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3D打印数字规划髋关节翻修

    两种术式重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对比

    徐洪伟郭凌飞黄迅悟郑润龙...
    639-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小切口微创重建与传统切开重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58例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18~53岁,平均(37。86±9。52)岁。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传统切开重建)30例和观察组(小切口微创重建)28例。评估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80个月,平均(55。67±11。94)个月。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术后6、12、24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见感染、韧带再次断裂等情况;对照组关节黏连、僵硬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小切口微创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相较传统切开重建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内侧副韧带损伤重建微创

    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的中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国立尹向辉戴士峰孙昌俊...
    64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中期疗效,分析影响翻修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首次翻修的4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8。45±9。54)岁。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进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采用基于KT-1000侧侧差值评估,关节镜探查软骨损伤情况按照Outerbridge分级评估。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3个月,平均(41。75±8。62)个月。翻修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复查,与术前比较部分病例出现明显骨质密度降低,所有患者重建骨隧道无明显扩大,移植物固定装置无明显失效表现。翻修移植物为自体腘绳肌腱、同种异体肌腱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软骨损伤越重术后临床结果越差,关节软骨损伤>2级较关节软骨损伤≤2级对术后IKDC评分的影响更明显(P<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翻修重建可以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自体胭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翻修移植物的临床疗效相当。术者经验丰富、移植物直径>8 mm、关节软骨损伤无或轻度以及充分的手术宣教、积极的心理疏导是前交叉韧带翻修预后的积极因素。

    前交叉韧带翻修同种异体肌腱自体胭绳肌腱影响因素

    改良闭合复位联合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评价

    张广肖爱国王张伟朱志龙...
    649-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闭合复位技术联合机器人辅助通道螺钉技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杭州邦尔骨科医院收治的69例(73足)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60例,女9例;年龄19~67岁,平均(44。49±10。0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24 h,平均(12。81±3。62)h。均采用改良闭合复位技术复位跟骨,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行经皮通道螺钉固定骨折。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70±3。3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6。33±5。46)min,术中出血量(14。95±2。49)mL,住院时间(2。93±0。75)d,手术切口(3。78±0。69)个,切口总长度(18。92±3。53)mm。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复查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45±2。16)周。1例患者术后出现足底疼痛,予封闭治疗后好转。术后12个月患者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ö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好转(P<0。001)。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优61足,良12足,优良率100%。结论 改良闭合复位技术联合机器人辅助技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闭合复位机器人通道螺钉技术跟骨骨折微创

    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固定和小切口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邓永张季永赵平
    653-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内固定和小切口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9~57岁,平均(34。89±11。26)岁。19例采用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内固定治疗(A组),23例采用小切口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侧、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和骨折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患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 组的手术时间(94。74±13。38)min显著长于B组(61。74±10。07)min(P<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6±2。27)个月。两组患者均骨性愈合,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前两组患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内固定和小切口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避免内固定物断裂相关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等优势。

    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外排锚钉螺钉关节镜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旋耕犁致下肢贯通伤的疗效

    张福田綦江刘青张莉莉...
    656-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外固定架分期治疗旋耕犁致下肢贯通伤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下肢旋耕犁致下肢贯通伤患者,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45~60岁。应用VSD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术后观察患者感染情况以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仅1例胫骨骨折患者发生感染,经过多次清创抗感染,二期给予骨搬运技术治疗骨缺损,患肢成活。其他6例胫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拆除外固定架。2例膝关节脱位患者二期给予交叉韧带重建,肢体功能恢复。9例患者随访1~3年,均对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VSD联合外固定架是治疗旋耕犁致下肢贯通伤的一种有效方法,术中高质量彻底清创,骨折断端给予外固定架固定,减张缝合创口,创面覆盖VSD,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率,保证手术成功率。

    负压封闭引流贯通伤外科清创外固定架

    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并发类脊髓高压综合征2例报告

    张涛胡安文李锐廖佳栋...
    660-663页

    内镜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林甲进赵政季滢瑶徐粲臻...
    663-6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