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验技术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验技术与管理
实验技术与管理

李德华

月刊

1002-4956

sjg@tsinghua.edu.cn

010-62783005;62797828-205,207,203,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10号楼2层

实验技术与管理/Journal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实验技术与管理》是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学术技术性期刊,1963年创刊,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月刊,每月20日出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刊。收录我刊的国内媒体: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收录我刊的国外媒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工程技术)、美国《化学文摘》(CA)。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电压下多孔材料沿面闪络特性综合实验

    朱明晓李孟陶孟庆伟李鹏...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气设备复合绝缘在高电压下极易发生沿面闪络故障问题,提出利用多孔结构提升闪络强度的方法,并设计了多孔绝缘材料沿面闪络特性综合实验。利用油/水乳液法制备了多孔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通过观测微观形貌分析了材料的孔隙分布特性,实验测试了直流和交流电压下的沿面闪络强度,通过等温表面电位衰减、表面电荷扫描和闪络路径观测探讨了闪络强度提升机理,利用表面流注发展的流体仿真考察了孔隙对沿面放电的影响,揭示了多孔结构的抑制碰撞电离和促进表面电荷消散效应在提升闪络强度中的作用。该实验涉及电气、材料、物理及多物理场模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仿真及理论分析等方面能力。

    复合绝缘沿面闪络多孔结构综合实验提升机理

    飞行参数设置对无人机摄影测量建模的影响研究

    张远翼丁锐唐翔祝乐乐...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数字城市的蓬勃发展,无人机摄影测量建模技术快速兴起。如何在提升模型精度的同时兼顾建模效率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福州大学宏晖文体综合楼为研究对象,对无人机飞行参数设置与建模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在旁向重叠率53%、航向重叠率53%、飞行速度9。3 m/s、边距设置为自动时建模效率最佳。

    建模效率图像重叠率边距设置飞行速度

    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数值模拟

    侯月琴陈云杨俊涛纪小平...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沥青路面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是更为合理地进行路面结构设计的重要基础。该文基于有限元建立了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不同层位的竖向位移、应力与应变等力学响应特征,系统研究了轴载、车速及温度对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为优化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各层的竖向位移随路面深度增加逐渐增大,且随轴载与温度增加而增大,而受车速影响较小;沥青路面各层所受应力包括竖向压应力与剪切应力,其压应力与剪切应力均随着轴载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受温度与车速的影响较小;相应的各层竖向压应变与剪切应力均随轴载与温度增加而增加,受车速影响较小。路面结构内部的应力与应变情况复杂,在设计中,应控制各结构层最不利应力及应变,满足设计要求。

    沥青路面移动荷载有限元力学响应参数分析

    地下空间应急场景无人机信道选择实验设计

    王博文聂同和孜轩胡文信...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地下空间灾害事故多发频发,利用全地形可灵活部署的无人机快速回传灾情数据是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任务,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教学亟须进行面向地下空间的无人机应急通信网络实验和仿真。该文结合超图理论提出基于Q-learning的自适应动态信道选择算法,并利用ns-3网络仿真平台对网络环境模拟和网络性能测试进行了仿真实验设计,验证了该算法具有在高动态场景下有效提升网络平均吞吐量的能力,可为无人机应急通信网络场景化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地下空间应急通信无人机通信ns-3仿真资源分配Q-learning

    考虑间隙的刚柔耦合实验平台混沌辨识研究

    姜帅孟锴王继超张帅帅...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副间隙和构件柔性是引起机构精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其耦合效应会在一定程度导致机构产生混沌现象,严重影响机构的稳定性。为了培养学生对机构运动状态的分析能力,利用相图、庞加莱映射和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对六连杆实验平台的混沌现象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识别;对比分析了含间隙刚性实验平台/刚柔耦合实验平台非线性特性;研究了不同间隙值、驱动速度和摩擦系数对实验平台非线性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将为高精度、高性能多连杆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提供系统、完善的理论依据。

    间隙弹性变形非线性特性混沌辨识

    蛋白质纳米孔内电渗现象的数值模拟

    张琳陈思航冯竞慧李明伦...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渗现象是在外加电场下,电解质溶液通过带电多孔介质或毛细管时的液体运动。电渗现象提供了一种高效、可控的液体输运方式,广泛应用于微流控、生物医学检测、化学分析、土壤修复和水处理领域,尤其是高通量基因测序。电渗现象受电场强度、液体黏度、电导率和介质孔隙结构影响,系统研究纳米限域内电渗流的物理性质对优化其应用非常重要。由于纳米级研究的挑战,实验上测量电渗流性质较为困难,理论和数值模拟成为研究电渗现象的有效方法。该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探究了蛋白质纳米孔内电渗流(EOF)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在不同电场强度和溶液盐浓度条件下的行为。采用Poisson-Nernst-Planck和Navier-Stokes方程组耦合模型,结合有限元方法,详细分析了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分布和流体流动。研究发现,电渗流速度和电场强度的分布在纳米孔中极不均匀,且受到外加电势和溶液盐浓度的显著影响。在高盐浓度环境下,电渗流速度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孔的中心区域。此外,电场强度的梯度显著影响了电渗流速度的分布,揭示了通过调控电场控制电渗流的可能性。该研究为深入理解纳米孔内的电动特性提供了视角,并指出了其在分子分离和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潜力。

    电渗纳米孔数值模拟

    光学瞬变源后随观测系统设计与应用

    张记成王晓锋曾祥云张天萌...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建设并投入运行了多台巡天光学观测设备,产生了海量观测数据,发现并证认了许多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瞬变源。因为瞬变源增多和望远镜观测资源有限,为提升清华大学-马化腾巡天望远镜后随观测响应能力,该文设计了新疆南山瞬变源后随观测系统(SNOVA)。该系统采用商业化配件,在统一的控制架构平台基础上,技术人员经系统选型与软硬件安装联调,实现了自动化观测运行。系统为瞬变源后随观测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天体目标的物理参数与演化性质,同时也为开展远程观测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瞬变源后随观测光学望远镜观测系统自动化系统集成

    基于分段涂层时域反射探头的天然气水合物测试平台开发及实验研究

    邢兰昌马子胜刘宝魏伟...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基于分段涂层时域反射(time-domain reflectometry,TDR)探头,开发了一套用于开展海洋沉积物中水合物模拟实验和TDR响应测试的平台。平台的硬件部分包括样品容器、TDR测试单元、温度测量单元;软件部分包括TDR测试单元和温度测量单元软件。通过标定TDR探头参数、校正分段涂层影响,平台可同步测量高电导率海洋沉积物表观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用四氢呋喃水合物模拟天然气水合物,在天然海砂中模拟其生成分解过程并进行了 TDR测试,通过分析水合物生成过程中TDR测试的表观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动态变化特征、讨论水合物饱和度的影响规律,验证了该测试平台的可靠性。基于理论分析分别建立了基于表观介电常数、电导率以及两者联合的水合物饱和度计算模型,实验数据检验结果表明联合模型的水合物饱和度计算误差最低。

    天然气水合物测试平台时域反射技术分段涂层探头电学模型

    六自由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搭建及其应用研究

    余旭东殷广郭烈黄剑...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基于六自由度运动平台搭建了智能驾驶仿真测试平台,平台由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线控底盘及车体、视景仿真及投影系统、实时仿真系统组成。借助SCANeR场景仿真软件,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搭建不同驾驶场景和情境,模拟不同道路交通因素或自动驾驶策略对驾驶入安全驾驶的影响,实现自动驾驶场景、传感器、车辆动力学、驾驶员在环等仿真。平台还可应用于自动泊车系统评价、汽车自动驾驶实验教学和科普。

    模拟驾驶实验驾驶模拟器实时仿真系统自动驾驶测试评价

    顶煤运移轨迹监测实验平台研制与教学实践

    潘卫东赵志宁李咸锦张立辉...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丰富"采矿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促进本科生对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的了解,该文研制了顶煤运移轨迹监测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模型框架、综放支架、辅助铰轮、磁场发射装置、轨迹识别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平台基于电磁波技术精准定位顶煤位置和精准识别顶煤运移轨迹,可用于研究煤层地质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对顶煤运移规律的影响。实验设计了"模型搭建、标志点安装、模拟放煤、数据采集、轨迹反演"等环节,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考能力。

    综放开采顶煤运移轨迹电磁定位顶煤放出体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