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赵铱民

双月刊

1001-3733

j-pr-s@fmmu.edu.cn

029-83224470

710032

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口腔学专业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新技术应用、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兼顾普及与提高,为提高我国口腔医学科技、医疗、教学质量而努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任国欣孙沫逸唐瞻贵李龙江...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冻消融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抗肿瘤机制、组织病理变化已较明确,且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冷冻消融治疗安全有效,理论上是一种理想的肿瘤治疗手段.以往一直受冷媒和冷冻设备的限制,制约了其疗效和临床应用.随着以氩氦刀为代表的新一代冷冻消融设备的出现,在制冷效率、消融范围、精准测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肿瘤冷冻消融技术的推广.该共识系统性地总结了冷冻消融技术的机制、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冷冻治疗的适应证、临床治疗流程、不良反应及处理、冷冻联合治疗等,旨在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冷冻消融治疗的规范化开展提供参考.

    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口腔修复数字化美学设计流程专家共识

    柳忠豪刘峰陈江黄翠...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口腔美学修复工作中,数字化美学设计以可视化的效果辅助医生预判治疗效果,增进医患双方对美学目标认知、理解的一致性,是实现理想美学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化美学设计流程尚无明确规范,很多医师对于如何在诊疗工作中进行数字化美学设计缺少系统认识.为了进一步规范口腔美学诊疗设计流程,提升治疗结果的均质化,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数字化口腔产业分会(CSDDI)召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编写此项共识.共识对数字化美学资料的采集要点、整合步骤与数字化美学设计流程进行了阐述,并制定了美学修复宏观决策树及针对不同临床应用场景的相应工作流程,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口腔美学修复数字化美学设计专家共识

    M2型巨噬细胞通过调控氧化-抗氧化体系和线粒体自噬影响人牙周膜干细胞的成牙骨质分化潜能

    甘典陈发明李璇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巨噬细胞(Mφ)极化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成牙骨质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THP-1 人单核细胞分别诱导为M0、M1和M2型Mφ,用RPMI 1640基础培养基或不同极化状态Mφ来源的上清液与成牙骨质诱导液等比例混合制备条件培养基(CM-Control、CM-M0、CM-M1和CM-M2)用于培养hPDLSCs,将条件培养基培养的hPDLSCs形成的细胞膜片包裹人脱矿牙本质基质(TDM)移植至裸鼠皮下进行异位牙骨质形成实验.以CM-Control组作为对照,通过HE染色实验观察类牙骨质样组织的形成;免疫荧光染色(IMF)和qRT-PCR,检测成牙骨质分化标记物骨涎蛋白(BSP)、牙骨质附着蛋白(CAP)和牙骨质蛋白-1(CEMP-1),氧化-抗氧化体系标记物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以及线粒体自噬标记物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和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中,CM-M2组形成的类牙骨质样组织更多,CAP、CEMP-1蛋白表达量更高且伴随SOD1蛋白和PINK1、LC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RF2蛋白未见明显差异.体外实验中,CM-M2组BSP(P<0.01)、CAP(P<0.001)和CEMP-1(P<0.01)的mRNA水平上升,SOD1的mRNA水平上升(P<0.05),而NRF2的m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INK1的mRNA水平上升(P<0.05).结论:M2型Mφ可能通过上调hPDLSCs的氧化-抗氧化体系和线粒体自噬水平促进hPDLSCs的成牙骨质分化潜能.

    成牙骨质分化巨噬细胞极化牙周膜干细胞线粒体自噬

    经缝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制备及早期组织学变化研究

    赵芝鹤张于凡张文慧陈怡成...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SD大鼠颅骨骨缝牵引成骨动物模型.方法:自主设计并制作了 V型牵引装置,牵张宽度(mm)为5、4、3、2、1、0时施加的牵引力(N)分别为0、1.3、2.2、3.0、4.3和5.0.可满足5周龄SD大鼠的骨缝牵引需求.在12只SD大鼠颅骨矢状缝安放扩张器,术后1、3、5、7 d连续取材(n=3),通过HE、Masson染色检测牵引成骨区组织变化,Arg-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炎症水平,CD31与EMCN共染检测早期成血管情况.结果:V型牵引器可稳定制备颅骨骨缝牵引成骨模型,牵引7 d即完全达到预设宽度,有显著的新骨形成;Arg-1表达量递增,向骨边缘集中,与新骨形成区域相重叠;EMCN表达量逐渐递减,7 d时以CD31表达明显增加,标志血管基本成熟.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稳定、有效的骨缝牵引动物模型,为研究其早期连续生理变化提供实验依据.

    经缝牵引成骨动物模型早期变化

    载二甲双胍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复合PLGA静电纺丝膜的制备、表征及体外生物学性能评价

    靳瑞王嘉孙易初李文硕...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载二甲双胍(Met)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HMSN)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静电纺丝膜并研究其生物学性能.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GA(对照组)和PLGA/HMSN/Met电纺膜(实验组).SEM观察两组电纺膜的微观形貌,同时检测亲疏水性、元素组成和体外药物释放.SE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在两组电纺膜上的生长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SEM结果显示两组电纺膜均具有类细胞外基质(ECM)纤维骨架结构,PLGA/HMSN/Met电纺膜缓释二甲双胍可达35 d,而且随着HMSN-Met的掺入,PLGA膜疏水性得到改善.SEM、活死细胞染色和细胞骨架染色结果表明复合电纺膜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CCK-8结果表明复合电纺膜可促进细胞增殖.结论:利用HMSN-Met对PLGA进行改性处理,可改善PLGA电纺膜疏水性、持续缓释二甲双胍,同时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二甲双胍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大鼠种植体周围微环境特征

    葛泽阳陈鹏李晨玉王依柔...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与口腔黏膜组织的差异,揭示种植体周围微环境特征.方法:从GEO数据集下载基因芯片数据GSE43744,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大鼠种植体周围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筛选获得1315个重要差异基因,其中 797个基因表达上调,518个基因表达下调.基因富集分析显示,相较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先天免疫活动、细胞活化、炎症反应以及对外界刺激和对细菌的刺激反应相关功能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细胞外基质组织、粘附、细胞外基质多糖,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对有毒物质的反应等相关功能表达显著下调.T细胞相关的多个分子功能和生物途径高表达,可能在种植体周围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了 PPI网络并筛选了 7个枢纽基因,包括FCER1G、TY-ROBP、PTPRC、ITGB2、AIF1、EMR1、RAC2,这些基因可能是种植体周围微环境研究的关键基因.结论: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与正常口腔黏膜中基因表达差异显著,且具有独特的微环境特征,利用PPI网络筛选的枢纽基因,可能是未来种植体周围微环境研究的关键靶点.

    种植体微环境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精氨酸改性ClinproTM窝沟封闭剂对其性能的影响

    王瑜张云阳邢向辉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精氨酸添加到Clinpro™窝沟封闭剂中进行改性,比较改性对窝沟封闭剂性能的影响.方法:配制出精氨酸浓度分别为3%、5%、10%的窝沟封闭剂(Arg3组、Arg5组、Arg10组),比较不同窝沟封闭剂的表面硬度、聚合转化率、界面微渗漏.扫描电镜观察固化后窝沟封闭剂的形貌.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窝沟封闭剂中精氨酸的释放情况.结果:各组窝沟封闭剂的表面硬度、聚合转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Arg10组的界面渗漏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扫描电镜观察精氨酸改性后的窝沟封闭剂均有不同程度的离子团聚现象.在24 h内的各个时间段Arg5组比Arg3组释放的精氨酸量要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5%精氨酸不会影响ClinproTM窝沟封闭剂的性能及界面微渗漏,Arg5组具有好的精氨酸释放能力.

    精氨酸窝沟封闭剂表面硬度聚合转化微渗漏

    TCDCA对实验性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退变软骨的治疗作用

    霍婉秋张勉刘倩王冬梅...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 OA)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只6周龄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单侧前牙反(牙合)组(UAC)、UAC伴TCDCA注射组(UAC+TCDCA).在UAC组和UAC+TCDCA全部大鼠中均建立UAC模型,分别在实验开始后8、12周(对照组、UAC组、UAC+TCDCA组)取材(n=6),作TMJ组织形态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P7A1、BAAT、TGR5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结果:(1)UAC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髁突软骨中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减少,软骨基质减少,厚度变薄;TCDCA注射组与同龄UAC组相比,细胞排列、软骨基质以及软骨厚度均有所改善(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髁突软骨中TCDCA特异性受体TGR5和合成的关键酶CYP7A1、BAAT阳性的细胞主要分布于前肥大层和肥大层,UAC组阳性细胞个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TCDCA对TMJ OA退变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牛磺鹅去氧胆酸咬合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

    高正加速度重复暴露环境对SD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周小妮刘向东纪英博黄帅...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小动物离心机模拟飞行员高正加速度(+Gz)暴露环境,观察其对SD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Gz重复暴露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每只动物左右侧股骨远心端分别植入一枚纯钛种植体.术后24 h内实验组进入+Gz暴露环境,4~9 G 1 G/s逐渐增加,每周3次,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分别于2、4、8周随机处死两组各3只动物取材,进行micro CT扫描、双荧光标记和组织学分析,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结果:2周时,+Gz重复暴露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新骨沉积速率(MAR)、种植体-骨接触率(BIC)、种植体周围新骨生成量(B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小梁间隙(Tb.S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周时,+Gz重复暴露组MAR、B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8周时两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种植体植入后即刻进入+Gz重复暴露环境使SD大鼠骨结合初期形成速度减缓;但随着+Gz加载时间的延长,这种不利影响逐渐消退,最终达到与对照组相似的骨结合情况.

    +Gz重复暴露种植体骨结合

    干扰素γ和铁死亡诱导剂联用抑制口腔舌鳞状细胞癌生长的机制研究

    王琛霓李海朋黄莹莹
    210-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和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联用抑制口腔舌鳞状细胞癌(OTSCC)生长的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LC7A11在OTSCC中的表达;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CAL-27细胞的SLC7A11基因(SLC7A11 KO),用MTT实验检测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处理WT和SLC7A11 KO细胞后的生存率;用谷胱甘肽(GSH)试剂盒、脂质氧化(MDA)试剂盒和流式分析技术检测铁死亡诱导剂处理细胞后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用IFN-γ预处理细胞24 h后,用MTT实验检测CAL-27细胞对Erastin的敏感性的变化;用IFN-γ预处理24 h后,再Erastin处理12 h,用谷胱甘肽试剂盒、脂质氧化试剂盒和流式分析技术检测细胞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LC7A11在OTSCC中高表达;与WT细胞相比SLC7A11 KO CAL-27细胞对铁死亡诱导剂的敏感性增加;铁死亡诱导剂处理后SLC7A11 KO细胞的GSH含量低于WT细胞,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高于WT细胞;IFN-γ可以增加了细胞对铁死亡诱导剂的敏感性;IFN-γ可以降低细胞的GSH含量,增加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结论:IFN-γ通过下凋SLC7A11导致GSH减少,增加MDA和Lipid ROS含量,进而增加了 OTSCC对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的敏感性.

    舌鳞状细胞癌SLC7A11铁死亡埃拉斯汀干扰素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