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勘探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戴金星

双月刊

1000-0747

skykeg@Petrochina.com.cn

010-83593349;8884; 8167; 7424

100083

北京市910信箱

石油勘探与开发/Jour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1992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本刊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工程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刊出论文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倍数水驱砂岩中原油黏度、岩心润湿性时变规律核磁共振实验

    贾虎张瑞罗宪波周子力...
    348-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砂岩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定量表征了水驱过程岩石润湿性的时变规律.研究表明:岩心中剩余油黏度与过水倍数正相关,过水倍数较低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较快,过水倍数较高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趋缓.剩余油黏度的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相关,储层均质性越强,剩余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越高,黏度越高.注水后储层润湿性将发生改变,亲油储层向亲水储层转变,亲水储层则亲水性更强,且改变程度随过水倍数增加而增强.原油黏度的时变性与润湿性的时变性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原油的黏度变化不可忽略,考虑模拟原油黏度变化时计算得到NMR润湿性指数与测试Amott(自吸法)润湿性指数更具有一致性,更加符合储层润湿性时变规律.

    砂岩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原油黏度岩石润湿性时变规律

    基质裂缝耦合下的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流实验

    杜猛杨正明吕伟峰李忠诚...
    35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动态特征及对采出程度的贡献.研究表明:致密油/页岩油储层的渗流可分为大孔隙与裂缝间驱替快速产出的强驱替弱渗吸、小孔隙逆向渗吸缓慢采出的弱驱替强渗吸、动态平衡时的弱驱替弱渗吸3个阶段.驱替压力越大,驱替采出程度越高,渗吸采出程度越低,但驱替压力过大注入水易突破前缘,降低采出程度.渗透率越高,渗吸、驱替采出程度越大,渗吸平衡时间越短,最终采出率越高.裂缝可有效加大基质与水的渗吸接触面积,降低油水渗流阻力,促进基质、裂缝间的油水置换,提高基质排油速度和采收率.压裂后进行焖井有利于流体的渗吸置换与增能蓄能,有效利用返排液的携带、开采阶段的排驱置换作用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致密油页岩油物理模拟核磁共振CT扫描动态渗吸生产动态提高采收率

    液硫沉积吸附影响下高含硫气藏储层精细定量表征

    李童马永生曾大乾李倩...
    36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液硫沉积吸附对高含硫气藏储层的影响规律,选取代表3种典型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的天然岩心,以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实验为基础,综合采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谱与成像技术、全直径岩心X射线CT扫描技术、基础物性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成像等手段,对原始状态、注硫后和气驱后3个稳定状态的岩心进行精细定量表征.研究表明:硫沉积吸附引起的孔隙体积损失主要来源于1 000 μm以上的中大孔;液硫在较小孔隙空间中的吸附沉积能力更强,对原始孔隙结构较差的储层伤害更大;3类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呈现多重分形特征,孔隙结构越差,液硫沉积吸附引起的内部空间孔隙分布改变越大,非均质性越强;液硫沉积吸附引起岩石孔径分布、孔隙连通性和非均质性变化,进而改变储层物性,注硫及气驱后物性较好的 Ⅰ类储层渗透率下降16%,而物性较差的Ⅱ、Ⅲ类储层渗透率下降90%以上,伤害程度极大,说明初始物性越差,液硫沉积吸附伤害越大;液硫以絮状、蛛网状或网膜状吸附沉积于不同类型的孔隙空间,引起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的改变.

    高含硫气藏液硫吸附沉积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储层表征

    《石油勘探与开发》2024年第3期部分文章预告

    379页

    页岩储层钻井液-压裂液复合损害机理及保护对策

    孙金声许成元康毅力经浩然...
    380-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钻井液与压裂液复合作用导致的储层损害,考虑油基钻井液侵蚀页岩矿物诱发的裂缝延伸,建立钻井液动态侵入深度预测方法,评价页岩裂缝面力学性质弱化、裂缝闭合与岩粉堵塞导致的天然/水力裂缝损害,提出钻井液-压裂液复合作用储层损害模式,揭示页岩油气层钻完井损害机理并提出保护对策.研究表明,钻开储层过程中,钻井液通过页岩诱导裂缝和天然裂缝深度侵入储层,侵蚀页岩矿物并导致侵入带页岩力学性质普遍弱化;水力压裂过程中,钻井液-压裂液复合作用进一步弱化页岩力学性质,导致生产过程裂缝更易闭合并发生岩粉脱落,诱发天然/水力裂缝应力敏感损害和固相堵塞损害,造成钻井液-压裂液复合作用带裂缝导流能力大幅降低,制约页岩油气井高产稳产.提出了防塌防漏加速储层段钻进、化学成膜防止页岩裂缝面力学性质弱化、强化页岩裂缝封堵减少钻井液侵入范围、优化压裂液体系保护裂缝导流能力的页岩储层保护对策.

    页岩油气钻井液压裂液应力敏感固相堵塞储层损害储层保护

    深部煤层气水平井大规模极限体积压裂技术——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为例

    杨帆李斌王昆剑文恒...
    38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煤层渗透性差、弹性模量较低、泊松比较高、塑性强、破裂压力高、裂缝扩展难度大、加砂困难等特点,提出缝网改造规模化、缝网扩展均衡化、缝网支撑有效化的压裂设计理念,形成以高排量大规模注入、高强度加砂、等孔径限流射孔、暂堵转向、一体化可变黏滑溜水、多粒径组合支撑剂为核心的深煤层水平井大规模极限体积压裂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首口深煤层多级压裂水平井先导性试验,施工排量18 m3/min、加砂强度2.1 m3/m、用液强度16.5 m3/m,压裂后形成了复杂裂缝网络,平均缝长为205 m,储层改造体积为1 987×104 m3,最高产气量达6×104 m3/d,实现了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

    深部煤层气极限体积压裂裂缝网络组合支撑剂变黏滑溜水鄂尔多斯盆地

    粗糙壁面压裂裂缝内支撑剂运移铺置特征

    黄海郑永王毅王海柱...
    399-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铸模工艺对岩石露头粗糙劈裂裂缝面进行立体重建,搭建大型可视化粗糙裂缝实验装置并开展支撑剂运移实验,研究粗糙壁面裂缝内支撑剂运移铺置的典型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裂缝倾斜程度、裂缝宽度以及压裂液黏度对支撑剂在粗糙裂缝内运移铺置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裂缝的粗糙特征会引起流道形状和流体流动模式的改变,导致支撑剂运移时易发生桥接堆积并形成未充填区,携砂液出现窜流、反向流和绕流等多种复杂流动形式,并影响砂丘堆积的稳定性;支撑剂在倾斜粗糙裂缝内具有更高的铺置率,实验中相较于垂直裂缝其铺置率最大增加了22.16个百分点,但砂丘的稳定性差;缝宽减小会加剧支撑剂的桥接堆积并导致更高的泵注压力;增大压裂液黏度能够减轻裂缝面粗糙特征引起的支撑剂桥接堆积.

    储层压裂粗糙裂缝支撑剂运移铺置特征桥接堆积

    射孔密度分布对水平井生产动态的影响

    KAREEM Hasanain J.HASINI HasrilABDULWAHID Mohammed A.
    409-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水平井产量受水平井井筒射孔密度分布影响的问题,建立两种水平井射孔密度分布模式(即分别增大井筒入口段和出口段射孔密度)下的数值模型对水平井两相流动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研究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两种射孔密度分布模式下井筒各流型阶段总压降、气水两相流体表观速度、空隙率、液膜厚度和产气量、产液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水相流量保持不变时,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加,总压降、气水两相流体表观速度增大,空隙率增加,液膜厚度减小;相较于增大出口段射孔密度,当入口段射孔密度增大时,产液量和产气量均增加,且产气量随着气体流量增加而增大;产液量在泡状流阶段增加,而达到弹状流—分层流过渡点后开始降低,进入分层波状流阶段后产液量开始增加;无因次产液量在增大井筒入口段射孔密度的模式下更大,且随着径向气相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水平井两相流流型射孔密度井筒压降空隙率生产动态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天然气工业进展、挑战及对策

    邹才能林敏捷马锋刘翰林...
    418-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在21世纪中叶将迈入"鼎盛期","天然气时代"正在到来.回顾全球天然气工业历程,梳理美国页岩革命启示,总结中国天然气发展历史与成果进展,分析天然气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地位与挑战,提出当前和未来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策.中国天然气工业经历了起步、增长、跨越3个发展阶段,已成为世界第4大天然气生产国与第3大消费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取得重大成就,为储量产量规模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碳中和目标下,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天然气工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天然气低碳优势显著,"气电调峰"助力新能源发展;同时,开采难度与成本加大等问题更突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碳中和进程中,立足"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多能互补、多元融合;灵活高效、优化升级",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速推动天然气工业发展:①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规划部署重点勘探开发领域,突破关键理论,强化技术攻关,持续支撑增储上产;②推进天然气绿色创新发展,突破新技术,拓展新领域,融合新能源;③优化天然气供需转型升级,加大管道气、液化天然气布局和地下储气库建设,建立储备体系,提升应急调节能力和天然气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助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实现资源利用低碳化、能源消费清洁化.

    碳中和天然气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煤岩气)新能源能源转型

    氦气资源形成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

    陶士振杨怡青陈悦刘祥柏...
    436-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a衰变或深部壳幔氦释放,沿岩石圈复合输导体系运移至天然气成藏系统,依附适宜载体气聚集成藏.②氦运移输导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基底断裂、沉积层断裂、有效输导层"复合输导体系控制,基于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综合分析,提出氦气运聚过程中具有"水溶相、气溶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存在氦气"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方式.③富氦气藏形成和氦气富集通常受控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3大主控要素,具有"脱溶汇聚、浮力驱动、压差驱替"3种聚集成藏动力类型,已发现富氦气藏具有相对"近氦源、邻断裂、低势区、高部位"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④氦气富集区勘探和评价需要依托天然气兼探/并探,在评价落实氦气"源-运-聚"要素与天然气"生-储-盖"条件耦合匹配性、局部相对低势高部位有利圈闭载体气区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优选"通源连圈、低势高位、气氦适配"的有利氦气富集区.

    氦气富氦气田地质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富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