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科学通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科学通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季刊

2096-1693

bops@vip.163.com

010-82377349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院902信箱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

石油科学通报/Journal Petroleum Science BulletinCSTPCD
查看更多>>《石油科学通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刊,国内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405/TE,中文,季刊,大16开,公开发行,主管单位为教育部,主办单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主要主办单位,出版单位为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要发表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石油机械、石油化工、石油经济等领域新思想、新成果,综合反映石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进展,为石油科学研究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低渗致密砂岩和页岩储层渗流能力瞬态法评价进展

    贾趵赵宇鲜成钢余凯...
    659-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密砂岩和页岩储层已逐渐成为全球油气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准确的储层评价是实现油气田高效开发的关键,其中实验测量油气储层渗流能力是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渗透率测量方法基于稳态方法,即在岩心进出口压降达到平衡时,根据达西定律计算渗透率.然而,对于超低渗和页岩储层,稳态方法难以应用.因此,采用瞬态法替代稳态法,压力脉冲衰减实验成为研究超低渗透率的常用手段.本文全面分析了近50年来压力脉冲衰减实验的发展历程,重点评述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成果,针对现有技术手段的不足,提出了需要加强的超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基础研究方向.目前,一维近似解析解和数值模型已能进行高精度超低渗透率计算,二维和三维模型也在快速发展中.然而,将复杂形态裂缝及多尺度裂缝高效地嵌入压力脉冲衰减模型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页岩气等吸附性气体,明确静态吸附与动态吸附的区别以及将吸附曲线有效地纳入流动模型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基础科学问题.基于此,可通过压力脉冲衰减实验评估多物理作用下的岩石物理特性.此外,系统研究相对低压状态下的非达西渗流行为也是促进压力脉冲衰减实验科学计算的重要途径.总的来说,几十年来,超低渗岩心储渗能力评价的实验和模拟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和先进实验装置研发具有重要应用需求,相关研究进展对我国致密和页岩油气藏的高效勘探开发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致密储层页岩储层瞬时方法压力脉冲衰减裂缝解析解模型数值模拟非达西

    基于深度自回归神经网络的多井产量概率预测

    韩江峡薛亮位云生齐亚东...
    679-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产量预测方法易受到单井生产历史和模型假设条件的限制,预测结果无法量化不确定性,难以考虑区块其他生产井开发规律对目标井的指导作用,无法充分利用大量相关的生产历史数据.为此,提出一种以深度自回归神经网络为基础,多井产量数据驱动的概率预测新模型.考虑生产时间、油/套压等动态协变量数据,结合贝叶斯推断,利用梯度下降算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得到多井共有的广义历史—未来产量概率演化模式,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多井产量概率预测.利用鄂尔多斯盆地某两个区块 943 口致密气井的数据,研究了深度自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在单井预测、分类预测和总体区块产量预测上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深度学习模型(LSTM),新模型利用学习得到的广义产量概率演化模式与目标井的特定产量历史数据相结合,形成"广义+特定"的产量概率预测方法,平均意义上较LSTM模型相对误差降低了 45%.分类模型较全局模型相对误差降低了 24%,实现了在全局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概率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了特定精细分类井的预测精度.经过实际数据验证,新模型预测精度更好,鲁棒性更强,可以用于油气藏多井产量预测分析.

    产量预测多井预测神经网络致密气概率预测区块预测

    煤炭地下气化腔体稳定性研究

    董京楠何爱国刘奕衫郭文彬...
    690-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气化炉腔体的稳定性是保障气化炉安全稳定生产的重要条件.本文基于吐哈—三塘湖盆地沙尔湖凹陷煤层的地层物性、尺寸、热力学参数及岩石力学等参数,通过离散元方法建立地质—腔体模型,研究了不同形态腔体在不同压力情况下的蠕变稳定性,得到腔体塑性区分布规律,通过对腔体进行长期蠕变行为计算,得到了可能的地表沉降情况.结论表明,蠕变过程中塑性区趋向于分布于腔体内壁,整体来说以剪切破坏为主,在腔体壁面外 1 m范围内并未出现大面积向外扩展的情况;在地下 1000 m处形成特征半径 5 m的腔体,由腔体蠕变本身对地表所带来的沉降比较有限,地表沉降的主要来源是地层自身性质.本研究对地下煤炭气化运行及废弃过程中的腔体稳定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煤炭地下气化腔体稳定性地表沉降

    沉积储层相对渗透率的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对渗流的影响

    裴雪皓刘月田林子愉薛亮...
    699-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积过程和成岩过程通常会使储层具有各向异性特征,现有各向异性研究主要针对储层绝对渗透率,缺乏对相对渗透率各向异性的研究,无法反映各相之间干扰程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为研究各向异性结构对油水两相渗流的影响,本文设计了立体交错取心方法,以降低常规立方体岩心各向异性相渗实验中末端效应的影响,建立了各向异性相渗曲线的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天然砂岩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各向异性对比实验,证明了砂岩储层相对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存在;分析了各向异性相对渗透率的产生机理及张量表示;研究了相对渗透率各向异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层状结构是造成沉积储层相对渗透率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相对渗透率各向异性量化表征了不同方向上水相突进能力、水油流度比的差异;高渗方向的相渗曲线具有残余油饱和度较高、两相渗流区较窄、等渗点含水饱和度较小、等渗点相对渗透率较低的特征;相对渗透率各向异性会导致油水分向渗流,对油藏开发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随开发过程的进行,油水渗流方向会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相继出现单向死油区和平面死油区,导致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

    相对渗透率各向异性渗流方向剩余油分布张量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