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炼制与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炼制与化工

汪燮卿 李才英(执行)

月刊

1005-2399

sylz.ripp@sinopec.com

010-62311582

100083

北京海淀学院路18号(北京914信箱9分箱)

石油炼制与化工/Journal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炼油和石化界历史最久的技术类科技杂志。1992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3年、2005年分别获得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获得“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被世界著名检索性期刊CA和EI EnCompass、API等收录。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分析与统计》、《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布式甲醇重整制氢动力学及反应器强化研究

    牛丛丛栾学斌徐润夏国富...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SR-DE机理和反应本征动力学数据得到了催化剂幂函数双速率动力学模型,通过内扩散影响判定,在考察的工艺条件范围内,甲醇裂解反应为动力学控制,而甲醇蒸汽重整反应为扩散控制;继而通过调控催化剂颗粒尺寸,强化了颗粒内传质,有效提高了催化剂表观活性;进一步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6.1软件对甲醇重整制氢反应器单管进行多物理场仿真模拟,在相同的结构和工艺参数下,模拟对比了不同催化活性时的反应效果,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活性与反应器结构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反应管结构尺寸,强化了传热过程,提高了供热效率,减小了床层温差,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利用效率和装置能效.

    甲醇重整催化剂内扩散反应器模拟过程强化

    甘氨酸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结合能及动力学分析

    刘均隆成怀刚刘倩王瑾...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CO2吸收过程因缺乏定量动力学研究而制约新型吸收剂开发的问题,模拟计算了甘氨酸钾(PG)与CO2的结合能,并与乙醇胺(MEA)-CO2体系进行比较,进而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PG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PG-CO2双分子体系的结合能明显大于MEA-CO2,但二者在水溶液模型中结合能相差不大,吸附剂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其吸收CO2能力;PG溶液浓度越高,其CO2吸收负荷越低,1 mol/L的PG溶液的CO2吸收负荷为0.584 mol/mol,与相同浓度的MEA溶液相近;与其他温度相比,40 ℃下PG溶液的CO2吸收量最高;提高CO2流速,反应速率增大,CO2吸收率下降;PG与CO2的反应活化能为28 kJ/mol,比MEA吸收CO2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低;而PG与MEA具有相近的CO2吸收能力,这为开发无腐蚀性新型吸收剂提供了动力学基础数据.

    甘氨酸钾二氧化碳结合能动力学

    欧洲塑料制造商协会发布欧洲2050塑料行业转型路线图

    黄丽敏
    81页

    碳酸乙烯酯合成过程热力学分析与动力学模拟

    吕全明刘银川李娜贺来宾...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环氧乙烷(EO)和二氧化碳(CO2)酯化加成生产碳酸乙烯酯(EC)是一条优选的"绿色化学"生产路线,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供优良溶剂,更能开辟一条CO2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绿色路线.为了研究此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和反应程度,通过热力学公式对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同时建立了主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以指导工业反应器的设计.结果表明:除EC水解副反应为吸热反应外,主反应和其他副反应均为强放热反应;所有副反应均可以自发进行,而主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当温度大于100 ℃时不能自发进行;通过对试验数据回归得到了该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用工业数据进行了验证;通过动力学模型预测了反应器组合后的产物浓度,双釜串联反应器出口 EC摩尔分数为98.91%,模型计算值与工业试验值误差小于0.12%.

    碳酸乙烯酯环氧乙烷热力学分析宏观动力学

    中国石化的环己烯酯化法制环己酮技术首次工业应用

    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
    88页

    基于改进TOPSIS的石化装置实时状态评估

    林扬杨哲袁壮苟成冬...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石化装置运行工况数据积累量有限,难以满足装置运行状态传统评估方法数据需求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逼近理想解法(TOPSIS)的状态评估方法,避免了对装置历史运行数据的依赖.该基于改进TOPSIS的评估方法,首先根据现场专家经验和工艺卡片过程指标的控制限,确定TOPSIS的正、负理想解;然后根据装置运行参数特点,形成固定值型和固定区间型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采用该基于改进TOPSIS的评估方法对某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系统的异常工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估方法可以实现对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量化监测.

    逼近理想解法石化装置状态评估健康指数催化裂化装置

    实时参数整定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及其在气体分馏装置的应用

    谷小峰马庆鲁黄文杰李国庆...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算法中,4个模型参数λ,ρ,η,μ在控制过程中保持不变,导致伪偏导对控制进程影响小、算法自适应能弱等问题.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基于系统的输入和伪偏导,以期望输出与实时输出差值为训练误差的实时整定参数,提高了 MFAC的自适应能力;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紧格式动态线性化MFAC算法(简称BRF-MFAC算法),并通过非线性系统控制案例验证了RBF-MFAC良好的跟踪性能;将其应用于某炼油厂0.3 Mt/a气体分馏装置,相比现有MFAC算法,丙烯塔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丙烯产品纯度达标操作调整次数减少42.4%,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丙烯产品纯度和产量达标操作调整次数减少78.0%.

    过程控制神经网络参数估计气体分馏装置丙烯塔

    正戊烷-正戊烯萃取精馏过程模拟计算

    栾成昊于盼虎李硕陈小平...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乙烯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其副产物裂解C5馏分进行分离利用以提高C5馏分的附加值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正戊烷-正戊烯体系为例,使用常见的3种萃取剂乙腈、甲乙酮和N-甲基吡咯烷酮对其进行萃取精馏过程模拟计算,在规定纯度(质量分数不小于95%)与回收率(不小于90%)的条件下对不同萃取剂模拟能耗进行了对比,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萃取过程的分析与优化,进一步考察了塔板数、原料和萃取剂进料位置、操作回流比、萃取剂用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萃取剂更为合理,优化的操作条件为:理论塔板数65块,原料与萃取剂进料位置分别在第45块和第5块塔板处,回流比3.7,萃取剂流量1 030 kg/h.在该条件下,所得正戊烷纯度在95%以上,回收率大于91%.

    正戊烷1-戊烯萃取精馏乙腈N-甲基吡咯烷酮甲乙酮

    基于气相色谱-氧选择性检测器法测定汽油中的C7醚

    万伟李长秀章然高永杰...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油醚化是生产低烯烃含量、高辛烷值汽油的主要途径.随着油品质量升级,汽油中含氧化合物含量受到严格限制.目前汽油中醚类化合物的主要关注对象为甲基叔丁基醚(MTBE)、乙基叔丁基醚(ETBE)、甲基叔戊基醚(TAME)、二异丙醚(DIPE)等C5~C6醚,对C7醚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气相色谱-氧选择性检测器法(GC-OFID),建立了针对汽油中C7醚的监测手段.与直接质谱法和NB/SH/T 0663-2014相比,使用该方法时汽油中的烃类物质不会干扰C7醚的测定.该方法的线性范围(w)为1%~5%,决定系数r2为0.999 9,检出限(w)为0.01%.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确定了 C7醚的4种结构.实际车用汽油中C7醚的加标回收率为95.1%~103.5%,加标后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4)为0.2%~0.6%,方法的重复性好、准确度高.所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工艺来源的汽油样品中醇类和醚类化合物的测定,为保障车用汽油质量奠定基础.

    C7醚汽油氧选择性检测器气相色谱

    高浓度柴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王朝辉曹青李怿李磊...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某石油化工退役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高效柴油降解菌株,经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命名其为Bordetella sp.T3(简称T3).T3适宜在中温、弱碱性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在柴油体积分数为1%、接种量(φ)为2%、温度为30 ℃、pH为8.0的条件下降解柴油,第7天可达89.79%的降解率.T3能够耐受柴油体积分数为10%的高浓度环境,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培养7 d,其对柴油的降解率为38.57%.降解前后柴油的气相色谱对比结果表明,T3可以有效降解柴油的主要组分(C10~C22),具有良好的石油烃污染物修复应用潜力.

    鲍特氏菌柴油筛选鉴定生物降解降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