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实验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实验地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石油实验地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叶德燎

双月刊

1001-6112

sysydz.syky@sinopec.com;sysd@chinajournal.net.cn

0510-68787203,68787204

214126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2060号

石油实验地质/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eri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报道我国油气普查、勘探及开发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技术性刊物。它创办于1963年,现为双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化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承办。本刊遵循"双百"方针,提倡学术民主,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服务。本刊紧密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战略,以石油工业上游所涉及的油气勘探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报道和分析,同时重点报道国内外油气实验测试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所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来源期刊,并全文收录于"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高家堡地区下古生界断裂分层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陈平李明瑞李维强敏...
    542-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以深地层相继取得勘探突破,揭示了其巨大的勘探潜力.随着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部署以及油气勘探的深入,断裂对马五段以深气藏的控制作用越发凸显.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系统刻画高家堡地区断裂几何学特征的基础上,解剖断裂典型构造样式,建立断裂形成演化模式,并结合钻井试气资料探讨断裂对马五段以深气藏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高家堡地区下古生界断裂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盆地内马三段、马五段两套膏盐岩是造成断裂分层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家堡地区下古生界主要发育具有压扭性质的走滑断裂和逆冲断裂;通过对高家堡地区地层构造形态及断裂样式的研究,推测燕山构造运动是对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影响最大的一期后期改造运动;高家堡地区地层构造隆升期与油气充注期耦合,断裂具有改善储层、沟通源岩、控制圈闭等多重作用.

    燕山期加里东期断裂分层奥陶系高家堡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砾岩成储界限及分级评价标准——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为例

    王军杰卢双舫林子智周能武...
    553-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家围子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是松辽盆地深部重要的致密气藏储层,其孔渗关系复杂,给成储界限的厘定和储层分级评价带来挑战.针对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采用水膜厚度法、充注动力法、试气产能法和力学平衡法厘定了理论下限、成藏下限、有效渗流下限和成储上限,根据不同成岩作用主控因素下的孔渗关系确定成储界限物性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划分储层类型,建立致密储层分级评价标准,并利用测井资料将分级评价标准进行应用,为研究区致密气甜点区优选提供依据.将沙河子组砂砾岩分为常规储层、Ⅰ—Ⅳ级致密砂砾岩储层和非储层,成储界限与分级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其中,常规储层孔隙度大于9%,渗透率大于0.05×10-3 μm2;Ⅰ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8%~9%,渗透率为(0.01~0.05)×10-3 μm2;Ⅱ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5%~8%,渗透率为(0.001~0.01)×10-3 µm2;Ⅲ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3.5%~5%,渗透率为(0.2~1)×10-6 μm2;Ⅳ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2%~3.5%,渗透率为(0.05~0.2)× 10-6 µm2;非储层的孔隙度小于2%,渗透率小于0.05×10-6 μm2.致密砂砾岩气产量受控于致密储层类型;Ⅰ级、Ⅱ级致密储层是致密气高产的有利层段;徐家围子断陷北部安达—宋站地区有利储层厚度较大,为致密气勘探开发甜点区.

    致密砂砾岩气成储界限分级评价甜点评价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松辽盆地

    构造作用对常规—非常规油气连续聚积耦合成藏控制机制——以川东南平桥地区为例

    高令宇陈孔全陆建林汤济广...
    565-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川东南平桥地区构造作用对常规和非常规气藏成藏过程的动态控制作用及差异,基于地震、地质和包裹体等资料,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剖析了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动态成藏过程及构造对两者影响的差异性,建立了典型常规—非常规油气连续聚集耦合成藏模式.平桥地区位于川东南SE-NW前展式递进变形带中,受多套滑脱层和江南—雪峰造山带联合控制,发育断展构造和背冲构造.平桥背斜构造形成于燕山期.中燕山期,受江南—雪峰构造体系前展式扩展影响,研究区发生NE向强烈断褶作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川中隆起阻挡和青藏高原隆升使平桥背斜不断抬升;寒武系筇竹寺组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在早燕山期及以前主要经历了长期的埋藏生烃,中燕山期构造变形扩展至研究区,常规气藏储层(洗象池群)、盖层、油气圈闭及运移均受到影响,气藏保存条件较差.非常规气层被改造成为背斜构造,页岩气向背斜核部聚集,整体保存条件较好.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地层隆升泄压,两类气藏保存条件继续变差.因此,构造作用对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成藏控制差异体现在控制方式和改造时间上:中燕山期侧向供烃是常规气藏成藏的关键;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改造和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影响了页岩气的保存.

    构造作用常规气藏非常规气藏差异控制洗象池群五峰组—龙马溪组

    松辽盆地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伟陈践发王杰王晓波...
    576-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稀有气体地球化学已运用于地球深部物质及天体陨石研究,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在天然气研究中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使用目前最先进的稀有气体质谱仪,对中国东部松辽盆地中深部天然气的稀有气体全组分丰度及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明确了断陷盆地稀有气体的组成特征.研究表明,天然气中稀有气体的丰度从轻稀有气体到重稀有气体具有逐渐减小的反"厂"字形趋势.稀有气体的同位素比值3He/4He 为 2.64×10-6、20Ne/22Ne 为 9.94、21Ne/22Ne 为 0.029 22、40Ar/36Ar 为 743.7,均高于大气值,80Kr、84Kr、86Kr、131-136Xe均表现出相对大气过剩的特征,显示天然气中有幔源气体的混入.综合稀有气体的组成特征,说明松辽盆地中深部天然气均为壳幔混源的无机成因,而且不同构造区块、不同类别天然气的幔源组分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对比稀有气体组成与天然气类型发现,轻稀有气体可以较好地区分天然气的类型,而重稀有气体的组成在各种天然气中没有明显差别.稀有气体同位素除了可以示踪天然气来源外,还可以应用在判别天然气成因、区分天然气类型、表征大地构造等方面.

    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氦源壳幔混源松辽盆地

    海相页岩芳烃演化规律及成熟度指示意义——来自西加拿大盆地二白斑组自然演化与热模拟样品的对比研究

    葛祝时左兆喜肖七林郑伦举...
    590-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西加拿大盆地白垩系科罗拉多群二白斑组低成熟海相页岩进行地层孔隙热解生烃模拟实验,利用GC-MS对自然演化系列样品和热模拟系列样品内的芳烃进行了定量分析,系统对比自然演化与热模拟样品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自然系列页岩三甲基萘和四甲基萘、菲和甲基菲绝对含量相对较高,且随着演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热模拟系列页岩内菲和甲基菲绝对含量和变化趋势在较高的热演化程度下依然保持与自然系列相同,而三甲基萘和四甲基萘绝对含量相对较低且变化趋势不同,随成熟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2)自然系列页岩三甲基萘指数(TMNR)值随埋深增加逐渐增大,而热模拟系列页岩TMNR值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自然系列和热模拟系列页岩四甲基萘指数(TeMNR值、甲基菲指数(MPI)值变化具有协同性,TeMNR值随成熟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MPI值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菲系列化合物可有效指示热模拟和自然演化条件下页岩的成熟度.(3)热模拟实验在一定温度内能够较好地反演芳烃热演化历程,即:350 ℃之前热模拟页岩TMNR值与自然演化页岩的规律不同,350℃之后相同;425 ℃之前烷基菲相关参数与自然演化页岩的规律相同,超过425 ℃后与自然演化不同,这主要受温度达到临界值而导致芳烃演化机理改变以及升温速率和有机质赋存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芳烃演化成熟度热模拟海相页岩白垩系西加拿大盆地

    羌塘盆地东部三叠系阿堵拉组烃源岩古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证据

    刘栩刘中戎庄新兵范志伟...
    60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三叠统阿堵拉组泥岩是羌塘盆地重要烃源岩系之一,目前对其古沉积环境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羌塘盆地东部雀莫错地区鄂尔托陇巴剖面阿堵拉组开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系统研究,探讨阿堵拉组烃源岩古沉积环境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阿堵拉组泥岩总有机碳(TOC)含量为0.27%~3.46%,平均为1.60%,总体为好烃源岩,局部发育优质烃源岩;阿堵拉组下段陆棚相泥岩形成于海平面上升时期,水体较深且贫氧,古气候为半干燥—半湿润气候,化学风化程度中等,陆源输入较低,水体盐度较高;上段泥岩沉积期处于盆地萎缩消亡阶段,沉积环境逐渐由陆棚相转变为三角洲相,水体较浅且富氧,经历了干燥—半干燥—半湿润的古气候变化,陆源输入相应增多,为咸水—半咸水环境,受到淡水输入的影响.阿堵拉组的源岩为长英质火山岩,源区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为主,可能来自早—中三叠世金沙江缝合带岛弧源区.阿堵拉组下段陆棚相泥岩TOC含量与氧化还原条件指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烃源岩发育主要受到海平面上升时贫氧水体控制;上段陆棚—三角洲相泥岩TOC含量与古环境参数无明显相关性,TOC含量大于2%的泥岩沉积期具有较高陆源输入和相对湿润的古气候,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发育受到古气候、陆源输入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古沉积环境源区构造背景烃源岩阿堵拉组羌塘盆地

    干酪根与芳烃化合物固—液有机质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林晓慧梁天邹艳荣陶成...
    614-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条件下,烃源岩中最初生成的油气,达到饱和后,才能排出运移,而干酪根对烃类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热解作用产生的烃类物质会与干酪根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研究固体干酪根有机质对液态烃的溶解和吸附能力,可以明确烃源岩对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滞留及生排烃特征.芳烃是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酪根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utodock软件将不同类型的芳烃化合物分子(包括苯、稠环芳烃和稠环芳烃衍生物)与不同成熟度的干酪根分子进行半柔性对接结算,计算两者结合所需的吉布斯自由能,研究芳烃化合物与干酪根结合的特征,从分子层面上研究干酪根吸附芳烃化合物的机理,揭示固—液有机质相互作用的本质.当与相同成熟度的干酪根结合时,稠环芳烃的分子质量越大、化合物中的甲基数量越多、分子缩合度越高,与干酪根分子结合所需的吉布斯自由能越低;芳烃化合物与干酪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受到芳烃的分子质量、分子缩合程度以及体系内甲基数量3个因素的影响.处于生烃高峰后,芳碳甲基含量较高的干酪根对芳烃的吸附能力较强;分子质量大、缩合度高的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与干酪根的结合能力较强;常规连接的小分子芳烃化合物在干酪根中的滞留能力较弱,更易发生排烃作用,运移富集成藏.

    干酪根芳烃化合物分子对接吸附作用吉布斯自由能生排烃作用

    气体中甲烷单组分的色谱—真空低温富集方法及其同位素分馏效应

    刘清梅李嘉成蒋文敏熊永强...
    62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烷(CH4)团簇同位素分析在气候变化、能源勘探和行星生命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样品中CH4的纯度直接了影响高分辨质谱团簇同位素分析的精度和准确性.针对气样中CH4组分的富集纯化难题,根据气相色谱(GC)组分分离原理,实时监测组分峰形,进一步优化了载气线速、进样量等条件.同时,通过外标法量化回收率,GC组分分析验证纯度,保证纯化的有效性.通过优化色谱—真空低温富集制备方法,确定了IBEX系统载气最佳线速为12 mL/min,CH4进样量需小于12 mL等实验条件,可视化GC峰形确保CH4峰与相邻N2干扰峰基本分离,实现了CH4单组分的高纯富集.当气样中CH4含量小于70%而空气含量较高时,需要进行二次纯化以提高CH4纯度.讨论了5Å分子筛等吸附剂在纯化过程中可能引起CH4同位素分馏的原因,并通过适当延长CH4收集时间来消除5Å分子筛干扰.目前,该方法单次纯化过程约90 min,CH4的回收率和纯度分别为90.1%~95.7%和97.3%~98.9%,对同位素组成(δ13CVpDB和δDVSMOW、×Δ13CH3D和Δ12CH2D2)的差异均小于质谱仪的分析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甲烷气相色谱纯度回收率同位素分馏

    四川盆地威荣深层页岩气安全与提速钻井技术

    何新星严焱诚朱礼平王希勇...
    630-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威荣页岩气埋深3 600~3 850 m,属于典型的深层页岩气藏,钻井工程面临压力体系复杂、茅口组部分区域断溶体发育、地层可钻性差、龙马溪组地层温度高等难题.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安全与提速钻井为核心,通过成熟引进与先导试验技术结合的方式,持续攻关钻井工程工艺技术;并不断深化过路层段地质认识,采用一段一策的方案,提高工程技术的针对性.威荣页岩气田经历勘探评价、开发一期、开发二期3个阶段,形成了以井身结构优化、断溶体避让的轨道设计、井筒压力控制和钻压同步预防压窜干扰为重点的安全钻井技术,以"二维+小三维"的三维轨道剖面、四位一体地质导向技术、破岩工具优选和钻井参数强化为关键的提速钻井技术.该技术应用于威荣页岩气田150余口开发井,机械钻速由开发初期的6.32 m/h提升至9.12 m/h,钻井周期由106.68 d缩短至68.75 d,缩短率为35.56%,实现了威荣深层页岩气钻井工程提速降本的目标,其形成的安全与提速钻井系列技术对同类型气藏开发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井身结构优化轨道设计优化压窜干扰钻井技术深层页岩气四川盆地

    苏北盆地石港特低渗储层微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

    陈洪才李哲金忠康孙永鹏...
    638-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北盆地石港油田属低孔、特低渗砂岩油藏,油井自然产能低,采用水力压裂后注水开发可提高产油能力,但油田开发中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和开发效果差的特点,开发矛盾加剧.因此,需明确低效开发原因,探究提高采收率对策,为提高石港油田开发效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全岩矿物成分分析、气测岩心孔渗参数、岩心敏感性评价等方法,从岩石矿物组成、孔喉结构和岩石敏感性等方面分析了其储层的微观特性;通过油藏数值模拟以及室内岩心实验研究了压裂水驱后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通过核磁共振在线驱替实验探究了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结果显示,储层岩心呈现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征,且在开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速度敏感性和水敏感性.压裂水驱后,岩心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0.01-1 μm中小孔径的孔道中,使用表面活性剂驱及二次水驱将岩心中剩余油采收率提高了14.81%.储层渗透率特低、微孔隙和微裂缝发育、速敏、水敏等是其低效开发的主要原因.注水开发会导致岩石矿物膨胀、运移,增大流动阻力,所以区块经压裂水驱仅明显提高主流线上剩余油的采出程度,整体动用程度不高,剩余油仍有较多富集.建议采用化学驱及多轮次驱替以增强中小孔道中原油动用程度,进一步提升油田开发效果.

    低渗油藏压裂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表活剂二次水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