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物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物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石油物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管路平

双月刊

1000-1441

njsywt@163.net

025-68109811

211103

南京市江宁区上高路219号

石油物探/Journa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2年,是一份最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物探专业技术期刊。创刊40年来,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推出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和推广先进的方法技术为已任,深深赢得了广大石油物探技术人员的喜爱。《石油物探》已被多家数据库收录,连续多年进入“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并数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进展、难点及技术需求

    王大兴
    517-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黄土塬地震勘探的技术需求.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结果表明,经过几代人50年攻关形成的黄土塬特色的"两宽一高一单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力支撑了长庆油田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大规模增储和高效建产.下一步将以油气需求驱动为目标,瞄准三维地震"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发展方向,持续攻关完善黄土塬地震技术系列,坚持原创技术引领与适用成熟技术推广结合,更有效支撑长庆油田分公司6 600× 104 t上产稳产.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油气勘探物探技术高精度三维地震页岩油和致密气藏甜点

    可控震源动态扫描时距规则定量优化设计及应用

    张录录夏建军李献民杨万祥...
    535-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控震源动态扫描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相邻多组震源震动时产生的地震波会相互干涉,从而影响地震数据采集品质.合理设计采集时距规则可以降低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时震源相互干涉的影响,同时平衡原始数据采集品质和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施工效率.以往动态扫描时距规则设计时,对资料处理过程中高效采集噪声的压制效果考虑较少,并且时距规则的设计缺乏统一量化标准.首次将高效采集噪声压制效果引入动态扫描时距规则设计中,对现场不同地表类型采集的可控震源相关前记录采用互相关法获取高效采集噪声信息,以环境噪声能量、干涉时空位置和干涉区域能量比值为阈值建立量化统一的时距规则设计标准,形成了可控震源动态扫描时距规则定量优化设计方法.动态扫描时距规则定量优化设计方法优化了现场试验方案,降低了试验工作量,与地震数据处理信噪分离技术相适应优化滑动时间参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设计时距规则避免了以频率扫描为主的常规定性分析方法带来的人为主观歧义.该方法不受勘探区地表特征约束,能够在保障地震数据品质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控震源采集施工效率,是对可控震源高效采集配套技术的补充和完善,有助于"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的推广应用.

    地震采集可控震源动态扫描高效采集噪声时距规则谐波压制定量优化设计

    《石油物探》2024年征订启事

    547页

    基于点扩散函数的图像学高分辨率技术

    陶永慧白英哲
    548-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规基于一维假设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如反褶积、反Q滤波方法等,针对水平构造或者小倾角构造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在面向高陡构造或者断裂等复杂构造时处理效果不佳.而偏移成像结果可以看作是点扩散函数(PSF)与真实反射系数褶积的结果,高维空间条件下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实际上是此正演问题的一个反问题,即基于成像结果进行反射系数反演.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点扩散函数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首先基于点扩散函数的计算原理,推导出了基于高频近似条件下的快速求解算法,并在高维空间褶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图像学反演算法研发了纯数据驱动的点扩散函数提取技术,最后采用高维空间反褶积算法求得高分辨率成像结果,实现地震频带的有效拓宽和成像分辨率的提升.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在不损失低频的前提下有效扩宽高频,且具有在计算效率与常规高分辨率算法基本相当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不同展布方位地质体分辨率的优势.

    高陡构造高分辨率处理点扩散函数高维空间反褶积偏移反偏移逆时偏移图像学反演算法

    基于阻尼字典学习的三维地震数据重建

    周旸黄炜霖张靖
    558-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地震数据采集成本、提高采集效率并保持数据规则和完整,首先,针对随机采集观测系统不规则的问题,提出了观测系统规则投影的技术流程,填补缺失的炮点和检波点信息,然后,在压缩感知的框架下,利用字典学习与稀疏表示进行三维地震数据重建.对提出的字典学习方法,利用批量正交匹配追踪避免直接对矩阵求逆造成的计算量大的问题,利用交替最小二乘代替奇异值分解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对稀疏系数进行阻尼约束,避免对噪声的拟合从而得到更好的字典.针对常规时间域字典学习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存在计算效率低、弱信号保护能力差等问题,在频率域进行地震数据重建,对有效信号所在频带范围进行处理,有效减少计算量、压制噪声、提高重建结果的信噪比,形成了针对地震数据随机采集的观测系统规则投影、地震数据重建技术流程.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规则观测系统投影、地震数据重建有效提升了叠前地震资料品质,获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

    字典学习稀疏表示阻尼约束观测系统规则投影地震数据重建

    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方法

    李京南
    571-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对于薄储层的识别与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反褶积、反Q滤波等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方法,存在假设条件多、信噪比较低、算法不稳定等不足,使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适用性受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方法,可以在保持较高信噪比的同时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首先,根据地震信号特点,利用频率加权指数函数计算基准子波,并由此构建子波字典,频率加权指数函数可以很好地拟合不同形状的频谱,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区.然后,利用匹配追踪算法将原始地震数据分解为一系列子波的线性叠加,增加较高信噪比的高频匹配子波的振幅.最后对地震数据进行重构,获得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地震分辨率,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并且提高分辨率处理的结果与测井合成地震记录有很好的吻合性,证明方法是可靠的,且处理结果有利于后续薄储层识别与描述.

    匹配追踪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分解子波字典薄层识别

    复杂山地深度域地震成像处理方法——以龙门山山前带海棠铺复杂构造区为例

    李继伟李光鹏刁永波冯荣昌...
    57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前带复杂构造区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和速度建模困难是目前山前带地震数据精确成像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龙门山山前带海棠铺地区地震数据为例,开展了叠前深度域地震成像处理方法攻关研究,重点在叠前噪声压制和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等两方面开展了研究,具体如下.①加强低频弱信号保护,采用二次信噪分离技术,对噪声记录中有效信号进行二次信噪分离,最大限度保护低频弱信号不受损伤.②优化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流程:首先优化传统深度域速度场更新输入道集与偏移输入道集共用一个道集的方式,对驱动速度场更新的输入道集进行五维数据规则化处理以提高其信噪比;然后以地质导向为基础,精细刻画强反射速度缺失界面,联合层析反演并融合深度域近地表速度模型,建立具有地质模型约束的深度域速度场;得到了精确的速度模型后,再修改偏移成像输入道集及偏移方法,将五维数据规则化前的地震道集作为输入道集,将全方位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作为最终偏移成像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川西北海棠铺地区的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大幅提高了研究区的地震成像精度,最终得到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信噪比高,偏移归位合理,为进一步推动该区的深入勘探开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深度域地震成像处理经验.

    地震成像处理全方位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深度域速度建模叠前噪声压制

    高分辨率五维地震道集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朱剑兵韩宏伟李红梅
    58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维地震解释技术在裂缝预测和流体识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集数据是开展五维地震解释的基础,为了解决五维地震道集存在的各向异性时差、优势频率和信噪比低等问题,提高道集数据质量,提出了高分辨率五维地震道集优化处理技术.通过建立道集去噪、道集提频、时差校正、方位角道集优化以及高精度井震标定定量优化处理参数等技术流程,提高了五维道集数据的分辨率、信噪比和保真度.胜利油田牛庄地区实际OVT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优化处理后同相轴连续性好,地层接触关系更清楚,分辨率明显提高,地震主频由25 Hz提高到43 Hz,优势频带由8~51Hz拓宽到6~74Hz;同时,井震相关系数也由0.75提高到0.90.利用处理后的数据精细描述砂体面积43.8km2,部署井位3 口,实现了该区预测储量升级.实践结果表明,高分辨率五维道集优化处理技术能够充分挖掘五维地震数据的潜力,为后续的叠前反演和储层预测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维地震道集优化时差校正道集提频道集去噪定量质控

    基于双向GRU和注意力机制的叠前地震孔隙度预测方法

    杨菲刘洋常锁亮陈桂...
    598-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孔隙度是表征储层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孔隙度进行准确预测有利于更精细地刻画高孔高渗储层位置.然而地震弹性参数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给储层孔隙度的准确预测带来一定困难.深度学习为地震准确预测孔隙度提供了新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和注意力机制(BiGRU-Attention)的叠前地震孔隙度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双向GRU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并加入Attention机制放大关键信息,将叠前同时反演得到的纵波速度和密度信息作为输入,以测井孔隙度值作为标签来训练和测试BiGRU-Attention网络,建立起地震弹性参数与孔隙度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进而实现孔隙度的准确预测.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MLR)、密集神经网络(DNN)和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等预测方法,BiGRU-Attention网络预测方法在盲井测试中预测精度更高.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实际三维工区地震数据预测的孔隙度值与测井孔隙度值匹配良好,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深度学习注意力机制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孔隙度预测储层参数反演

    基于空变数据的相控贝叶斯-序贯高斯模拟方法

    周单
    610-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地质统计学估计和模拟方法在整合测井和地震数据时,笼统地采用静态空间的数据,而未考虑样点与待模拟点空间沉积的变化以及岩相变化对样点取值影响的问题,尤其是储层空间非均质性强、井分布不均匀时.基于贝叶斯-序贯高斯算法,针对碎屑岩储层,研究了一种基于空间变化数据的相控模拟方法.首先,定义一个随待模拟点位置变化而动态变化的空间三维球体模型,将空间数据的选择从静态的一维柱体拓展到该球体.然后,在考虑物源方向的情况下,采用变差函数工具对三维球体模型内的数据进行筛选.同时,利用沉积相进行约束,进一步提高样点取值的精确性.最后,采用反距离加权算法确定样点的权重.川西坳陷东坡实际工区资料的应用表明,基于空变数据的相控贝叶斯-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平面上河道模拟展布形态与地震属性一致性较好,剖面上河道清晰连续,分辨率也得到提升,盲井模拟结果与测井数据吻合率达到92%,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对比不同硬件配置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应于不同性能的硬件条件,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

    贝叶斯序贯高斯随机模拟多尺度相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