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

杨茁

双月刊

0253-2697

syxb3@cnpc.com.cn;syxb2@cnpc.com.cn;xyxb7@cnpc.com.cn

010-62067137;62067128;62067139

100724

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石油学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石油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技术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石油学报》于1980年创刊,重点报道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反映重大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学术评论,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石油科技学术交流。主要设有三大专栏,即地质勘探、油田开发和石油工程。《石油学报》为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在我国石油学术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连续多年名列能源科学类期刊前茅。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年底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055,在1608种统计源期刊中排序为第74位;总被引频次为1388,在1608种统计源期刊中排序为第83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及资源潜力

    高阳东刘军彭光荣陈林...
    18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尚处于中、低勘探程度阶段,近年来,盆地加大了新领域的研究与评价力度,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在富烃洼陷文昌A凹、陆丰凹陷、惠州凹陷、番禺4洼的古近系,富烃洼陷惠州凹陷的古潜山,新洼陷阳江东凹与开平凹陷等实现了多领域、多类型勘探新发现,落实了规模储量,为南海东、西部油田稳定发展夯实了储量基础.明确断陷盆地的大型增压型断裂转换斜坡带是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的主要方向,打破了文昌A凹多年未有规模发现的局面;创新提出"早断输导、小型源-汇体系及转换带控砂,洼间隆控藏"成藏认识,指导了陆丰南古近系高产能油田群的发现;建立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勘探技术系列,推动了惠西南古近系陡坡带亿吨级油田群的发现;深化富砂层系储-盖组合及成藏研究,助力番禺4洼恩平组新层系取得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发现;创新建立中生代陆缘岩浆弧成岩-成山-成储-成藏模式,指导惠西南取得了古潜山规模商业突破;创新强伸展-弱走滑控盆控烃新机制,推动阳江东—恩平北油田群的重大发现;创新提出"拆离-变质核杂岩"型成盆机制,有望在开平南带形成亿吨级油田群.珠江口盆地逐渐形成古近系、古潜山、新洼陷等勘探新领域及多项技术系列,为南海东、西部油田持续增储上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打开了勘探新领域与新类型的勘探前景.资源评价结果显示,珠江口盆地富烃洼陷古近系及古潜山剩余资源量主要分布在惠州26洼、文昌A凹等,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周缘及惠陆地区周缘新洼陷的原油资源最为丰富.

    富烃洼陷古近系古潜山新洼陷资源潜力珠江口盆地

    北部湾盆地油气成藏规律与勘探新领域、新类型、资源潜力

    邓勇胡德胜朱继田刘国昌...
    20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部湾盆地是南海西部海域重要的原油勘探区和产区,具备多凹陷含油、多层系成藏、多种油气成藏模式等优势成藏条件,近年来在页岩油、潜山、岩性、深层油气、后备凹陷/洼陷等新领域、新类型油气勘探中取得了突破.为了落实北部湾盆地重要生烃凹陷的区域成藏规律,指导后续常规油气精细勘探开发及新领域、新类型油气勘探,对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开展了研究,总结了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北部湾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物质充填;古近系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油页岩和半深湖亚相泥岩为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此外,在流沙港组三段、流沙港组一段、涠洲组二段也发育多套烃源岩;发育潜山储层和碎屑岩储层,形成了多源、多储、多盖的格局;凹陷区原生近源成藏、凹中断裂带/断隆带/陡坡带垂向成藏、斜坡区过路成藏、凸起/隆起区汇流成藏等多种成藏模式控制了北部湾盆地的多凹陷成藏;油气在多凹多带有序分布,油气的差异聚集控制了内气外油、深气浅油的油气分布特征,不同区带内的油气藏类型差异显著.在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成藏规律的指导下,从资源潜力、成藏条件、勘探开发程度综合分析,页岩油、潜山、岩性圈闭、深层油气、后备凹陷/洼陷是北部湾盆地未来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北部湾盆地新领域新类型成藏条件资源潜力

    琼东南盆地"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张功成纪沫陈莹甘军...
    226-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琼东南盆地是中国近海的一个在浅水区、深水区、超深水区均发现煤型大气田的盆地,探讨其天然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笔者基于区域地质、地震、钻井、地球化学测试等数据分析了琼东南盆地的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在崖城组沉积期具有"两隆两坳"的构造格局,崖城组的煤型烃源岩(包括煤系烃源岩和陆源海相烃源岩)是主要的烃源岩,以渐新统崖城组(扇)三角洲为中心的煤型烃源岩的生烃灶,主要沿北部坳陷北缘、中央坳陷南缘和北缘呈串珠状分布;北部坳陷北缘的煤型烃源岩的成熟度低,未进入大量生气阶段;中央坳陷南缘和北缘的煤型烃源岩均已成熟,且已进入大量生气阶段;每个(扇)三角洲发育的煤系烃源岩及其周边的陆源海相泥岩均为1个富气生烃灶.受渐新世煤型烃源岩的生烃灶控制,形成了中央坳陷南缘和北缘2个大型气聚集带;气聚集带中的凸起、断阶带、缓坡带、凹中浊积体等圈闭是煤型天然气的主要勘探领域,勘探前景巨大,天然气资源量预计超过2×1012m3.

    琼东南盆地煤系(扇)三角洲生烃灶气聚集带勘探领域

    中国海相页岩气测井评价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谭茂金武宏亮王思宇杜广慧...
    24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相页岩是中国海相页岩气藏的主要资源阵地,但海相页岩气成藏机理复杂、物性差、流体赋存形式多样.海相页岩气储层品质评价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甜点优选的重要评价内容,地球物理测井则是其储层品质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海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及目前勘探开发面临的难题,介绍了孔隙尺度—岩心尺度—测井尺度的多尺度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围绕含气页岩的有机质、储集性、含气性等地质品质关键参数以及脆性指数、应力、断裂韧性等工程品质关键参数,梳理了这些关键参数的预测技术,建立了页岩气储层品质分级及甜点优选的测井综合评价体系,并应用实例说明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和适用性.最后,通过分析页岩气测井评价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深层页岩气多尺度岩石物理测井解释储层品质甜点分级

    中国海相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王立歆李弘刘小民胡华锋...
    26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气是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近10年来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也成为世界第2大页岩气生产国.与国外相比,中国海相页岩气资源广泛分布于川、渝等山地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在先天条件差与资源需求急迫的双重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聚焦中国复杂山地地表、复杂地下构造条件下的海相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难题,分析国内外海相页岩气的地震勘探技术现状,明确地震勘探技术在提高水平井钻遇率的宗旨下,应以实现高效经济采集、高精度地震成像及页岩气藏解释为发展目标.系统梳理中国海相页岩气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对行业关注的节点采集、各向异性深度偏移、随钻快速成像及地质力学参数预测等地震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及应用效果分析,提出了中国海相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并针对中国复杂的地质条件,指出应加快高端 自主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的研发,筑牢岩石物理基础,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普及应用,推动深部、常压页岩气资源的高效利用.

    页岩气地震勘探复杂山地高精度成像"甜点"预测

    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及发展方向

    常德双王贵重温铁民李道善...
    276-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类型,而地处其活动翼的前陆冲断带已成为近年来勘探突破发现和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经历了常规二维地震、宽线大组合二维地震、常规三维地震和宽方位高密度三维地震4个阶段.通过面向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地震采集优化设计技术、面向复杂构造区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和面向复杂构造区的地震资料解释技术3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介绍了主要勘探成效,其对推动前陆冲断带核心配套技术形成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前陆冲断带勘探中所面临的复杂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双复杂)、构造变形剧烈、地震资料品质差等挑战,依然需要在"人工智能+物探技术"、深层—超深层、岩性地层及非常规油气藏、地球物理综合服务与跨专业一体化协同工作等方向进行探索和发展.

    前陆冲断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问题、挑战与发展方向

    赵金洲雍锐胡东风佘朝毅...
    295-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历经10余年的页岩气压裂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已形成中浅层(<3500m)海相页岩气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支撑了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中国深层(3 500~4 500 m)—超深层(>4 500 m)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占页岩气总可采资源量的56.63%,实现高效开发是页岩气产业发展和保障油气安全的主战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占其总可采资源量的65.8%,是高效开发页岩气和建设"气大庆"的主阵地.基于中国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的前期探索与实践认识,根据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的10大特征,分析了由此衍生并亟待解决的6个基础问题或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亟需创新的5个关键理论和方法,指出了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的10个发展方向,并强调:中国页岩气开发要"深浅并重",中浅层要继续规模建产和提高采收率;深层—超深层要实现高效开发,进军深层—超深层机遇和挑战并存,尚需不断"砺剑",加快建立中国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压裂问题和挑战发展方向

    中国深层—超深层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

    刘岩生张佳伟黄洪春
    31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实现深井、超深井安全优快钻完井对于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中国深井、超深井发展历程,梳理对比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发展现状、关键技术进展及应用效果,结合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全球及中国深井、超深井钻完井关键钻井装备、井身结构优化与拓展、钻井提速、钻井液、固井、随钻测控技术与装备、试油完井关键技术指标及应用情况,指出抗高温高压、高稳定性是当前存在的主要技术差距.剖析了支撑中国实现陆上8000 m超深井常态化,钻深能力迈上9000 m台阶,正向万米挺进的深井自动化钻机、井身结构优化、控压钻井、高效PDC钻头、抗高温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高效堵漏、高强度韧性水泥浆及 自动化固井、抗高温酸压、深层连续管作业机等一批高端装备、尖端工具、核心助剂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情况.针对超深层超高温、超高压、复杂地应力和多压力系统等给安全高效钻完井带来巨大挑战,提出进一步开展井身结构拓展、抗超高温高压井下工具仪器、超高温井筒工作液、超深高效破岩及提速工具、超高温特高压试油完井工具、超高温低伤害压裂液和酸液体系、数字化智能化钻完井装备与技术等攻关研究,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迭代升级,为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支撑与保障.

    深层—超深层油气钻完井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中国碳捕集、驱油与封存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杨勇
    325-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捕集、驱油与封存(CCUS-EOR)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可以实现碳封存,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CCUS-EOR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 CO2捕集、驱油与封存等不同环节的技术进展及工程实践现状,指出了 CCUS-EOR的下一步发展方向.针对CO2捕集技术,分析了燃烧前、燃烧后、富氧燃烧和其他新型碳捕集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应用场景,指出捕集成本高、工艺创新不足是制约CO2捕集技术商业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剖析了中国CO2驱油与封存从非混相驱、混相驱到高压混相驱的技术发展历程,创新发展了以提高原油混相程度和扩大波及为核心的陆相沉积油藏CO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开发理念,形成了涵盖井网井距优化、水气交替、注采耦合和化学封窜的CO2驱油与封存油藏工程设计技术,并形成了长距离管道输送、高效注入和安全监测等相关配套技术.针对中国CCUS-EOR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重大技术需求,提出大力发展CO2低浓度气源高效低能耗捕集技术、CO2驱油与封存一体化优化关键配套技术、CO2排放源与含油气盆地源汇匹配优化技术和CCUS全链条产业化集群化体系建设的攻关方向,从而为CCUS-EOR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支撑.

    碳捕集驱油与封存技术进展示范工程产业化

    《石油学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及新技术论文专辑主编寄语

    赵宗举
    前插1-前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