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预防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实用预防医学

李俊华

月刊

1006-3110

zhppm@vip.163.com

0731-84305942

410005

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段450号

实用预防医学/Journal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预防为主,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广国内外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动态,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庆市长寿区30~79岁居民膳食模式与高尿酸血症关系

    邓静丁贤彬杨亮陈娜...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长寿区居民膳食模式及其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为高尿酸血症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长寿区抽取1 004名30~79岁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结果 长寿区30~79岁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0.36%,因子分析得出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蛋奶水果模式、肉食模式、素食模式和主食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1.58%.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发现,高水平肉食模式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OR=2.39,95%CI:1.27~4.52);高水平素食模式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OR=0.53,95%CI:0.29~0.98).结论 重庆市长寿区居民的肉食模式与素食模式与高尿酸血症患病密切相关,应推广健康膳食模式.

    膳食模式高尿酸血症因子分析素食

    2022年重庆市荣昌区40~79岁人群糖尿病前期流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于均梅熊华利舒强邱建平...
    13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荣昌区糖尿病前期流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区21个街道或镇开展调查,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3~5个村或社区,每个村或社区随机抽取20~50名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采用非条件二分类逐步后退法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糖尿病前期患病的相关性.结果 3 017例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为0.94:1,平均年龄为(62.14±11.13)岁,农村地区居民占60.19%,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占60.79%,农林牧渔劳动者占53.73%,已婚/再婚/同居占89.13%.糖尿病前期患者合计1 176例,患病率为38.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长(50岁~:OR=1.477,95%CI:1.147~1.903;60岁~:OR=1.542,95%CI:1.184~2.008;70~79 岁:OR=1.680,95%CI:1.285~2.196),吸烟(OR=1.315,95%CI:1.090~1.587),偏咸的饮食口味(OR=1.484,95%CI:1.192~1.847),每周每天食用≥200 g水果的频次(3~4 d/周:OR=1.223,95%CI:1.016~1.473;≥5 d/周:OR=1.666,95%CI:1.364~2.035),身体活动不足(OR=1.488,95%CI:1.284~1.724),超重(OR=1.337,95%CI:1.129~1.582),肥胖(OR=1.399,95%CI:1.104~1.773),中心性肥胖(OR=1.233,95%CI:1.043~1.458)与糖尿病前期患病的高风险相关.结论 荣昌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相对较高,高龄、吸烟、饮食口味偏咸、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身体活动不足的人群需进行重点干预.

    糖尿病前期患病情况影响因素横断面调查

    2010-2021年辽宁省本溪市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早死概率趋势分析

    阎佳宁于连政陈永刚佟爽...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21年辽宁省本溪市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死亡数据来自本溪市全人群死因监测系统.采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等,采用人口学死亡率差别分解法进行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不同性别死亡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用Joinpoint 4.9.1软件计算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本溪市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粗死亡率为31.8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87/10万.粗死亡及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21年慢阻肺粗死亡率为21.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76/10万.粗死亡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6.34%,P<0.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慢阻肺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由2010年的0.78%下降至2021年的0.39%,慢阻肺早死概率由2010年的0.64%下降至2021年的0.25%,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C分别为-6.02%、-8.34%,均P<0.05).差别分解法结果显示,2010-2021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粗死亡率由22.03/10万上升至28.31/10万,人口因素使其增长,人口贡献率为592.20%;慢阻肺粗死亡率由17.41/10万上升至21.40/10万,人口因素使其增长,人口贡献率为2 858.74%.结论 2010-2021年本溪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慢阻肺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是导致粗死亡率上升而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及男性居民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趋势分析早死概率

    湖南省适龄农村妇女对宫颈癌筛查项目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熊黎黎吴英弘谢冬华曾梦君...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湖南省某一农村地区参加免费宫颈癌筛查妇女的问卷调查,评估该省农村妇女对宫颈癌筛查项目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6月15 日-7月1日针对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参加2022年政府免费宫颈癌筛查的1 072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孕育史情况、宫颈癌筛查项目认知情况等,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72名研究对象中认知程度高组(≥5分)368人、占34.33%,认知程度中组(=4分)419人、占39.09%,认知程度低组(≤3分)285人、占26.58%.认知程度低的农村妇女认为医院宫颈癌检查的结果更精确,依从性差,且对宫颈癌高危因素认知不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白带异常、未避孕是影响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认知低的危险因素.有性生活是宫颈癌筛查项目中等认知的危险因素(OR=3.18,95%CI:1.59~6.37).结论 妇幼机构应以宫颈癌筛查项目为依托,深入加强宫颈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宫颈癌疾病诊治能力,为妇女提供宫颈癌预防-筛查-诊治一站式服务.

    宫颈癌筛查认知影响因素农村

    青岛市6~17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趋势分析

    姜珊康康薛白刘小晖...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岛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分析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对超重和肥胖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 2012-2021年青岛市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年百分比变化率和年平均百分比变化率通过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计算.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对超重肥胖率的影响.结果 2012-2021年儿童青少年年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6.46%、19.18%.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百分比变化率分别为1.4%、4.8%,且超重和肥胖率随着年龄增加上升速度越来越快.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超重率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肥胖率整体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时期效应显示超重和肥胖风险随着时期推移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超重风险RR值由2012年0.99上升到2021年1.14,肥胖风险RR值由2012年0.94上升到2021年1.50;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风险随着队列推移先快速增加,2009年出生队列超重风险(RR=1.02)和2013年出生队列肥胖风险(RR=1.24)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结论 2012-2021年青岛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轻出生队列超重肥胖风险高,但是有缓慢下降趋势.应关注高风险人群管理,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政策,以遏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不断增长的趋势.

    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趋势分析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浙江省传染病时空模型探测暴发疫情的效果评价

    鲁琴宝吴昊澄丁哲渊王心怡...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时空模型探测在浙江省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中的应用效果,为构建多点触发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7-2021年浙江省传染病时空模型相关病种的预警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与同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结果进行比较,以灵敏度和错误预警率评价时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时空模型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16 382条,涉及16种传染病,平均每周每县发出预警信号0.71条.响应率为100%,响应时间中位数为0.84 h.预警信号经初步核实和现场调查后,共确认5种疾病342起暴发疫情.时空预警模型灵敏度为66.02%.Ⅰ类疾病阳性预测值6.99%,错误预警率为0.0227%;Ⅱ类疾病阳性预测值3.44%,错误预警率为0.9450%.结论 浙江省时空预警系统运行良好,可实现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但探测识别作用有限,仍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目前传染病监测预警的需要.

    传染病时空模型预警效果评价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健康风险评估

    岳宣志范瑞春李欢殷明辉...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监测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的浓度,评估其健康风险水平.方法 监测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的浓度,利用风险评估模型,从经口摄入、皮肤渗透和呼吸摄入三种暴露途径对三氯甲烷浓度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的浓度范围为ND~0.0 592 mg/L,合格率100.00%,检出率为13.24%.城市水经饮水摄入、皮肤渗透和呼吸摄入三种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依次为7.88×10-7、6.61× 10-8、8.59×10-8,累积致癌风险水平为8.03×10-7;农村水三种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依次为4.36×10-7、1.85× 10-8、1.08× 10-8,累积致癌风险水平为4.39×10-7.城市水和农村水的致癌风险水平均小于10-6,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农村水的三氯甲烷浓度要高于城市水,丰水期的三氯甲烷浓度要高于枯水期,不同水样类型的三氯甲烷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二次供水、末梢水、出厂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的健康风险水平处于可接受的范围,部分地区三氯甲烷的浓度接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限值,当地宜引起注意.三氯甲烷的浓度在供水管网中会明显升高,应加强当地供水管网的监测与管理.

    内蒙古自治区饮用水三氯甲烷风险评估

    2015-2019年新疆7个监测点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分析

    廖佩花张荣甫尔哈提·吾首尔刘来新...
    15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评估日均气温对新疆7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人群非意外总死亡(A00-R99)人数的影响,为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新疆7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非意外总死亡资料及同期气象和空气质量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研究日均气温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 新疆7个监测点日均气温与居民非意外死亡呈"J"型关系,死亡最低风险温度为17 ℃.高温当天对居民非意外总死亡的RR值(95%CI)为1.031(1.019~1.043),危害效应达到最大,滞后天数为5 d;在不同年龄、性别层中,高温对女性和≥65岁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的影响较大.低温对总死亡及不同年龄、性别层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健康风险及滞后效应.结论 高温会造成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早期呈明显急性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女性和≥65岁人群为敏感人群.

    非意外死亡日均气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刘川雷霄张瑶张孟媛...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描述性分析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与时空聚集性分析探索德阳市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累计报告22 872例,年均发病率108.64/10万,发病率逐年下降,每年4-6月、10-12月为发病高峰,易感人群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EV71疫苗年均估算接种率9.64%,病原学发现EV71检出占比逐年下降.空间自相关和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手足口病高发聚集区为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和绵竹市,聚集时间与发病高峰基本一致.结论 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4-6月、10-12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防控重点应关注0~6岁的婴幼儿人群,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和绵竹市是重点防控区域.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时空聚集分析空间自相关

    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高尚任娅如单朝霞常彩云...
    16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2022年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患者纳入病例组,按比例选择病例发病同期居住地附近的健康居民为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32例确诊病例和1 571例健康居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蜱虫叮咬(OR=153.123,95%CI:14.069~1 666.532)、从事田间作业(OR=3.948,95%CI:1.019~15.298)、工作周边环境有杂草/灌木(OR=3.603,95%CI:1.204~10.785)、田间有蜱虫(OR=3.120,95%CI:1.071~9.089)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田间作业采取防护措施(OR=0.193,95%CI:0.080~0.465)和周边亲邻发病(OR=0.003,95%CI:0.000~0.025)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被蜱虫叮咬、从事田间作业、工作周边环境有杂草/灌木、田间有蜱虫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高风险人员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预防和控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对照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