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预防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实用预防医学

李俊华

月刊

1006-3110

zhppm@vip.163.com

0731-84305942

410005

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段450号

实用预防医学/Journal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预防为主,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广国内外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动态,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闵小霞闻彬李志丹
    467-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403例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精神行为症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现状;采用单因素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率为67.74%(273/403),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睡眠/夜间行为158例(57.88%)、幻觉131例(47.99%)及妄想111例(40.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1.895,95%CI:1.042~3.445)、病程≥5年(OR=2.004,95%CI:1.119~3.586)、混合型痴呆(OR=1.772,95%CI:1.195~2.627)、重度痴呆(0R=2.489,95%CI:1.061~5.839)、丧偶(OR=1.941,95%CI:1.055~3.570)、独居(OR=2.219,95%CI:1.007~4.888)、有睡眠障碍(OR=1.912,95%CI:1.091~3.349)、住院期间家人探视频率低(OR=2.040,95%CI:1.035~4.020)均是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率较高,多表现为睡眠/夜间行为、幻觉及妄想.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与年龄、病程、痴呆类型、痴呆程度、伴侣、居住情况、睡眠质量、家人探视情况相关,需采取针对性治疗及干预措施,降低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风险.

    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现状单因素影响因素

    2017-2022年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创伤性脑损伤流行病学特征及早期死亡的预测因素

    郑细良张亮方治军孙智宏...
    471-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017-2022年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创伤性脑损伤流行病学特征及早期死亡的预测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以降低临床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 65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依据是否发生早期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206例)和生存组(1 446例).分析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职业分布、颅脑损伤程度与创伤原因关系、主要死亡原因分布,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 1 652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处于36~45岁区间的占比较高,为27.48%;职业为农民和工人的患者占比较高,分别为28.03%和23.97%;在创伤原因中车祸伤的占比较高,为44.79%;早期死亡率为12.47%,死于急性颅脑损伤的占比较高,为58.25%.各年龄段内男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占比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45,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瞳孔散大、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12分、脑疝、环池受压、合并多发伤、中线移位>5 mm、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l0xl09/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34 s 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预测因素(OR=1.704、1.984、2.168、1.514、2.284、1.952、1.846、1.872、1.808,P<0.05).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农民工和工人为主,且多数是由于车祸所致.影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如合并多发伤、入院时瞳孔散大等,临床可对高危人群实施相应干预、预防措施,以降低早期死亡发生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创伤性脑损伤流行病学创伤原因颅脑损伤程度早期死亡预测因素

    河北地区3~12岁儿童哮喘流行情况及其易感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特征

    朱冰张贺周丹和苏...
    475-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河北地区儿童哮喘流行情况及其相关的易感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特点,为儿童哮喘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地区7 048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哮喘儿童初筛调查问卷,调查儿童哮喘患病情况,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检测哮喘儿童IL-4 C590T、IL-13 A2044G、FcεRIβ E237G、ADRB2 R16G这4种哮喘易感基因位点SNP分布情况.结果 7 048名儿童中检出哮喘患儿214例,患病率为3.04%(214/7 048),其中男性患病率(3.45%)明显高于女性(2.58%)(x2=4.574,P<0.05);不同年龄组哮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x2=56.498,P<0.05);不同地区间儿童哮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9,P>0.05);214例患儿哮喘发作时主要集中在夜间44.39%(95/214)和清晨27.57%(59/214),主要症状为咳嗽78.97%(169/214),主要治疗方式是给予吸入激素治疗85.05%(182/214);214例患儿哮喘易感基因位点检测显示:IL-4 C590T位点的风险基因型(TT)比例最高,占63.55%,其基因型百分比依次为TT、CT、CC,IL-13 A2044G基因型百分比依次为AG、GG、AA,ADRB2 R16G基因型百分比依次为GG、AG、AA,FcεRIβ E237G基因型百分比依次为GG、AG、AA.结论 河北地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较高,多集中在3~5岁男性患儿,河北地区IL-4、IL-13、FcεRIβ、ADRB2基因多态性频率具有其自身一定的特点,IL-4 C590T位点的风险基因型(TT)比例最高.

    儿童哮喘流行情况易感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特点

    重庆市大足区≥60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

    李万华李正强任香勇杨颖...
    479-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大足区≥60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老年人健康教育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在大足区4个镇/街道,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选择596名≥6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比较采用x2检验,其相关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后退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计调查596人,平均年龄(71.69±6.03)岁.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17.11%.基本技能、老年人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3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48.32%、19.97%和12.58%.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90.60%)、信息获取及自我保健(81.04%)、卫生服务利用及慢病管理(80.70%)、科学老龄观(31.88%)、健康生活方式(12.58%)、内在能力和老龄综合征(2.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户口(OR=2.385,95%C/:1.300~4.376)、个人月收入≥3 500 元/月(OR=5.156,95%CI:1.536~17.305)、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OR=5.91 1,95%CI:2.242~15.587)、目前或退休前主要职业为未就业(OR=2.522,95%CI:1.202~5.292)有利于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目前或退休前主要职业为家务(OR=0.316,95%CI:0.125~0.796)对健康素养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结论 大足区≥60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低,应对城乡、不同收入水平及不同职业的老年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老年人健康素养影响因素

    2019-2021年长沙市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邱浩越张英罗美玲杨皓斌...
    483-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19-2021年长沙市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CV1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进行分析,评价该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AEFI监测相关模块及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相关模块分别收集2019-2021年长沙市接种PCV13后报告发生的AEFI个案数据和PCV13的接种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9-2021年长沙市共报告PCV13 AEFI个案118例,报告发生率35.18/10万剂.118例中男性57例(48.31%)、女性61例(51.69%),0~1岁组最多(78.81%).发生时间集中于第4季度(37.29%),多发生于第1剂接种时(46.76%).以一般反应为主(98.31%),多发生于接种后当天(59.32%),所有AEFI最终转归良好.结论 2019-2021年长沙市PCV13的AEFI以一般反应为主,尚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以当天内发生反应为主,病例预后较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湖南省益阳市某县一起职业高中肺结核病聚集性疫情调查与分析

    李颖波章新奇
    486-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益阳市某县一起职业高中结核病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学校肺结核防控措施提供建议.方法 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接触者进行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和胸片检查.结果 该校共发现4例肺结核患者,均集中在指示病例所在班级,该班肺结核罹患率为10.26%(4/39).病例均落实休学治疗.发现29名PPD强阳性者,27名完成预防性治疗.结论 做好接触者筛查、PPD强阳性学生干预及管理是防止结核病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

    学校肺结核筛查预防性治疗

    一起学校肺炎支原体感染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分析

    崔倩李长城蒋华柏
    48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盐城市某小学一起肺炎支原体感染聚集性疫情,为今后学校类似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主动搜索病例,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咽拭子进行呼吸道多病原核酸检测,同时采集该小学病例数最多的两个班级学生和无病例的另一所小学的同年级一个班级学生的咽拭子,进行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结果 该小学共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27例,首发病例2021年5月9日发病,末例病例6月14日发病,疫情持续37 d,病例主要集中在5月28日-6月2日,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咳嗽为主.27例均为学生,罹患率为0.51%,其中一(4)班学生罹患率最高,为20.00%.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建议学校加强因病缺课监测,提高对可疑聚集性病例早期识别的敏感性.

    肺炎支原体聚集性学校调查

    MCP-1、NF-κB表达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关系

    潘驰顾宏申永强
    49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表达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根据患者预后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检测患者血清中MCP-1、NF-κB表达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MCP-1、NF-κB检测对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1年,其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9.52%(31/105).预后不良组血清MCP-1、NF-κ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年龄、BMI、肿瘤位置、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合并糖尿病占比、合并高血压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临床分期为Ⅲa期、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术后辅助化疗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程度(OR=2.553)、高MCP-1水平(OR=1.875)、高NF-κB水平(OR=2.352)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CP-1预测患者术后预后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97,NF-κB预测AUC为0.768,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8.结论 MCP-1、NF-κB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结果的危险因素.MCP-1、NF-κB对患者术后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核因子κB预后

    2017-2019年湖南省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菌型分布及药敏分析

    袁青湛志飞陈帅张林青...
    495-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2017-2019年沙门氏菌菌型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我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对2017-2019年湖南省食源性腹泻病监测点的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血清学分型,对沙门氏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7-2019年共收集7 549份样本,检出沙门氏菌533株,检出率为7.06%;533株沙门氏菌中经血清分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最多(占63.8%),为优势血清型;药敏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对四环素(84.99%)和氨苄西林(80.61%)的耐药率最高,对亚胺培南(0.56%)最敏感;几种常见血清型在14种抗生素中的耐药,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伦敦沙门氏菌、黄金海岸沙门氏菌均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肠炎沙门氏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结论 2017-2019年湖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优势型别,存在多重耐药,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严重,应加强持续性多重耐药监测.

    沙门氏菌血清型药敏分析

    长沙地区初次与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结果不合格原因分析

    胡婷婷范菲陈敏邹彬彬...
    498-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长沙地区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从而减少单采血小板资源浪费,保障输血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沙血液中心99 060例单采血小板血液标本酶学检测ALT、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核酸检测筛查结果,比较初次与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情况.结果 长沙血液中心初次单采血小板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占比分别为17.99%、82.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为1.93%、0.48%(x2=416.685,P<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0%、0.77%、0.15%、0.20%、0.23%、0.08%,以HBsAg不合格为主;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21%、0.10%、0.03%、0.05%、0.03%、0.05%,以ALT不合格为主,除了核酸检测结果外,其余4项检测不合格率在初次及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血小板献血者ELISA检测不合格418例,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单试剂阳性不合格为主,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单试剂灰区不合格为主,不合格占比77.03%(322/418).血小板核酸单独检测不合格54例,不合格率为5.45/万,以HBV-DNA阳性为主,其中40例为重复献血者,包含2例HIV血清学检测窗口期.结论 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核酸检测在缩短血液检测窗口期,保障血液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复献血者应重点注意献血前生活史方面的征询工作.

    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