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西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源-汇系统及其对滩坝砂体的控制

    杜晓峰庞小军黄晓波王冰洁...
    662-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广泛发育滩坝砂体,油气测试获得高产,表明沙二段滩坝砂体勘探潜力巨大.但是,有关滩坝沉积的机制依然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类沉积的勘探评价,因此从源-汇系统理论出发进行滩坝沉积控制因素分析十分必要.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粒度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结合三维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沙二段源-汇系统及其对滩坝沉积的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二段沉积时期,燕山隆起的兴城河水系和月亮河水系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提供物源,辫状河三角洲进一步为滩坝沉积提供了物源.由于兴城河水系和月亮河水系汇水区面积相对较小,主河流长度较短,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小,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为滩坝沉积提供物源的能力较弱.②辽西凹陷北部发育宽缓的古隆起,为滩坝沉积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古地貌条件.③水体较浅,物源供源能力较弱,波浪携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向湖盆方向搬运,受古隆起带较高地貌的阻挡,砂体在古隆起带沉积并形成细粒砂质滩坝,岩性以细砂岩与粉砂岩为主.随着湖平面的逐渐上升,滩坝发育程度逐渐减弱.④燕山隆起、兴城河-月亮河水系、凹中古隆起及湖平面共同控制了滩坝沉积的岩性和规模,是该地区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要素.本次研究为渤海海域古近系油气勘探中滩坝砂体的预测提供借鉴.

    物源母岩水系滩坝砂体源-汇系统古近系辽西凹陷渤海海域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机构地质模式及建造过程

    单玄龙王蔚张新涛衣健...
    675-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细刻画火山机构对火山岩储层预测十分重要.渤海海域中生界发育多类火山机构,且受后期改造强烈,目前缺乏对该区火山机构类型、结构及建造过程的系统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将渤海海域中渤中凹陷生界火山机构分为熔岩穹丘、复合层火山、火山碎屑岩席及盾状火山4种类型.分别刻画了这4种火山机构内部喷发单元及岩性、岩相构成,建立了地质模型,并概括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建立了4种火山机构对应的建造过程示意图.其中,熔岩穹丘具有高纵/横比,由厚层酸性熔岩构成,内部一般为块状构造;复合层火山在该盆地内分布范围广、规模大,外部形态为丘状,但纵/横比小于熔岩穹丘,内部岩性复杂,多为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互层构成的层状结构;盾状火山为平缓的低丘状外形,主要由基性岩组成,其岩浆黏度低、流动范围较大,所以形成的机构规模大,内部多为席状构造;火山碎屑岩席为席状及充填状,纵/横比极小,内部为多期喷发叠加形成的层状结构.此外,通过对比不同火山机构的物性,发现研究区熔岩穹丘及复合层火山的储层物性最好,火山碎屑岩席次之,盾状火山最差;熔岩穹丘及复合层火山机构可作为后续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储层特征建造过程火山机构中生界火山岩渤中凹陷渤海海域

    断陷盆地缓坡带物源转换与沉积响应——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古近系源-汇系统为例

    陈贺贺朱筱敏施瑞生张自力...
    689-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寻求盆外物源通量变化与盆内沉积体系的定量耦合响应仍然是源-汇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研究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全覆盖的3D地震资料和岩心、测井数据,结合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对研究区古近系沙(沙河街组)二段与沙一段开展物源体系定量化表征,并通过定量沉积构造解释和定量地震地貌测量,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的定量化表征方法.研究显示,沙一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古永定河分支被古大清河袭夺,造成蠡县斜坡A区特征锆石含量由37%下降至26%,对应的A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144 km2减小至38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104 m减小至47 m;古唐河水系特征锆石含量由31%上升至39%,对应的B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71 km2增加至94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77 m增加至88 m;古大沙河水系沉积物通量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对应的C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206 km2降低至185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120 m减小至81 m.构造作用、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等异旋回作用影响范围较大,将会造成沉积体系的同步响应;而物源通量变化将影响特定沉积体系,是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沉积响应的主要驱动机制.

    地震地貌学沉积构造碎屑锆石定年源-汇系统浅水三角洲蠡县斜坡饶阳凹陷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深层砂砾岩储层孔-缝成因机制及演化特征——以渤中19-6构造古近系孔店组为例

    张新涛曲希玉许鹏王清斌...
    707-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质储层的识别和预测是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以渤海湾盆地渤中19-6构造古近系孔店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借助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研究了孔店组优质储集空间的成因及演化,建立了渤海湾盆地深层砂砾岩储层的孔-缝演化模式.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①长石等颗粒的溶蚀孔为优质储集空间,钾长石的溶蚀随温度升高渐强甚至超过斜长石,钾长石在深层有更大的增孔潜力.②砾石级的颗粒、长英质的成分及低杂基含量更有利于压裂缝的产生,长石中压裂缝的发育程度要高于石英;垂向上,第一期压裂缝在2500 m左右的深度开始形成,第二期压裂缝在3000 m以深形成,而且其数量在4000 m左右的深度达到峰值,第三期压裂缝在4500 m以深开始形成,而且其数量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增加.③孔隙度的垂向变化受到早期压实、晚期胶结以及中期溶蚀作用的控制.早期压实减孔17.38%;晚期铁白云石胶结减孔7.76%;有机酸溶蚀增孔5.45%.④油气充注与第二期溶蚀增孔及第一期和第二期压裂缝的发育相对应,油气在3000 m左右的深度处富集;4000 m以深压裂缝大量发育,叠加钾长石等溶蚀,预测深层砂砾岩中发育优质储层.

    长石溶蚀压裂缝孔-缝演化砂砾岩深层渤中19-6构造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印支期逆冲推覆体系的分带性及其动力学成因机制

    吕丁友杨海风于海波刘朋波...
    720-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支期是改变整个中国东部陆内构造变形样式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构造活动期,但目前对其认识主要基于对华北克拉通周缘造山带及渤海湾盆地陆域的研究,而对渤海海域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最新的三维大连片地震数据,对渤海海域印支期变形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工作,并提出印支期逆冲推覆系统可划为以下3个逆冲带:①第一逆冲带位于沙垒田凸起、渤中19-6构造区和渤南低凸起一线,为高角度冲出带,表现为太古宇基底在印支期沿逆断层高角度逆冲,部分出露地表并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导致该区域缺失古生界,高角度逆冲断层随后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转换为走滑断层,对应于现今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渤海湾段;②第二逆冲带为位于渤中凹陷和渤东凹陷的逆冲-褶皱中部带,其古生界主要表现为断层相关褶皱式的变形特征,特别是在渤东凹陷可识别出典型的叠瓦式构造和双重构造;③第三逆冲带为位于辽东湾坳陷的逆冲推覆前锋带,其古生界变形主要表现为宽缓的背斜、向斜构造,这一系列背斜和向斜与盆地基底内隐伏的印支期坡坪式逆冲推覆断层有关,为典型的断展或断滑褶皱.基于横切整个渤海海域的地震剖面及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3个逆冲推覆带的空间组合受控于三级台阶式的印支期基底滑脱层.渤海海域这种印支期逆冲推覆体系分带性可能与华北克拉通不同区域的基底性质差异有关,即鲁西基底在印支期沿滑脱层逆冲至燕辽基底之上,并导致上覆古生界沉积盖层具有分带性的褶皱变形特征.

    成因机制滑脱层构造分带性逆冲推覆系统印支期渤海海域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

    朱珍君李琦陈贺贺李剑...
    735-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搬运体系识别与定量追踪、沉积体系刻画及半定量表征,重建了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断陷早期,盆地多孤立、小型沉积中心,构造活动速率较低,物源供给较少,陡坡带发育较多小规模扇三角洲,缓坡带受先存水系影响,发育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断陷强烈期,受灵峰主断裂强烈活动影响,物源供给充足,陡坡带扇三角洲规模增大但数量减少,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增大并相互合并;断陷晚期,陡坡带源-汇系统逐渐消亡,缓坡带受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影响,河流下切作用增强,在坡折带下发育大规模盆底扇沉积体系.受构造-沉积格局、母岩类型及边界条件联合控制,丽水凹陷不同构造阶段共发育5种源-汇系统,分别为:①缓坡带北部变质岩为主-SE向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②缓坡带中-南部火山岩为主-NE向断槽/SE向V/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③灵峰凸起北段侵入岩为主-SW向古沟谷-近源扇三角洲;④灵峰凸起中-南段火山岩(早)-变质岩(晚)-SW向古沟谷/NE向断槽-近源扇三角洲;⑤雁荡凸起侵入岩和变质岩-SW/S向古沟谷-近源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物源搬运通道参数半定量统计结果表明,缓坡带古沟谷/断槽宽、浅,陡坡带古沟谷/断槽窄、深;断陷早期和晚期物源搬运通道横截面积与盆内对应沉积体面积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构造-沉积古新统丽水凹陷东海陆架盆地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余浪余一欣蒋一鸣邹玮...
    753-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位置特殊,深层NW向断裂带从斜坡区通过,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复原,建立了天台斜坡深层NW向断裂和浅层断裂的发育模式,厘定了NW向变换带的构造属性,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构造变换带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天台斜坡中生界发育包括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在内的NW向伸展滑脱断层,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地质结构、断裂发育和伸展强度等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天台斜坡北部和南部分别表现为缓坡和陡坡结构特征,北部断裂密集发育,而且孤山断裂上盘发育弧形断裂,北部伸展强度也要明显大于南部.发育于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之间的NW向构造变换带明显不同于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属于离散构造变换带.受秦岭-大别造山后碰撞伸展作用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过程影响,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主要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期变换带孕育期、早白垩世中期—早始新世变换带雏形期、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换带成熟期和渐新世晚期—现今变换带静止期4个演化阶段.

    弧形断裂NW向断裂构造变换带天台斜坡西湖凹陷东海陆架盆地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层序充填和演化模式

    吴冬邓虎成熊亮曹凯旋...
    764-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页岩气产气层段之一.由于该套地层埋藏深、资料少且地质条件复杂,对其开展的层序地层研究较为薄弱,这严重制约了后续研究和生产.首先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早寒武世构造-沉积背景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岩性、颜色、测井曲线、微量元素、古生物和地震反射同相轴等特征,对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层序地层开展研究,提出层序划分思路,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从下往上依次划分为4个Ⅲ级层序.进而厘清层序地层空间分布规律,建立受全球板块张性活动控制的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早期窄盆差异沉积,后期广盆稳定分布"的层序演化模式.该演化模式对深化认识四川盆地寒武纪构造-沉积格局、推动沉积成藏等地质研究及促进深部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意义.

    演化模式层序地层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下寒武统四川盆地

    川东南二叠系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评价及意义

    冯动军
    77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东南二叠系龙潭组海-陆过渡相沉积是一套潜在的页岩气勘探领域,但目前面临勘探方向不清等问题.综合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地质学,基于X射线衍射、有机岩石学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氦气孔隙度测试和联测实验等,分析了川东南地区S1井等重点井龙潭组9个小层中泥页岩有机地化、储层和含气性及其纵向变化特征,优选了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层段.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南地区龙潭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沉积厚度大(TOC>2%的泥页岩累计厚度50.11 m)、黏土矿物含量高(平均值42.69%),以煤层、炭质页岩、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含灰/灰质泥岩和泥质灰岩为主.泥页岩TOC均值为4.63%,孔隙度均值大于2.0%,且都具有煤>炭质页岩>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含灰/灰质泥岩的变化趋势.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Ro平均为2.07%,储层以黏土矿物孔和微裂缝为主.②—④小层、⑥小层和⑧小层的煤层和泥页岩组合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孔隙度高和含气性好"的特征,是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层段.

    泥页岩有机地化海-陆过渡相页岩气龙潭组二叠系川东南地区

    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热液硅质结核特征及页岩油意义

    周家全王越宋子怡柳季廷...
    789-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质岩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古环境、示踪热液循环和硅化过程等方面,并且对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地区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元素面扫、主微量元素、镜质体反射率、岩石热解和总有机碳分析等方法对芦草沟组硅质岩成因机制及油气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硅质结核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非常发育,主要由隐-微晶石英组成,指示结核为同沉积期形成.结核内部发育重晶石、锰菱铁矿、镍铁矿和蓝铜矿等热液矿物,并且稀土元素具有总量低、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正Eu异常等特征,指示其为热液成因,说明二叠纪研究区存在间歇性热液活动.热液带来的营养元素和金属阳离子提高了古生产力和古盐度,促使底水还原性增强,有利于有机质富集.硅质岩中孔隙和裂缝发育,其中显著富集的石英提高了储层脆性,有利于压裂改造.硅质岩伴生的热液活动参与了有机质生烃演化,使页岩油黏度降低,可动性增强,有利于页岩油开发.

    硅质结核热液有机质古沉积环境页岩油芦草沟组准噶尔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