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典型陆相盆地细粒沉积环境和岩相特征

    朱筱敏王晓琳张美洲林兴悦...
    873-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粒沉积环境和岩相时-空分布规律是控制页岩油富集高产的主要因素.在前人细粒沉积环境和岩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和准噶尔等中国典型陆相盆地的细粒沉积环境及主要特征.研究认为:①淡水-微咸水湖盆发育粉砂质纹层、黏土质纹层、有机质纹层的黏土岩、粉砂岩以及二者之间过渡岩性,咸水湖和盐湖多发育具方解石(白云石)纹层及黏土级灰泥纹层的细粒碳酸盐岩和细粒混积岩.②陆相湖盆不同演化阶段发育不同细粒岩相组合.裂陷期细粒沉积岩以富碳酸盐矿物的岩相组合发育为特征,拗陷期形成的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则以长英质+黏土质沉积岩相组合为主.③湖盆泥页岩沉积机制主要为悬浮沉降、风成输入、浊流、异重流和泥质碎屑流.④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多样且资源丰富,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渤海湾等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盆地是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⑤未来细粒沉积环境和岩相研究重点发展方向:开展天文旋回研究,建立系统有效的沉积古环境判识参数及标准;建立陆相湖盆页岩型、夹层型和混合型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和沉积模式,有效地预测细粒沉积岩岩相时空分布;开展细粒沉积成因过程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细粒沉积物物理、化学和生物沉积耦合过程和形成发育机理;关注数据集成与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细粒沉积物分布规律.

    沉积模式岩相特征沉积环境细粒沉积页岩油中国陆相湖盆

    基于变尺度岩相组合的陆相页岩源-储耦合机理探讨——以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层段为例

    胡宗全刘忠宝李倩文吴舟凡...
    893-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陆相页岩层系沉积成因及岩相组合复杂多样,陆相页岩源、储特征及耦合机理研究薄弱.以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层段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沉积学及非常规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矿、有机球化学及页岩储层表征等多种实验测试技术,开展了基于变尺度岩相组合的陆相页岩源-储耦合机理研究.提出了宏观与微观结合定岩相、变尺度分析定岩相组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识别出陆源泥-砂沉积型、内源泥-灰沉积型和混源泥-砂-灰沉积型3种沉积成因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发现:①页岩夹介壳灰岩或粉砂岩大尺度组合页岩段中可发育较多纹层-薄层状方解石介壳层或粉砂层,同一组合中不同尺度夹层类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大尺度岩相组合中米级介壳灰岩或粉砂岩层储集物性较差,对油气储集贡献有限,而小尺度岩相组合中毫米级纹层与厘米级薄层状方解石介壳粒内孔较发育,且内部有暗色有机质充填,可为油气提供有效储集空间.建立了3种沉积成因岩相组合的源-储耦合发育模式,提出由陆源型—混源型—内源型沉积岩相组合,源(总有机碳含量TOC)-储(孔隙度)参数相关性依次变好,其相关性主要与热演化程度、有机显微组分及无机矿物差异密切相关.探讨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岩相组合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从变尺度岩相组合角度认识陆相页岩油气源、储特征及耦合机理的必要性,旨在探索陆相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的新思路.

    陆相页岩油气变尺度岩相组合介壳灰岩源-储耦合页岩储层侏罗系四川盆地

    海相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进展

    施振生周天琪
    910-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细粒沉积的特征、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进展.海相细粒沉积主要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组成,受风力、异轻流、重力流和底流4大搬运营力作用,发育泥纹层和粉砂纹层2类纹层,单一型、顺序型和交互型3类纹层组(层系),块状层、递变层和交互层3类层(层组).海相细粒沉积发育浊流沉积、底流沉积及远洋-半远洋沉积3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过渡类型.海相细粒沉积有机质存在高生产力和强保存2种富集模式,高生产力富集模式下黑色页岩主要通过"上升洋流"、"氧含量最低值区(OMZ)"和"近岸透光带缺氧(PZE)"模式形成高有机质富集,强保存富集模式下黑色页岩主要通过"受限盆地"、"改进的受限盆地"、"不规则底形"、"水洼扩张"、"海侵化变层"和"近岸海侵(TN)"模式形成高有机质富集.目前海相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相模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名词术语不规范、不同矿物成分成因不明确,以及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难以区分,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物质组成搬运营力层理相模式有机质富集细粒沉积学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

    周进高徐哲航黄世伟李文正...
    929-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酸盐岩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当前和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为明确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碳酸盐岩研究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取得的进展.在碳酸盐岩沉积学领域的进展包括:①完善了碳酸盐工厂分类,明确了5类工厂的生产者、生产环境和产物之间的成生关系,为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恢复、源-储确定以及碳酸盐岩"源-汇"体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②系统阐明了微生物造氧固碳、微生物造岩固碳、微生物诱导形成碳酸盐组构以及微生物参与沉积演化的机理,为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碳循环、大气氧化和生物演化以及碳封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③建立了盆地级岩相古地理恢复及个性化沉积模式,推动了油气勘探向碳酸盐台地内部和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领域拓展.在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领域的进展是:①创新白云石形成机理,建立了微生物诱导白云石化、溶蚀-沉淀驱动白云石化和高二氧化硅浓度驱动白云石化3种新模式,为破解"白云石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②阐明了沉积相、白云石化、溶蚀作用和构造改造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明确了微生物岩储层和断控储层形成与分布规律,推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在碳酸盐岩实验技术方面的进展是:建立了碳酸盐岩矿物铀-铅(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及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和Mg、S同位素测试技术,为储层孔隙演化、储层形成过程和成藏演化恢复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研究认为,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智能化是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及实验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实验技术研究前沿发展方向储层地质学沉积学白云岩微生物岩碳酸盐岩

    细粒沉积岩测井评价研究进展

    庞小娇王贵文岳大力李栋...
    954-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粒沉积岩是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的烃源岩层和储集层,是石油地质研究的重点和前沿领域,测井评价细粒沉积岩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细粒沉积岩测井评价技术进展,研究认为:细粒沉积岩在常规测井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测井开展了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可动性、润湿性、脆性、烃源岩特性和地应力各向异性等"七性+"特性评价.进一步发展为细粒沉积岩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和可压性"新四性"评价方法.依据岩性、岩相、孔隙类型和微观孔隙结构、页理、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评价细粒沉积岩储集性.根据黏土矿物分布、TOC、游离烃含量、含油饱和度、赋存状态及可动油量等参数评价细粒沉积岩含油性.通过成熟度、地层压力、原油密度、原油黏度及气/油比等参数评价细粒沉积岩油可动性.依据黏土矿物成分和含量、脆性矿物成分和含量、杨氏模量、泊松比及最大和最小主应力等参数评价细粒沉积岩可压性.通过成像测井切片技术实现细粒沉积岩米级、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纹层的人工识别与评价.用测井资料开展细粒沉积岩岩相识别与评价.细粒沉积岩测井从常规测井法、新技术测井法向基于数学统计的人工智能法发展.

    甜点分级测井评价非常规油气储层细粒沉积岩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叶玥豪陈伟汪华宋金民...
    979-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内上二叠统大隆组发育海相黑色页岩.近期LY1,DY1和HY1井在大隆组勘探发现高产页岩气,显示川北大隆组海相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研究其页岩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DY1井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隆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脆性矿物含量、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研究,探讨其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大隆组黑色页岩为深水陆棚沉积,主要发育硅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岩相,脆性矿物含量高;②黑色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总有机碳含量(TOC)平均可达7.84%,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孔隙度较高,平均可达5.78%,储集空间以有机质孔为主,微孔峰值高;③热演化程度、有机质类型和丰度控制黑色页岩孔隙发育程度,碳酸盐矿物对孔隙发育起破坏作用.

    孔隙演化储层页岩气大隆组四川盆地

    川北山前带寒武系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

    张明何魏祥峰高波戎佳...
    992-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川北山前寒武系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分布、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对该地区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野外地质调查、钻井和岩心资料,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川北山前带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模式、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筇竹寺组页岩主要为强脆性硅质页岩和中等脆性硅/黏土混合质页岩,根据总有机碳含量(TOC)—沉积构造—矿物组分将其划分为16种岩相类型川北山前带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主要为富有机质纹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相、富有机质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相和含有机质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相.其中前两类岩相为页岩气主要勘探开发岩相;②富有机质页岩TOC普遍高于2%,富有机质页岩具南厚北薄、西厚东薄分布的特征,有机质丰度具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③拉张槽及区域内隆-凹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是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区内不均衡构造演化加剧了页岩的非均质性展布;繁盛发育的低等浮游生物及细菌等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早期快速海侵下缺氧的深水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晚期摩天岭古陆和汉南古陆的持续隆升对有机质富集起抑制作用;④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演变控制了富有机质页岩在纵向上呈旋回性分布.

    发育模式控制因素富有机质页岩筇竹寺组寒武系川北山前带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

    刘国勇薛建勤吴松涛伍坤宇...
    1007-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研究认为:①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外环带为三角洲与滩坝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碳酸盐岩沉积较少,发育砾岩、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储层.中环带以滨浅湖灰云坪、灰泥坪相沉积为主,发育细砂岩、粉砂岩、灰云岩及藻灰岩,藻灰岩是中环带最具特色且孔隙度最高的岩相类型.内环带以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发育深灰、暗灰色细粒沉积岩,是古近系-新近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②不同沉积相环带内油藏类型不同.外环带距离生烃灶较远,油气经断层输导在砾岩、粗砂岩等碎屑岩中聚集,形成构造油气藏.中环带紧邻主力生烃灶,油气经断层输导在藻灰岩等碳酸盐岩储层中储集,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内环带油气短距离运移或原位滞留在细粒混积岩中源-储一体,形成页岩油.柴西坳陷从源外到源内,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呈环带状分布.

    有序聚集环带状分布全油气系统英雄岭页岩油柴西坳陷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勘探突破及启示

    陈琰张永庶徐兆辉姜营海...
    1018-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历经60余年勘探未获重大油气发现.2019年以来,通过强化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和深化高原咸化湖相混积型碳酸盐岩成储、成藏研究,油气勘探终获突破,发现了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构造油气藏,同时英雄岭页岩油和湖相碳酸盐岩岩性油气藏勘探也展现出良好前景.研究成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①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揭示干柴沟地下构造形态,发现东翼发育断背斜,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圈闭条件;②大面积咸化湖相混积碳酸盐岩具备储集能力,碎屑岩、湖相碳酸盐岩和膏盐岩层在纵、横向上均呈有序分布,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③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认为研究区常规油气(源外)和非常规油气(源内)立体成藏.剖析干柴沟地区油气勘探历程发现:①地震勘探技术进步是干柴沟复杂构造区地下构造圈闭得以落实和油气地质特征得以揭示的基础;②干旱咸化湖盆发育的大面积混积碳酸盐岩不仅是烃源岩而且具备储集能力,这一认识拓展了勘探领域,是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③全油气系统理论的引入,推动油气勘探向源内拓展,揭示了英雄岭页岩油的良好勘探前景.

    地震勘探基础地质全油气系统非常规油气干柴沟地区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观致密区成因

    阮壮徐睿王杰常秋红...
    1032-1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取得发现,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认识不清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揭示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综合运用岩石薄片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压汞测试等试验技术,开展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各储层非均质性对比研究,用变异系数定量表征了储层非均质强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古近系砂岩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方解石.②路乐河组Ⅰ砂组储层孔隙度较大,下干柴沟组Ⅱ砂组储层孔隙度中等,路乐河组Ⅱ砂组储层孔隙度最小.③储层岩石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成岩作用,路乐河组Ⅱ砂组储层非均质性最强,路乐河组Ⅰ砂组储层非均质性最弱,下干柴沟组Ⅱ砂组储层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④富塑性岩屑纹层或富杂基的低渗砂岩为致密储层,方解石胶结和塑性黏土质岩屑变形是致密储层形成的重要原因.

    储层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低渗透砂岩储层古近系马海东地区柴达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