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马保根

月刊

1674-3474

hnzd@chinajournal.net.cn

0371-6558004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河南省人民医院内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危重症患儿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并发急性肾损伤与院内死亡的关系分析

    张芳芳程东良董跃丽靳垚...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急危重症患儿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24、48 h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AKI分级,探讨ECMO治疗后并发AKI与院内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3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80例急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ECMO治疗24、48 h时AKI发生情况及AKI分级,记录住院死亡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疾病种类、机械通气时间、ECMO方式、ECMO治疗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AKI发生率;记录2组ECMO治疗24 h血钠、血钾、血肌酐、血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动脉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接受ECMO治疗的急危重症患儿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ECMO治疗24 h时发生AKI 54例,其中AKI 1级17例,AKI 2级18例,AKI 3级19例。ECMO治疗48 h时发生AKI 51例,其中AKI 1级16例,AKI 2级9例,AKI 3级26例。28例行CRRT治疗。(2)80例中成功撤机45例,住院期间死亡38例。生存组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169。55±92。97)× 109/L]高于死亡组[(121。06±93。26)× 109/L](t=2。326,P=0。023),血钠[137。10(134。25,141。05)mmol/L]低于死亡组[139。70(136。90,145。60)mmol/L](U=-2。115,P=0。034),ICU 治疗时间[20。00(16。00,28。50)d]、住院时间[31。00(24。00,43。50)d]长于死亡组[8。00(5。00,12。00)、8。50(5。00,12。25)d](U=6。018,P<0。001;U=-6。627,P<0。001),ECMO 治疗 24 h AKI 发生率(52。38%)、CRRT 治疗率(16。67%)均低于死亡组(84。20%、55。26%)(x2=13。800,P=0。003;x2=13。063,P<0。001),性别比例、年龄、疾病种类、ECMO方式、ECMO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ECMO治疗48 h AKI发生率及生存组ECMO治疗24 h时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平均动脉压、血钾、血肌酐及白细胞计数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ECMO治疗24 h血钠≥146。67 mmol/L(HR=2。965,95%CI:1。488~5。910,P=0。002)、AKI 3 级(HR=4。808,95%CI:1。792~12。901,P=0。002)是接受 ECMO 治疗的急危重症患儿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危重症患儿接受ECMO治疗24 h发生AKI 3级、血钠≥146。67 mmol/L者院内死亡风险增大。

    急性肾损伤体外膜肺氧合高钠血症

    重症肺炎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张慧峰杨建旭黄晓佩邱实...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重症肺炎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28d生存情况,探讨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ECMO治疗的61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中ECMO治疗28 d生存37例为生存组,死亡24例为死亡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肺炎病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继发肺炎)、ECMO治疗前机械通气时间、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及ECMO治疗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比较2组ECMO治疗前及治疗24 h氧合指数、动脉血pH、pa(CO2)、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潮气量、呼气终末正压、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钙素原、血肌酐、血小板计数;记录2组ECMO治疗期间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溶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患者ECMO治疗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死亡组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32。25±6。62)分]、Murray 肺损伤评分[(2。86±0。35)分]均高于生存组[(25。46±6。29)、(2。67±0。31)分](t=4。036,P<0。001;t=2。270,P=0。028),血小板计数[(107。21±40。82)×109/L]低于生存组[(132。08±48。53)×109/L](t=2。077,P=0。042),ECMO治疗前机械通气时间[(4。57±1。17)d]、入 ICU 至 ECMO启动时间[(5。54±0。85)d]均长于生存组[(2。58±0。88)、(3。83±0。46)d](t=7。562,P<0。001;t=9。050,P<0。001),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肺炎病因及ECMO治疗前SOFA评分、氧合指数、动脉血pH、pa(CO2)、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呼气终末正压、潮气量、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钙素原、血肌酐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死亡组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88。53±25。15)×109/L]低于生存组[(109。47±32。47)×109/L](t=2。679,P=0。010),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动脉血pH、pa(CO2)、呼吸频率、呼气终末正压、潮气量及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钙素原、血肌酐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1例患者中成功撤机40例,生存组ECMO治疗时间[(227。89± 168。39)h]与死亡组[(232。23±131。4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ECMO治疗期间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溶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OR=1。242,95%CI:1。070~1。442,P=0。004)、ECMO 治疗 24 h 血小板计数(OR=0。959,95%CI:0。927~0。992,P=0。014)、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OR=1。477,95%CI:1。010~2。160,P=0。044)是重症肺炎患者ECMO治疗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较高、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较长、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降低的重症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增大。

    重症肺炎体外膜肺氧合预后不良危险因素

    System Xc-/GPX4/Nrf2介导的铁死亡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机械屏障的影响

    马涛黄玮玮于湘友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System Xc-/GPX4/Nrf2通路介导的铁死亡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机械屏障损伤程度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24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铁死亡组、治疗组各6只。脓毒症组、铁死亡组、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开腹游离盲肠后还纳关腹。造模即刻,治疗组皮下注射去铁胺20 mg/kg,铁死亡组腹腔注射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 20 mg/kg,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4组均皮下注射37 ℃生理盐水50 mg/kg液体复苏。造模24 h大鼠麻醉后开腹,取十二指肠(空肠),机械法组织匀浆后收集细胞悬液,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小肠平滑肌细胞活性氧(ROS);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上皮组织中线粒体形态。然后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取血清,采用比色法检测Fe3+、D-乳酸脱氢酶(D-LDH)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缩合法检测丙二醛(MD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采血后处死大鼠,取小肠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GPX4、Nrf2、Claudin-1阳性面积百分比,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PX4、Nrf2、Claudin-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1)治疗组[(56 528±182)× 105/mL]、脓毒症组[(67 964±844)×105/mL]、铁死亡组[(71 958±1 306)× 105/mL]小肠平滑肌细胞ROS荧光强度均高于假手术组[(52 551±438)×105/mL](P<0。05),脓毒症组、铁死亡组高于治疗组(P<0。05),铁死亡组高于脓毒症组(P<0。05)。(2)假手术组小肠上皮组织线粒体形态完整、嵴丰富整齐、双膜结构存在且体积较大;脓毒症组线粒体体积变小,膜信号变强,线粒体嵴松散并发生溶解现象;治疗组线粒体体积较脓毒症组略有恢复,双膜结构部分存在,线粒体嵴少量溶解;铁死亡组线粒体体积较脓毒症组进一步缩小,膜密度增高,线粒体嵴发生溶解及消失。(3)脓毒症组、治疗组、铁死亡组血清Fe3+含量低于假手术组(P<0。05),MDA、D-LDH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脓毒症组、铁死亡组血清Fe3+含量低于治疗组,MDA、D-LDH水平高于治疗组(P<0。05);铁死亡组血清Fe3+含量低于脓毒症组,MDA、D-LDH水平高于脓毒症组(P<0。05)。(4)脓毒症组、治疗组、铁死亡组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脓毒症组、铁死亡组高于治疗组(P<0。05),铁死亡组高于脓毒症组(P<0。05)。(5)假手术组小肠绒毛丰富规整、未见基底层分离及毛细血管充血;脓毒症组绒毛顶端出现溶解、破碎,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毛细血管充血;治疗组绒毛顶端部分破裂情况略有好转,但仍有毛细血管充血、炎症细胞浸润;铁死亡组小肠绒毛已出现崩解、脱落,炎症组织浸润明显,部分延伸到绒毛两侧,黏膜与黏膜下层出现分离。(6)脓毒症组、治疗组、铁死亡组Nrf2阳性面积百分比大于假手术组(P<0。05),GPX4、Claudin-1阳性面积百分比小于假手术组(P<0。05);脓毒症组、铁死亡组Nrf2阳性面积百分比大于治疗组,GPX4、Claudin-1阳性面积百分比小于治疗组(P<0。05);铁死亡组Nrf2阳性面积百分比大于脓毒症组,GPX4、Claudin-1阳性面积百分比小于脓毒症组(P<0。05)。(7)脓毒症组、铁死亡组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治疗组,GPX4、Claud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治疗组(P<0。05);铁死亡组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脓毒症组,GPX4、Claud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脓毒症组(P<0。05)。结论 脓毒症大鼠模型肠道损伤中存在铁死亡现象;抑制System Xc-/GPX4/Nrf2通路介导的铁死亡,可改善脓毒症大鼠肠道机械屏障的损伤程度及炎症状态。

    脓毒症肠道损伤SystemXc-/GPX4/Nrf2铁死亡大鼠

    miR-221-3p调控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对黑色素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付一南凯迪丽亚·艾米拉江帕丽达·阿布利孜万学峰...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miR-221-3p、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在黑色素瘤组织及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中的表达,探讨miR-221-3p、VASH-1在黑色素瘤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2019年1月一2021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黑色素瘤患者21例,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取对数生长期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及正常人表皮黑色素MC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A375、MC细胞miR-221-3p、VASH-1 mRNA相对表达量。取对数生长期A375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转染siRNA-NC)、转染组(转染miR-221-3p siRNA),采用CCK-8法检测转染后培养12、24、48、72 h时细胞增殖率;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转染24 h时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48 h时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48 h时VASH-l、GRB2、ERK1+2、VEGF-D、VEGF-α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21-3p与VASH-1的靶向关系。结果 (1)癌组织 miR-221-3p、VASH-1 mRNA(2。469±0。161、3。909±1。124)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1。399±0。169、2。950±1。117)(t=21。024,P<0。001;t=2。776,P=0。008)。A375 细胞 miR-221-3p、VASH-1 mRNA(1。514±0。088、2。306±0。404)相对表达量均高于 MC 细胞(0。804±0。032、0。559±0。130)(t=13。188,P<0。001;t=7。131,P=0。002)。(2)2组转染后培养12、24、48、72 h时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转染24 h,转染组迁移细胞数[(319。515±15。325)个]和侵袭细胞数[(19。995±11。346)个]均少于阴性对照组[(494。155±13。126)、(114。005±11。266)个](t=14。991,P<0。001;t=10。184,P<0。001)。(4)转染 48 h,转染组 G1期、S 期、G2期细胞比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转染48 h,转染组VASH-1(0。426±0。029)、GRB2(0。519±0。020)、ERK1+2(0。755±0。061)、VEGF-D(0。544±0。028)、VEGF-α(0。315±0。01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0。982±0。006、1。056±0。042、0。998±0。035、1。008±0。013、0。946±0。018)(P<0。05)。(6)miR-221-3p siRNA+VASH-1 WT 组荧光素酶活性(0。507±0。006)低于 miR-NC+VASH-1 WT 组(1。062±0。040)(t=23。990,P<0。001),miR-221-3p siRNA+VASH-1 MUT 组荧光素酶活性(1。082±0。048)与 miR-NC+VASH-1 MUT组(1。019±0。0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40,P=0。099)。miR-221-3p靶向VASH-1。结论 黑色素瘤miR-221-3p 和 VASH-1 表达升高,下调 miR-221-3p 可沉默 VASH-1 及 VEGF 信号通路 GRB2、VEGF-D、VEGF-α、ERK1+2蛋白表达,抑制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黑色素瘤miR-221-3p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侵袭迁移A375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预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价值

    贾萌郑军刘斌韩晋宇...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探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诊治的122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30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78例,生存组44例。比较2组年龄、性别比例、感染部位、体质量指数、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较2组入院次日白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肌酐和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内皮素-1、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及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住院期间血液透析、休克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筛选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MODS、休克、血清VEGF单独及联合预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效能;决策曲线分析MODS、休克、血清VEGF单独及联合预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价值。结果 (1)死亡组平均动脉压[(81。7± 7。4)mmHg]、氧合指数[(275。6±45。3)mmHg]、血清 VEGF 水平[(34。2±6。4)ng/L]均低于生存组[(92。3± 7。8)mmHg、(312。3±51。4)mmHg、(76。9±9。2)ng/L](P<0。05),APACHEⅡ 评分[(40。5±8。3)分]、MODS[(19。2± 4。6)分]、血肌酐[(145。3±32。6)mmol/L]及休克发生率(76。9%)均高于生存组[(31。9±8。2)分、(10。3±2。5)分、(123。2±24。1)mmol/L、29。5%](P<0。05),年龄、性别比例、感染部位、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白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内皮素-1、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asso回归分析最优 λ值为-3。014时MODS、休克、血清VEGF为最具泛化能力的3个特征变量,对特征变量进行10倍交叉验证,计算lasso回归系数分别为7。836、2。434、-5。523。(3)MODS、血清VEGF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4。5分、45。6 ng/L时预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AUC分别为 0。832(95%CI:0。758~0。897,P<0。001)、0。783(95%CI:0。711~0。886,P<0。001),休克预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AUC为0。809(95%CI:0。772~0。842,P<0。001);三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AUC为0。967(95%CI:0。924~0。997,P<0。00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者联合预测净收益高于MODS、休克、血清VEGF单独检测。结论 MODS>14。5分、血清VEGF<45。6 ng/L、发生休克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30 d死亡风险升高,MODS、血清VEGF、休克联合预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价值较高。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功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

    王梦歌欧阳松云徐敬黄功成...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心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发生情况,探讨OSAHS与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 2022年1-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6例,术前均行多导睡眠监测并进行OSAHS分级,49例中重度OSAHS者为中重度OSAHS组,57例轻度OSAHS者为轻度OSAHS组,50例OSAHS分级正常者为正常组。比较3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体质量指数,术前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记录搭桥支数,围手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比率及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记录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随访至2023年3月,记录随访期间新发房颤及因再狭窄、血栓形成、桥血管失功、心律失常、心绞痛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AHI预测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效能。结果 (1)3组体质量指数、AH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88,P<0。001;F=15。469,P<0。001),正常组、轻度 OSAHS 组、中重度 OSAHS 组体质量指数[(22。3±1。1)、(25。3±2。1)、(26。9± 1。8)kg/m2]、AHI[(2。3±2。1)、(8。4±3。6)、(28。0±7。9)次/h]均依次升高(P<0。05);3 组性别比例、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水平及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搭桥支数,IABP/ECMO治疗、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比率,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OSAHS组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3。6±1。1)mg/L]高于轻度OSAHS组[(2。8±0。6)mL]和正常组[(2。1±0。7)mJ](P<0。05);术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24。1±18。2)mL]大于轻度OSAHS 组[(110。8±10。1)mL]和正常组[(109。9±12。2)mL](P<0。05),左室射血分数[(55。4±3。2)%]低于轻度OSAHS 组[(59。4±2。1)%]和正常组[(59。1±3。5)%](P<0。05),机械通气时间[(20。0±8。9)h]、ICU 治疗时间[(54。3±9。8)h]、住院时间[(13。2±3。0)d]均长于轻度 OSAHS 组[(10。5±4。6)h、(42。9±8。7)h、(10。2±2。7)d]和正常组[(11。1±2。5)h、(40。4±6。7)h、(10。0±1。3)d](P<0。05),轻度 OSAHS组上述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至2023年3月,中重度OSAHS组新发房颤比率(24。4%)高于轻度OSAHS组(8。8%)和正常组(4。0%)(x2=4。834,P=0。029;x2=5。614,P=0。003),轻度OSAHS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中重度OSAHS组6例、轻度OSAHS组1例因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桥血管狭窄,行呼吸机压力滴定配合无创呼吸机,症状改善。正常组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4)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OR=1。766,95%CI:1。226~4。990,P=0。016)、AHI(OR=1。101,95%CI:1。031~1。175,P=0。004)是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行CABG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5)高敏C反应蛋白、AHI分别以3。75 mg/L、36。5次/h为最佳截断值,预测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AUC分别为0。728(95%CI:0。584~0。872,P=0。003)、0。805(95%CI:0。668~0。943,P<0。001),灵敏度分别为68。9%、72。4%,特异度分别为50。2%、52。7%;二者联合预测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AUC为0。837(95%CI:0。721~0。954,P<0。001),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59。6%。结论 冠心病患者易合并OSAHS,合并中重度OSAHS可影响CABG术后心功能恢复、易新发房颤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AHI预测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灵敏度较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敏C反应蛋白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睫状视网膜动脉对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眼中心视力的影响

    刘东波张炳贤赵琼蕊张杰文...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NA-CRAO)患者睫状视网膜动脉对患眼起病时中心视力的影响,探讨其预后。方法 2011年9月-2023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NA-CRAO患者216例(216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荧光充盈间期≥5 s,其中无睫状视网膜动脉151例(151眼)为无睫网动脉组,存在睫状视网膜动脉且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养黄斑区15例(15眼)为黄斑组,存在睫状视网膜动脉但睫状视网膜动脉不供养黄斑区50例(50眼)为非黄斑组。比较3组性别比例、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疾病)、吸烟史、饮酒史、脑梗死病史;入院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患眼及健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3组均采用保守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3个月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BCVA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结果 (1)3组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男性、吸烟、饮酒、有脑梗死病史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疾病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入院时患眼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8,P=0。012),健眼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7、P=0。758)。入院时黄斑组患眼CRT[(319。87±40。33)μm]小于无睫状视网膜动脉组[(358。94±49。46)μm]和非黄斑组[(355。66±44。51)μm](P<0。05),无睫状视网膜动脉与非黄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入院及治疗1、3个月时BCVA(logM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时BCVA(logMAR)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组入院及治疗1、3个月时BCVA(logMAR)(1。72±0。99、1。50±0。87、1。40±0。80)均好于无睫状视网膜动脉组(2。38±0。81、2。29±0。79、2。25±0。78)和非黄斑组(2。51±0。79,2。44±0。82、2。37±0。82)(P<0。05),无睫状视网膜动脉组与非黄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RAO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患眼中心视力无明显改善;供养黄斑区的睫状视网膜动脉可保护NA-CRAO患眼起病时的中心视力,未供养黄斑区的睫状视网膜动脉对患眼的中心视力无保护作用。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睫状视网膜动脉中心视力

    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偏头痛的疗效

    张宁刘雷朱瑞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后偏头痛的改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2022年1-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98例,62例行经皮介入封堵术者为手术治疗组,36例采用药物治疗者为常规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分别于术后第2天及3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封堵器脱落和移位、栓塞、血肿、残余分流、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治疗6个月时症状改善情况及随访期间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心肌梗死、晕厥发生情况。结果 (1)手术治疗组偏头痛病史[730。0(52。5,3 650。0)d]长于药物治疗组[90。0(12。5,1 368。8)d](P<0。05),2组男性比率、年龄、体质量指数、右向左分流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治疗组手术均成功,术后住院1~2 d,均未发生栓塞、血肿、封堵器脱位或脱落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2例均未发生封堵器移位、脱落及残余分流、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3)手术治疗组治疗前HIT-6评分[(62。47±3。74)分]、VAS[(7。74±1。20)分]与常规治疗组[(63。17±3。95)、(8。86±0。99)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手术治疗组、常规治疗组 HIT-6 评分[(36。10±0。43)、(49。44±1。99)分]、VAS[0、(4。42±3。58)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手术治疗组HIT-6评分、VAS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4)手术治疗组术后6个月偏头痛症状完全消失53例,明显改善9例;常规治疗组治疗6个月偏头痛症状完全消失11例,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21例。手术治疗组偏头痛症状改善率(100。0%)高于常规治疗组(41。7%)(x2=77。000,P<0。001)。(5)随访至2023年6月,2组患者均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心肌梗死、晕厥等发生。结论 卵圆孔未闭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术可有效减轻偏头痛症状,安全性高。

    卵圆孔禾闭偏头痛经皮介入封堵术疗效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蔡萌萌鲍婕妤张静晁琳琳...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APCI患者316例,根据是否出现END分为END组75例和非END组241例。比较2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病因分型、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采用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早期CT诊断评分(pc-ASPECTS)评估梗死范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CI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发病14 d、1个月、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2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比较预后良好(mRSO~2 分)率。结果 (1)316 例 APCI 患者发生 END 75 例(23。73%)。END 组入院 NIHSS[3。0(2。0,5。0)分]、pc-ASPECTS[3。0(2。0,7。0)分]及大动脉粥样硬化、颞枕叶梗死、脑桥梗死比率(73。3%、12。0%、66。7%)均高于非 END组[2。0(1。0,3。0)分、2。0(1。5,8。0)分、40。7%、9。1%、47。7%)(P<0。05)。(2)大动脉粥样硬化(OR=1。375,95%CI:1。180~1。779,P=0。009)、颞枕叶梗死(OR=2。860,95%CI:1。011~8。092,P=0。048)、脑桥梗死(OR=2。860,95%CI:1。324~16。351,P=0。048)、入院 NIHSS(OR=1。245,95%CI:1。031~1。503,P=0。020)是 APCI 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3)END组患者发病14 d、1个月、3个月预后良好率(45。3%、57。3%、65。3%)均低于非END组(79。7%、84。6%、91。3%)(P<0。05)。结论 有大动脉粥样硬化、颞枕叶梗死、脑桥梗死及入院NIHSS高的APCI患者发生END的风险较大,APCI患者发生END后预后较差。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预后

    儿童髓母细胞瘤组织脑视蛋白3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陈举林刘文王猛汪永新...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髓母细胞瘤患儿癌组织脑视蛋白3(OPN3)表达情况,探讨OPN3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 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髓母细胞瘤患儿61例,取手术切除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PN3表达。将61例患儿依据OPN3表达情况分为OPN3阳性组38例和OPN3阴性组23例,比较2组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病变部位、合并脑积水及肿瘤转移率、手术切除程度、Ki-67指数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髓母细胞瘤患儿OPN3阳性表达的影响因素。随访1~10年,记录61例患儿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比较OPN3阳性组与OPN3阴性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61例患儿中生存21例为生存组、死亡40例为死亡组,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分子分型、病变部位、合并脑积水及肿瘤转移率、手术切除程度、Ki-67指数、OPN3表达及术后放、化疗情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髓母细胞瘤患儿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OPN3阳性组SHH型比率(65。8%)高于OPN3阴性组(34。8%)(x2=6。814,P=0。033),病变位于小脑半球比率(7。9%)低于 OPN3 阴性组(34。8%)(x2=8。681,P=0。031),性别比例、年龄、Ki-67指数、手术切除程度、合并脑积水及肿瘤转移率与OPN3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HH 型是髓母细胞瘤 OPN3 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OR=18。56,95%CI:2。846~121。020,P=0。002)。(2)随访至2021年12月,中位随访23(11,40)个月,死亡40例中OPN3阳性表达29例,OPN3阴性表达11例;肿瘤复发5例中OPN3阳性表达2例,OPN3阴性表达3例。OPN3阳性组总生存期[17(7,34)个月]、无进展生存期[15(6,32)个月]均短于 OPN3 阴性组[40(29,73)、40(25,73)个月](x2=4。407,P<0。001;x2=4。117,P<0。001)。(3)死亡组 OPN3阳性表达(72。5%)、SHH 型(62。5%)比率均高于生存组(42。9%、38。1%)(x2=17。706,P<0。001;x2=9。953,P=0。009),术后放疗(32。5%)、化疗(20。0%)比率均低于生存组(85。7%、76。2%)(x2=12。820,P<0。001;x2=15。694,P<0。001),性别比例、年龄、病变部位、手术切除程度、合并脑积水及肿瘤转移率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HH 型(HR=2。590,95%CI:1。073~6。252,P<0。001)、OPN3 阳性表达(HR=6。918,95%CI:2。787~17。174,P<0。001)是髓母细胞瘤患儿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SHH型髓母细胞瘤OPN3阳性表达率高,OPN3阳性表达者术后易复发、预后差;SHH型、OPN3阳性表达是髓母细胞瘤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髓母细胞瘤脑视蛋白3SHH型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