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马保根

月刊

1674-3474

hnzd@chinajournal.net.cn

0371-6558004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河南省人民医院内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帕金森病患者颈部迷走神经横截面面积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

    陈思远刘银龙古祺吴少璞...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颈部迷走神经横截面面积(CAS)变化,探讨其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PD患者45例为PD组,记录PD患者入院时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Hoehn-Yahr(H-Y)分级。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PD组于入院日、对照组于体检日采用P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记录SCOPA-AUT心血管评分;行颈部超声检查,测量左右侧颈部迷走神经CAS;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率变异率,记录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全部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比较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SCOPA-AUT总分、SCOPA-AUT心血管评分、颈部迷走神经CAS及SDNN、rMSSD、HF、LF;Pearson相关法分析PD患者左右侧颈部迷走神经CAS与PD病程、UPDRS-Ⅲ评分、H-Y分级、SCOPA-AUT评分、SCOPA-AUT心血管评分的相关性,右侧颈部迷走神经CAS与SDNN、rMSSD、HF、LF的相关性。结果 (1)PD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 组 SCOPA-AUT 总分[(16。22±5。21)分]、SCOPA-AUT 心血管评分[(3。40± 1。68)分]均高于对照组[(3。12±1。78)、(1。05±0。77)分](t=15。147,P<0。001;t=8。496,P<0。001)。(2)PD 组左、右侧颈部迷走神经 CAS[(2。77±0。66)、(3。02±0。77)mm2]均小于对照组[(3。37±0。65)、(3。67±0。88)mm2](P<0。01)。2 组右侧颈部迷走神经 CAS 均大于左侧(P<0。05)。(3)PD 组 SDNN[(131。63±21。38)ms]、rMSSD[(20。86± 4。52)ms]、HF[(827。89±167。5)Hz]均低于对照组[(142。98±19。95)ms、(28。40±3。65)ms、(914。33±99。52)Hz](P<0。05),L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D患者UPDRS-Ⅲ评分为(26。19±14。53)分、H-Y分级为(2。51±0。78)级。PD患者右侧颈部迷走神经CAS与H-Y分级(r=-0。343,P=0。023),SCOPA-AUT总分(r=-0。415,P=0。006)、SCOPA-AUT 心血管评分(r=-0。448,P=0。002)均呈负相关,与 rMSSD(r=0。318,P=0。040)、HF(r=0。409,P=0。006)均呈正相关。结论 PD患者双侧迷走神经CAS缩小,右侧迷走神经CAS越小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越重,右侧迷走神经CAS可作为量化PD患者心血管自主功能障碍的指标。

    帕金森病颈部迷走神经横截面面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率变异率

    宫颈癌组织Semaphorin3A、Doublecortin样激酶-1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及意义

    石小芳王俊青王朝霞武玉巧...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宫颈癌组织Semaphorin3A、Doublecortin样激酶-1(DCLK1)表达变化,探讨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月临汾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00例,取手术切除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emaphorin3A、DCLK1 mRNA相对表达量。根据Semaphorin3A、DCLK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值(0。05、3。25),定义Semaphorin3A mRNA相对表达量≥0。05为高表达、<0。05为低表达,DCLK1 mRNA相对表达量≥3。25为高表达、<3。25为低表达。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提取总蛋白,采用ELISA法测定 N-cadherin、E-cadherin 含量。根据 N-cadherin、E-cadherin 含量均值(3。29、3。52 μg/L),定义 N-cadherin 含量≥3。29μg/L为高表达、<3。29 μg/L为低表达,E-cadherin含量≥3。52 μg/L为高表达、<3。52 μg/L为低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癌组织Semaphorin3A、DCLK1 mRNA相对表达量与N-cadherin、E-cadherin含量的相关性。术后随访1年,生存82例为生存组,死亡18例为死亡组,比较2组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FIGO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癌组织Semaphorin3A、DCLK1、N-cadherin、E-cadherin表达;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宫颈癌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癌组织Semaphorin3A mRNA相对表达量(0。05±0。02)、E-cadherin含量[(3。52± 0。64)μg/L]均低于癌旁组织[0。32±0。09、(7。28±0。79)μg/L](t=29。286,P<0。001;t=36。982,P<0。001),DCLK1 mRNA 相对表达量(3。25±0。15)、N-cadherin 含量[(3。29±0。57)μg/L]均高于癌旁组织[1。54±0。09、(1。38± 0。26)μg/L](t=97。754,P<0。001;t=30。487,P<0。001)。(2)宫颈癌组织 Semaphorin3A mRNA 相对表达量与N-cadherin含量呈负相关(r=-0。775,P<0。001),与 E-cadherin 含量呈正相关(r=0。832,P<0。001);DCLK1 mRNA相对表达量与N-cadherin含量呈正相关(r=0。650,P<0。001),与E-cadherin含量呈负相关(r=-0。752,P<0。001)。(3)死亡组FIGO分期Ⅱ期(94。44%)、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72。22%)、淋巴结转移(72。22%)、Semaphorin3A低表达(88。89%)、DCLK1 高表达(83。33%)、N-cadherin 高表达(88。89%)、E-cadherin 低表达(88。89%)比率均高于生存组(67。07%、39。02%、34。15%、47。56%、43。90%、45。12%、48。78%)(P<0。05),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FIGO分期Ⅱ期(HR=3。281,95%CI:2。085~5。163,P<0。001)、肿瘤浸润深度≥1/2 肌层(HR=3。114,95%CI:1。964~4。937,P<0。001)、淋巴结转移(HR=3。813,95%CI:2。416~6。018,P<0。001)、Semaphorin3A 低表达(HR=0。280,95%CI:0。183~0。429,P<0。001)、E-cadherin 低表达(HR=0。260,95%CI:0。166~0。407,P<0。001)、DCLK1 高表达(HR=4。697,95%CI:3。287~6。713,P<0。001)、N-cadherin 高表达(HR=4。853,95%CI:3。351~7。028,P<0。001)是宫颈癌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FIGO分期晚、肿瘤浸润深度较深、有淋巴结转移、Semaphorin3A与E-cadherin低表达、DCLK1与N-cadherin高表达的宫颈癌患者术后1年死亡风险增大;宫颈癌组织Semaphorin3A表达降低、DCLK1表达升高可促进上皮间质转化,检测二者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对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宫颈癌Semaphorin3ADoublecortin样激酶-1上皮间质转化预后

    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短期进展的影响因素

    张莉莉尚俊依刘英丽陈奇...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DDVT)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DDVT短期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合并DDVT 16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165例入院后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诊断DDVT后依据血栓情况、临床症状及出血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是否行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及剂量。2周后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或行肺动脉造影,110例DDVT无变化或消失者为未进展组,55例DDVT进展至腘静脉、股静脉、髂静脉或形成无症状的肺栓塞者为进展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血栓部位、1个月内手术史、血栓史、下肢水肿、活动期肿瘤、中心静脉置管、卧床制动>3 d、抗凝治疗比率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患者DDVT短期内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1)165例中行抗凝治疗129例,均未发生出血并发症。进展组活动期肿瘤(20。0%)、1个月内手术史(47。3%)、血栓史(14。5%)、卧床制动>3 d(56。4%)比率均高于未进展组(8。2%、30。0%、3。6%、39。1%)(P<0。05),抗凝治疗比率(61。8%)低于未进展组(86。4%)(P<0。05),2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率,血栓部位,有吸烟史、下肢水肿、中心静脉置管比率,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栓史(OR=9。037,95%CI:2。235~36。538,P=0。002)、活动期肿瘤(OR=3。734,95%CI:1。274~10。940,P=0。016)是住院患者DDVT短期内进展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OR=0。150,95%CI:0。062~0。362,P<0。001)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有血栓史和活动期肿瘤的住院患者DDVT易在短期内进展,抗凝治疗可降低DDVT进展的风险。

    远端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血栓进展肺栓塞

    经腋窝入路行单孔腔镜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临床分析

    侯建新张迪高建伟钟艳...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行经腋窝入路单孔腔镜保乳整形手术治疗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经腋窝入路单孔腔镜保乳整形手术患者3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腋窝淋巴结清扫情况;随访观察术后近期(3个月内)血清肿、切口或术野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远期(3个月后)术区皮肤与胸大肌粘连发生情况、肿瘤复发情况及乳房美容效果。结果 (1)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中转开放手术,切口长度(3。40±0。14)cm,术中出血量(12。14±0。83)mL,手术时间(152。83±4。92)min,10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组织病理证实切缘及肿物浅层组织无浸润性癌细胞残留。(2)随访至2023年8月,中位随访15(3,25)个月,均未发生皮下气肿、活动性出血、切口脂肪液化、血清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患侧乳房塑形满意,无皮肤与胸大肌粘连或局部凹陷畸形发生,无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发生。1例出院1周发生切口感染,1例术后4个月发生轻度上肢淋巴水肿,经对症处理后康复。结论 经腋窝入路行单孔腔镜乳腺癌保乳肿瘤整形手术术后并发症少,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乳腺癌单孔腔镜手术保乳整形手术

    高频叠加喷射通气在肺外周结节支气管镜活检中的应用

    沈艳丽王清洋唐培李金金...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高频叠加喷射通气在LungPro导航支气管镜肺外周结节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支气管镜活检肺外周结节患者160例,80例采用常规通气者为常规导航组,80例采用高频叠加通气者为高频通气导航组。2组均应用LungPro导航系统,依据胸部CT扫描数据重建肺部3D数字模型,自动生成到达病灶的支气管镜路径。高频通气导航组全身麻醉后采用高频叠加喷射通气,常规导航组全身麻醉后采用常规麻醉机通气,按照导航规划路径行支气管镜肺外周结节活检。记录2组支气管镜到达病灶时间、总操作时间、到达病灶成功率、实际活检部位与导航路径匹配率、术中出血及气胸发生情况。支气管镜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结节和诊断不明确者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记录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较2组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率、恶性诊断准确率和良性诊断准确率。结果 (1)2组性别比例、年龄、结节大小、结节性质、结节所在支气管分级、结节与支气管位置关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导航组成功到达病灶66例,高频通气导航组成功到达病灶77例,2组成功到达病灶者中各有3例实际活检部位与导航路径不匹配。高频通气导航组支气管镜到达病灶时间[(3。4±1。1)min]、总操作时间[(14。5±3。7)min]均短于常规导航组[(5。7±1。6)、(16。8±4。2)min](t=10。595,P<0。001;t=3。675,P<0。001),到达病灶成功率(96。25%)、实际活检部位与导航路径匹配率(92。50%)均高于常规导航组(82。50%、78。75%)(x2=7。964,P=0。005;x2=6。144,P=0。013)。(3)常规导航组支气管镜组织活检病理明确诊断59例,未明确诊断21例(14例未成功到达病灶,7例到达病灶未取到有效病灶组织)。高频通气组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71例,未明确诊断9例(3例未成功到达病灶,6例到达病灶未取到有效病灶组织)。高频通气导航组明确诊断率(88。75%)高于常规导航组(73。75%)(x2=5。908,P=0。015)。(4)常规导航组支气管镜活检诊断恶性48例,高频通气导航组诊断恶性62例,均与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常规导航组支气管镜活检未明确诊断者术后组织病理诊断恶性17例,高频通气组支气管镜活检未明确诊断者术后组织诊断病理恶性5例,高频通气导航组支气管镜活检恶性诊断准确率(92。54%)高于常规导航组(73。85%)(x2=6。324,P=0。012),良性诊断准确率与常规导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频通气导航组活检术中出血发生率(2。5%)低于常规导航组(11。25%)(x2=4。783,P=0。029),气胸发生率与常规导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叠加喷射通气模式下行LungPro导航支气管镜肺外周结节活检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诊断率,减少出血,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肺外周结节支气管镜活检高频叠加喷射通气LungPro导航系统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食管气管瘘气道支架置入术后肺炎病原体检测中的价值

    秦芳高永平王书方荆蕾...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食管气管瘘气道支架置入术后肺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防污染样本毛刷(PSB)采样分别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和病原体培养的病原体检出情况,探讨mNGS在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8月应急总医院诊治食管气管瘘气道支架置入术后肺炎患者48例,抗感染治疗前行支气管镜检查,采集BALF和PSB采样,分别行mNGS及病原体培养检查;采集痰标本行病原体培养检查。比较5种方法病原体检出率;分析5种方法检出病原体种类及分布情况;比较BALF mNGS与PSB采样mNGS检出主要病原体序列数。结果 BALF mNGS病原体检出率(95。83%)与PSB采样mNGS(9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99);BALF培养(37。50%)、PSB采样培养(33。33%)、痰培养(33。33%)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0,P>0。999),均低于BALF mNGS、PSB采样mNGS(P<0。05)。BALF mNGS共检出51种病原体,其中细菌36种(70。59%)132株,主要为纹带棒状杆菌22株、铜绿假单胞菌2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6株;真菌5种(9。80%)13株,分别为白假丝酵母菌6株、热带假丝酵母菌4株,黄曲霉1株,烟曲霉1株,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病毒10种(19。61%)33株,主要为人疱疹病毒4型10株,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7株,人疱疹病毒7型6株。PSB采样mNGS共检出46种病原体,其中细菌33种(71。74%)125株,主要为纹带棒状杆菌21株,铜绿假单胞菌17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7株;真菌4种(8。70%)9株,分别为白假丝酵母菌4株,热带假丝酵母菌3株,黄曲霉、光滑假丝酵母菌各1株;病毒9种(19。57%)19株,主要为人疱疹病毒4型6株,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3株,人疱疹病毒7型3株。BALF培养共检出9种病原体,其中细菌7种(77。78%)21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9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株;真菌2种(22。22%)2株,分别为白假丝酵母菌1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未检出病毒。PSB采样培养共检出8种病原体,其中细菌7种(87。50%)18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株;真菌1种(12。50%)1株,为热带假丝酵母菌;未检出病毒。痰培养共检出7种病原体,其中细菌5种(71。43%)15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真菌2种(28。57%)5株,分别为白假丝酵母菌4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未检出病毒。BALF mNGS检出纹带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序列数[5。5×104(6。4 × 103,2。3 × 105)、2。4 × 103(4。3×102,2。1×104)、5。5×102(2。5×102,6。3×103)]与 PSB 采样 mNGS[9。1×104(1。1× 104,1。3× 105)、4。4× 103(3。2×102,4。3×104)、5。5×102(9。3×10,4。1× 10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气管瘘气道支架置入术后肺炎患者采用BALF和PSB采样结合mNGS的病原体检出率相近,均明显高于常规培养法;BALF和PSB采样结合mNGS检出病原体主要为纹带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人疱疹病毒4型,有助于指导精准治疗。

    食管气管瘘气道支架置入术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防污染样本毛刷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痰培养

    中青年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徐姚张仁伟刘煜敏刘振兴...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中青年(年龄18~50岁)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MT)治疗的效果,探讨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治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52例,均于发病24 h内行MT,依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2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数量、TOAST病因分型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Alberta脑卒中早期CT诊断评分(ASPECTS)、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2组静脉溶栓比率、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球囊和/或支架植入比率、血管再灌注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合并高血压、入院时ASPECTS对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1)术后90 d时mRS≤2分29例,mRS>2分23例。预后良好组入院时ASPECTS[8。00(8。00,9。00)分]高于预后不良组[7。00(5。50,8。00)分](U=-2。944,P=0。003),合并高血压比率(20。69%)低于预后不良组(60。87%)(x2=7。134,P=0。008),2组年龄,TOAST病因分型,入院时NIHSS、NLR、血管闭塞部位及男性、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史、闭塞血管数量≥2支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预后良好组术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93。10%)高于预后不良组(56。52%)(x2=7。719,P=0。005),2组发病至手术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静脉溶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比率,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入院前ASPECTS(OR=0。531,95%CI:0。138~0。887,P=0。016)、高血压(OR=4。589,95%CI:1。046~20。143,P=0。043)是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4)高血压预测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 AUC 为 0。701(95%CI:0。553~0。848,P=0。014),灵敏度为 60。9%,特异度为 79。3%;入院时 ASPECTS 以 7。5 分为最佳截断值,预测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AUC为0。735(95%CI:0。600~0。870,P=0。004),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75。9%;二者联合预测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AUC为0。822(95%CI:0。707~0。936,P<0。001),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65。5%。结论 合并高血压、入院时ASPECTS降低的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大,二者联合在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价值。

    急性缺血性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切除术高血压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晚期肺腺鳞癌患者不同一线化疗方案疗效观察

    吴仕文郑新龙徐贻佺徐海鹏...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晚期肺腺鳞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紫杉醇类/吉西他滨为主的一线化疗方案治疗的效果,探讨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22年4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漳州正兴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鼎市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诊治晚期肺腺鳞癌患者71例,采用培美曲塞为主的方案化疗者16例为培美曲塞组,采用紫杉醇类/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化疗者55例为紫杉醇类/吉西他滨组,2组化疗期间均依据基因检测结果等联合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或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每化疗1~2个周期评价疗效1次。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吸烟史、确诊晚期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以及脑转移、肝转移、骨转移、基因突变、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情况和一线化疗的近期疗效。随访至2022年10月,比较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比较不同性别、年龄、ECOG评分以及有无脑转移、肝转移、骨转移、基因突变者mPFS。结果 (1)培美曲塞组女性比率(56。2%)高于紫杉醇类/吉西他滨组(23。6%)(x2=6。165,P=0。017),年龄≥65岁、ECOG评分≥2分、吸烟、脑转移、肝转移、骨转移比率与紫杉醇类/吉西他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培美曲塞组7例行基因检测,均检出EGFR突变。紫杉醇类/吉西他滨组33例行基因检测,检出EGFR突变6例,EGFR突变合并c-MET扩增1例,ALK基因突变1例,HER2突变1例,KRAS突变1例,TP53突变1例,TP53突变合并BRAF突变1例。培美曲塞组1例检测PD-L1表达,为阴性;紫杉醇类/吉西他滨组7例检测PD-L1表达,3例阳性,4例阴性。(3)培美曲塞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43。8%、75。0%)与紫杉醇类/吉西他滨组(41。8%、7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19,P=0。556;x2=0。013,P=0。574)。(4)随访至2022年10月,6例失访,65例生存。培美曲塞组mPFS[4。1个月(95%CI:0~10。25)]与紫杉醇类/吉西他滨组[6。4个月(95%CI:4。27~8。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116)。(5)确诊晚期时ECOG评分0~1分者mPFS[6。4个月(95%CI:5。19~7。61)]长于 ECOG 评分≥2分者[2。0 个月(95%CI:0~4。87)](P=0。020),无肝转移者 mPFS[6。7 个月(95%CI:5。11~8。35)]长于有肝转移者[2。0个月(95%CI:0。31~3。63)](P=0。003),不同性别、年龄、是否吸烟及有无脑转移、骨转移、基因突变者m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肺腺鳞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为主或紫杉醇类/吉西他滨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的近期疗效及mPFS相当,确诊晚期时ECOG评分≥2分及有肝转移者mPFS缩短。

    肺腺鳞癌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培美曲塞紫杉醇类吉西他滨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

    刘馨允江继承邢文露高传玉...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死亡情况,探讨其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 369例老年(年龄≥65岁)ACS合并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1 369例均给予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随访3~10年,记录全因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NVAF类型(持续、永久、阵发)、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史、缺血性卒中史、出血史、消化系统溃疡史及入院时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记录2组住院期间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抗心律失常、控制心室率、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药物应用情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老年ACS合并NVAF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随访至2020年11月,随访(30。6±14。4)个月,全因死亡149例,存活1 220例。死亡组年龄[79。0(73。0,84。0)岁]大于生存组[75。0(70。0,81。0)岁](U=-4。883,P<0。001),体质量指数[24。9(22。0,25。0)kg/m2]低于生存组[25。0(23。2,26。0)kg/m2](U=3。025,P=0。003),有心力衰竭(52。3%)、入院 HAS-BLED 评分[3。0(2。0,3。0)分]及有出血史比率(4。7%)均高于生存组[40。1%、2。0(2。0,3。0)分、2。0%](P<0。05),性别比例,心房颤动类型,人院CHA2DS2-VASc评分,吸烟及有糖尿病、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史、缺血性卒中史、消化系统溃疡史比率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死亡组应用利尿剂(73。2%)、地高辛(42。3%)、磺达肝癸钠(6。0%)、替罗非班(4。0%)比率均高于生存组(56。3%、32。2%、2。3%、1。6%)(P<0。05),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比率(21。5%)低于生存组(31。1%)(P<0。05),行PCI、CABG、射频消融术及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硝酸酯类、曲美他嗪、质子泵抑制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比率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增高(HR=1。058,95%CI:1。033~1。084,P<0。001)、有出血史(HR=2。517,95%CI:1。159~5。466,P=0。020)、应用利尿剂(HR=1。669,95%CI:1。116~2。497,P=0。013)、应用替罗非班(HR=3。022,95%CI:1。301~7。017,P=0。010)是老年 ACS 合并 NVAF 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24。0~<28。0 kg/m2(HR=0。657,95%CI:0。460~0。937,P=0。021)是老年ACS合并NVAF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结论 高龄、有出血史、应用利尿剂和替罗非班治疗的老年ACS合并NVAF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体质量指数24。0~<28。0kg/m2者的死亡风险降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预后全因死亡危险因素

    CAR-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王尚鑫陈紫来郭振张雪涛...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治疗采用手术辅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方案,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机会,5年生存率低。CAR-T细胞是将应用基因修饰技术制备表达CAR的T淋巴细胞经体外扩增后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的一种个体化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治疗食管癌、胃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的研究也在广泛开展。本文就CAR-T细胞的原理、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靶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结直肠癌CAR-T细胞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