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马保根

月刊

1674-3474

hnzd@chinajournal.net.cn

0371-6558004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河南省人民医院内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2024更新要点解读

    雷佳慧赵丽敏
    649-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于2024年5月7日发布,其内容更加精炼,对哮喘诊断流程、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喘控制评估、哮喘治疗目标、哮喘缓解、低/中/高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2型靶向治疗反应良好的重度哮喘及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扩充和更新.本文就GINA 2024更新内容作一简介和解读.

    支气管哮喘全球哮喘防治倡议2024更新要点

    ε-聚赖氨酸和果胶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杨伟明翟蕾蕾崔旻姚萍...
    656-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探讨ε-聚赖氨酸、果胶及二者混合物对UC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UC组、ε-聚赖氨酸组、果胶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各8只.所有小鼠给予灌胃预处理,对照组、UC组给予饮用水20 mL/(kg·d),ε-聚赖氨酸组给予ε-聚赖氨酸10 mg/(kg·d),果胶组给予果胶200 mg/(kg·d),ε-聚赖氨酸+果胶组给予ε-聚赖氨酸10 mg/(kg·d)和果胶200 mg/(kg·d),灌胃4周后,UC组、ε-聚赖氨酸组、果胶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小鼠自由饮用质量分数3%硫酸葡聚糖溶液9 d构建UC模型,对照组自由饮用饮用水9d.造模后评价5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测量结肠长度,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 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p-NF-κB p65 蛋白相对表达量,并计算 p-NF-KB p65/NF-KB p65.结果 (1)UC 组[(6.75±1.91)分]、ε-聚赖氨酸组[(5.75±1.75)分]、果胶组[(3.00±0.76)分]、ε-聚赖氨酸+果胶组[(6.00±3.21)分]DA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0分)(P<0.05);UC组[(6.96±0.78)cm]、ε-聚赖氨酸+果胶组[(6.79±0.73)cm]结肠长度均短于对照组[(8.10±0.55)cm](P<0.05),ε-聚赖氨酸组、果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DAI评分均高于果胶组(P<0.05),结肠长度均短于果胶组(P<0.05),ε-聚赖氨酸组与果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ε-聚赖氨酸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结肠组织黏膜上皮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隐窝正常.UC组黏膜上皮结构不完整,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2/3以上,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病变范围>50%,基底层2/3隐窝被破坏.与UC组比较,ε-聚赖氨酸组黏膜上皮结构尚完整,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1/3以上,病变范围>25%,基底层1/3隐窝被破坏;果胶组黏膜上皮结构较完整,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1/3以下,病变范围和隐窝破坏程度明显减小.与果胶组比较,ε-聚赖氨酸+果胶组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病变范围和隐窝破坏程度增大.(3)UC组、ε聚赖氨酸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血清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果胶组(P<0.05),果胶组与对照组,UC组、ε-聚赖氨酸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血清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ε-聚赖氨酸组、果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ε-聚赖氨酸组、果胶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UC组(P<0.05),ε-聚赖氨酸+果胶组与U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ε-聚赖氨酸组、果胶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UC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结肠组织Occludin、ZO-1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和果胶组(P<0.05),ε-聚赖氨酸组、果胶组与对照组,ε-聚赖氨酸组与果胶组,UC组、ε-聚赖氨酸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UC组、ε-聚赖氨酸十果胶组结肠组织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ε-聚赖氨酸组、果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ε-聚赖氨酸组、ε-聚赖氨酸十果胶组结肠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5),果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结肠组织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及p-NF-KB p65/NF-κB p65均高于果胶组(P<0.05),ε-聚赖氨酸组与果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ε-聚赖氨酸组、ε-聚赖氨酸+果胶组结肠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及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果胶可通过抑制TLR4/NF-KB信号通路减轻结肠组织炎症,保护肠黏膜屏障,预防小鼠UC发生,而ε-聚赖氨酸可减弱果胶对UC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ε-聚赖氨酸果胶肠黏膜屏障小鼠

    醛固酮诱导的主动脉夹层小鼠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及意义

    党毓婕朱晴李南方
    663-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醛固酮诱导的主动脉夹层小鼠血浆及主动脉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探讨其与ALD诱导的主动脉夹层的关系.方法 45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5只.模型组和治疗组每日泵注醛固酮500 μg/kg,饮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质量分数0.2%氯化钾溶液,连续4周;治疗组自泵注醛固酮第2天每日给予螺内酯20 mg/kg灌胃,连续4周.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进食水.3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第2周、造模结束后测量尾部血压;测量血压后全身麻醉,眼内眦静脉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MMP-2水平;采血后处死取腹部主动脉组织,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形态变化和纤维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组织MMP-2蛋白表达量.结果 (1)3组造模前、造模第2周、造模结束后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前、造模第2周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造模结束后舒张压高于对照组、治疗组(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壁内膜和中膜破裂、受损,血液灌注假腔及滋养血管形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基本正常.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全层均有胶原蛋白沉积,弹力纤维排列紊乱;治疗组血管胶原沉积明显减少;对照组小鼠主动脉结构紧凑,胶原纤维连续.(3)模型组造模结束后血浆MMP-2水平[(0.29±0.13)ng/L]及主动脉组织MMP-2蛋白表达量(37.79±2.28)均高于对照组[(0.26±0.14)ng/L、26.90±2.86]、治疗组[(0.26±0.01)ng/L、29.32±2.48](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醛固酮诱导的主动脉夹层小鼠血浆和主动脉组织MMP-2表达上调、主动脉组织受损;拮抗醛固酮后MMP-2表达下调、主动脉病理变化改善,MMP-2可能参与醛固酮诱导的AD的形成.

    主动脉夹层醛固酮螺内酯基质金属蛋白酶-2C57BL/6J雄性小鼠

    敲减BubR1表达对膀胱癌UMU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董丰铭刘屹立
    668-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敲减BubR1表达对膀胱癌UMUC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自TCGA数据库收集19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的BubR1 mRNA表达数据进行比较.自GEO数据库收集165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相关基因GSE13507芯片数据及临床数据,比较膀胱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表浅性膀胱癌与侵袭性膀胱癌、低级别膀胱癌与高级别膀胱癌、早期膀胱癌与晚期膀胱癌BubR1 mRNA相对表达量;以165例患者癌组织BubR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值为界,比较78例高表达(BubR1 mRNA相对表达量≥8.68)与87例低表达(BubR1 mRNA相对表达量<8.68)者的总体生存率和特异性存活率.将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构建的稳转UMUC3细胞分为空白组(转染shRNA-NC)、转染1组(转染shRNA-BubR1-1)、转染2组(转染shRNA-BubR1-2),转染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ubR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ubR1蛋白相对表达量,选择敲减效率高的转染2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取空白组和转染2组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转染后培养第1、2、3、4、5天增殖细胞数,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培养12、24 h时细胞划痕宽度,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1)19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BubR1 mRNA相对表达量(7.00±0.76)高于癌旁组织(1.22±0.38)(t=6.803,P<0.001).(2)165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BubR1 mRNA相对表达量(8.68±0.08)高于癌旁组织(7.83±0.09)(t=5.862,P<0.001),侵袭性膀胱癌(9.60±0.14)高于表浅性膀胱癌(8.43±0.09)(t=4.207,P<0.001)、高级别膀胱癌(9.27±0.12)高于低级别膀胱癌(8.33±0.09)(t=6.472,P<0.001)、晚期膀胱癌(9.07±0.14)高于早期膀胱癌(8.45±0.09)(t=3.962,P<0.001).BubR1高表达者总体生存率(42.21%)、膀胱癌特异性存活率(70.50%)均低于低表达者(56.78%、83.26%)(P<0.05).(3)转染 1 组、转染 2 组 BubR1 mRNA(0.47±0.02、0.19±0.01)及蛋白(0.42±0.04、0.13±0.02)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1.00±0.08、1.00±0.07)(P<0.05),转染2组均低于转染1组(P<0.05).(4)转染2组培养第4、5天增殖细胞数[(16.24±0.57)×104 个、(27.74±0.84)×104个]均少于空白组[(18.77±0.41)×104 个、(33.96±1.66)×104个](P<0.05),培养 12、24 h 细胞划痕宽度[(1.43±0.02)、(0.99±0.03)cm]均大于空白组[(1.29±0.01)、(0.42±0.01)cm](P<0.05),侵袭细胞数[(66.67±7.53)个]少于空白组[(122.30±7.84)个](P<0.05).结论 BubR1在膀胱癌中呈高表达,敲减BubR1表达可抑制膀胱癌UMUC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BubR1可能是潜在的膀胱癌治疗靶点.

    膀胱癌UMUC3细胞BubR1增殖迁移侵袭

    横纹肌肉瘤组织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裴家鑫吕新全周雅淑苏彦威...
    674-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横纹肌肉瘤患者肿瘤组织Ki-67表达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8例横纹肌肉瘤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随访至2023年4月,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绘制ROC曲线,评估Ki-67指数预测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死亡的效能.以Ki-67指数预测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死亡的最佳截断值为界,将118例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位置、组织病理类型、TNM分期、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IRS)分期等临床资料;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总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随访至2023年4月30日,中位随访26.5个月,118例中生存77例,死亡41例.Ki-67指数以65%为最佳截断值,预测横纹肌肉瘤患者死亡的AUC为0.725(95%CI:0.633~0.817,P<0.001),灵敏度为73.2%,特异度为64.9%.(2)118例中61例Ki-67指数≤65%者为低表达组,57例Ki-67指数>65%者为高表达组.高表达组总生存率(47.4%)低于低表达组(82.0%)(x2=19.552,P<0.001).(3)高表达组IRS分期Ⅳ期(33.3%)、中高危(57.9%)比率均高于低表达组(6.6%、31.1%)(P<0.05),男性、年龄>10岁、肿瘤最大直径>5 cm、肿瘤位置、TNM分期Ⅲ~Ⅳ期、术后放疗比率及组织病理类型与低表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10岁(HR=2.582,95%CI:1.336~4.990,P=0.005)、Ki-67高表达(HR=3.328,95%CI:1.517~7.301,P=0.003)是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放疗(HR=0.267,95%CI:0.079~0.903,P=0.034)、危险度为低危(HR=0.398,95%CI:0.166~0.954,P=0.039)是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Ki-67高表达的横纹肌肉瘤患者IRS分期晚,预后差;年龄>10岁、危险度为中高危、Ki-67指数>65%是影响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放疗可改善预后.

    横纹肌肉瘤Ki-67预后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发左椎动脉患者术中重建左椎动脉临床观察

    陈小三张志东乔刚邹刚强...
    679-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合并单发左椎动脉(ILVA)患者手术治疗TAAD同期重建左椎动脉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10月华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6例TAAD合并ILV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方案,住院期间死亡、支架内漏、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左椎动脉通畅、吻合口狭窄、动脉瘤和支架内漏情况.随访至2023年3月,记录主动脉相关死亡情况.结果 (1)24例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其中升主动脉近端行升主动脉置换术19例,行Bentall手术5例;2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于升主动脉近端先行升主动脉置换术,然后行弓部去分支+腔内修复术.(2)26例术中均根据夹层累及的范围、破口位置重建左椎动脉.17例采用ILVA与左颈总动脉端侧吻合重建左椎动脉,8例在主动脉支架血管开窗重建左椎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1例采用ILVA与左锁骨下动脉移植物端侧吻合重建左椎动脉.(3)住院期间发生Ⅰ b型支架内漏1例,未再行手术,术后3个月复查支架附近假腔完全血栓化,内漏消失;余25例患者左椎动脉吻合口通畅,无支架内漏发生.术后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24例均治愈出院,术后3个月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左椎动脉均通畅,无吻合口狭窄、动脉瘤和支架内漏发生.平均随访(43±18)个月,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对TAAD合并ILVA患者,评估左椎动脉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夹层累及范围后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TAAD同期重建左椎动脉安全有效,可减少围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

    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单发左椎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

    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王琳娜阎磊尹忠蔡广研...
    683-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伴贫血患者与未伴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预后.方法 2011年1月-201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诊治IMN伴贫血患者58例为贫血组,IMN未伴贫血患者344例为非贫血组.2组IMN治疗均依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指南,贫血组根据贫血程度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琥珀酸亚铁片或蔗糖铁注射液.比较2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血压、慢性肾脏病(CKD)分期、血尿评分;记录入院时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白蛋白、尿素、血肌酐、尿酸、胱抑素C、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D-二聚体、C反应蛋白、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肾组织病理指标;比较2组治疗24个月IMN完全缓解率.随访至2020年4月,比较2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1)贫血组病程[6(2,12)个月]长于非贫血组[3(1,6)个月](P<0.05),收缩压[(136.09±18.88)mmHg]、尿素[(6.07±3.27)mmol/L]、血肌酐[(88.64±43.98)μmol/L]、胱抑素 C[(1.27±0.62)mg/L]、D-二聚体[1.06(0.47,2.70)mg/L]、C 反应蛋白[0.36(0.32,0.41)mg/L]、24 h 尿蛋白定量[(6.08±3.47)g]均高于非贫血组[(129.90±17.31)mmHg、(4.77±1.68)mmol/L、(73.89±19.80)μmol/L、(0.99±0.30)mg/L、0.55(0.36,1.31)mg/L、0.32(0.10,0.34)mg/L、(4.82±2.55)g](P<0.05),血红蛋白[105.0(94.5,111.3)g/L]、尿酸[(294.29±92.20)μmol/L]、血白蛋白[(21.66±6.14)g/L]、IgA[(171.54±86.35)g/L]、补体 C3[(98.24±25.64)g/L]及 CKD 1 期比率(51.7%)均低于非贫血组[140.0(130.0,150.0)g/L、(349.82±92.18)μmol/L、(26.07±6.32)g/L、(210.61±80.09)g/L、(115.37±28.42)g/L、73.8%](P<0.05).(2)贫血组Ehrenreich-Churg分期、C3阳性率、肾小球球性硬化评分、肾小球节段硬化评分、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评分、炎症细胞浸润评分、肾血管病变评分、C1q阳性率、IgM阳性率与非贫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C4阳性率与非贫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贫血组接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比率与非贫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月,贫血组完全缓解率(34.5%)与非贫血组(3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20年4月,贫血组终末期肾病发生率(6.9%)高于非贫血组(1.2%)(P<0.05),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死亡率(1.7%)与非贫血组(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贫血的IMN患者肾脏损伤程度较未伴贫血者重,积极纠正贫血可提高IMN完全缓解率,降低终末期肾病发生率,改善预后.

    特发性膜性肾病贫血肾脏组织病理临床特征

    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椎弓根外侧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

    李玉伟李修智严晓云潘传红...
    689-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采用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于狭小变异椎弓根外侧置钉进行内固定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漯河市中心医院行脊柱侧凸矫形术的1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对狭小变异椎弓根采用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沿椎弓根外侧内斜置入螺钉,对发育正常椎在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侧、后凸畸形.置钉后应用O型臂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椎体间残余间隙置入碎骨粒,融合范围内的横突及其他后方结构表面去皮质后植骨.记录手术情况、术中一次性置钉成功情况.随访至2023年12月,记录术后脊髓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螺钉及棒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1年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检查,记录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计算矫正率;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1年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22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Eck融合分级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17例手术时间(184.0±43.2)min,术中出血量(632.0±192.7)mL,固定节段最高T5、最低S1,固定融合节段(9.0±2.7)个.置入椎弓根螺钉216枚,其中椎弓根置入152枚、椎弓根外侧采用In-Out-In技术置入64枚,均一次性置钉成功,O型臂扫描显示螺钉均贴近椎弓根内壁进入椎体,未侵入椎管.(2)随访至2023年12月,随访(28.0±3.4)个月,17例均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螺钉及棒松动移位、断裂并发症发生.17例术前侧凸Cobb 角[(57.8±6.6)°]、后凸 Cobb 角[(44.0±9.6)°]均大于术后 1 周[(12.6±4.2)°、(15.3±2.4)°]、术后 1年[(15.3±2.4)°、(15.4±2.3)°](P<0.05),术后1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侧凸Cobb角矫正率[(77.6±8.6)%]、后凸 Cobb 角矫正率[(63.9±8.4)%]与术后 1年[(76.8±7.1)%、(63.6±8.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2,P=0.789;t=0.123,P=0.904).术前SRS-22评分[(71.8±4.2)分]低于术后1周[(83.1±4.4)分]、术后1年[(84.7±3.8)分](P<0.05),术后1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植骨均达Ⅰ级融合.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采用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于狭小变异椎弓根外侧内斜置入螺钉,内固定牢固、矫形效果好、并发症少.

    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侧凸矫形术O型臂导航系统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

    子宫附腔9例临床分析

    徐志华魏利王轶英樊茹佳...
    695-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子宫附腔(ACUM)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例ACUM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痛经情况和位置,术前血生化、肿瘤标志物、超声及盆腔MRI检查结果,手术情况.随访至2024年3月,记录痛经缓解情况等.结果 9例平均年龄27.6岁,主要临床症状均为痛经进行性加重,6例疼痛位于患侧,3例位于骨盆中央.口服止痛药及避孕药后疼痛部分缓解或未缓解.术前血红蛋白均正常,2例糖类抗原125升高.9例均行子宫及附件超声检查,声像特征主要表现为肌壁间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内可见内膜样高回声,均未合并泌尿系统畸形.5例行盆腔增强MRI扫描,其中3例提示肌壁异常信号,可见类圆形等T1信号,T2内部呈小条状高信号,外周呈环状低信号,考虑ACUM可能;2例提示肌壁异常信号,子宫腺肌症伴出血样改变.8例行腹腔镜下ACUM切除术,1例行开腹手术,病灶均完整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至2024年3月,中位随访13个月,9例患者痛经完全缓解或明显减轻,无需使用止痛药物.2例术前糖类抗原125升高者术后1个月降至正常.结论 ACUM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可伴腺肌病灶,超声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可有效缓解痛经.

    子宫附腔子宫畸形痛经

    肺移植术后支气管吻合口裂开行二次肺移植1例

    杨建辉赵高峰丁志丹王跃斌...
    699-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例肺移植后支气管吻合口裂开患者行二次肺移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例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患者,男,66岁,2023年5月2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序贯式同种异体原位双肺移植术,术后2周康复出院.2023年6月14日住院复查,期间患者突发胸痛、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给予气管插管等措施抢救,转入ICU治疗4 h后突发右侧张力性气胸,紧急胸腔闭式引流出大量气体.行CT及气管镜检查,确诊为右侧支气管吻合口裂开.多学科会诊评估内科治疗及介入治疗效果差,经家属同意后拟行右肺移植,再次加入肺移植等待系统.2023年6月21日于全身麻醉、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行同种异体原位右肺移植.记录二次肺移植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230 min,支气管吻合及包埋时间45 min,动脉吻合时间18 min,左房袖吻合时间12 min,术中出血量400 mL,冷缺血时间315 min.术后第1天体外膜肺氧合撤机,术后第2天呼吸机撤机,继续给予高流量吸氧,术后第11天转入普通病房治疗,术后第38天顺利康复出院,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第2、3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患者肺膨胀良好.随访至2024年5月,患者继续康复中.结论 二次肺移植治疗肺移植后支气管吻合裂开安全、有效,可使患者获益.

    肺移植支气管吻合口裂开二次肺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