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尼续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制及运动过程模拟研究

    王国江梁莲姬朱雨轩潘荣燊...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续迈乡尼续村的尼续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详细的地质调查初步判断其形成机制,并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维计算模型对尼续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尼续高速远程滑坡的主要形成机制为经地震触发启动,失稳块体在流通区撞击解体,并侵蚀裹挟坡前粗砂继续运动,到达河谷阶地后滑体对下覆饱和砂层的加载、剪切所引起的滑带土液化;尼续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历时约215 s,最大平均速度可达34m/s,其速度整体呈"急剧加速-持续减速"趋势;模拟所得的滑距、速度、堆积范围及厚度与现场调查结果吻合度较高,同时证实了高液化程度对滑坡有着明显的促滑作用.该结论可为类似地区高速远程滑坡运动的研究提供参考.

    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制运动过程模拟

    基于变权模型方法的路面抗滑性能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郑竞友朱子剑郭渭军陈祎...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指标单一、常权权重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无法准确反映路面抗滑等级,导致养护不及时,进而造成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方法.该方法基于"惩罚-激励型"变权模型,综合考虑了横向力系数SFC、构造深度TD和摆值BPN多个评价指标,并通过使用惩罚-激励型变权原理计算了动态权重,优化了常权权重评价方法,建立了一种融合多个评价指标的基于变权模型方法的路面抗滑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以临金高速公路临安—建德段工程第TJ01标段路段为例进行了路面抗滑性能综合评价,将常权权重综合评价和变权权重综合评价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变权权重综合评价是可行的,更符合实际路面抗滑情况.

    道路工程路面抗滑综合评价指标常权权重惩罚与激励变权模型

    北京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李智
    19-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北京市目前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干线道路网"4+15+14"的总体格局和规划要求,并结合统计和移动大数据对北京市高快速路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经评估提出了常态化拥堵、总体运营成本、规划功能与实际交通需求不匹配、城市建成区新建或改扩建高快速路受政策限制等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宏观规划视角出发,类比了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提出了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系统实现缴费制度创新、新改建项目和运营双碳策略、推进新型降噪路面等环保新技术应用以及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等发展策略.

    北京高快速路评估北京干线道路网高质量发展策略

    地聚合物稳定再生骨料和水泥稳定再生骨料路面基层工程特性对比试验研究

    唐震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利用废弃混凝土破碎后的粉体、粗集料和细骨料来制备地聚合物稳定再生骨料和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并依据现行规范对二者的工程特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聚合物稳定再生骨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无侧限抗压回弹模量、水稳定性以及干缩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在相同地聚合物和水泥掺量下,水泥稳定再生骨料的力学性能优于地聚合物稳定再生骨料;二者的水稳定性处于同一水平;地聚合物稳定再生骨料的干缩性能优于水泥稳定再生骨料.

    地聚合物再生骨料路面基层工程特性对比研究

    中小城市道路指路标志标准化设计研究

    朱志高潘雨豪
    31-3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中小城市道路指路标志普遍存在的版面形式不统一、信息发布缺乏规范性与连续性等问题,以湖南省邵阳市城市道路为例,根据相关国家规范以及城市路网和交通特点,同时考虑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对指路标志的版面布局、文字高度、标志套用、信息选取等进行了标准化设计,实现了道路信息的有效、连贯和分层分级的传递,有效改善了中小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品位.

    城市道路指路标志标准化设计版面布局标志套用信息分层分级

    隧道纵向地震易损性分析

    赵旭杨宇杰黄景琦曹胜涛...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隧道纵向抗震性能,使用改进的地基梁-弹簧非线性分析模型计算隧道纵向地震响应,其中采用PQ-Fiber纤维梁模型模拟隧道纵向的非线性行为,并施加弯矩来考虑隧道与场地之间的切向相互作用.随后,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应用于隧道结构,探究适用于隧道结构的地震动强度指标(IM).选取12条近场地震记录,用于IDA分析隧道纵向的抗震性能水平.将概率地震需求模型与工程需求参数相结合,建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峰值速度(PGV)是适用于隧道纵向抗震性能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场地类型对隧道纵向损伤程度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Ⅰ类场地在地震作用下损伤概率最大.此外,将计算所得易损性曲线与经验易损性曲线和横向易损性曲线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隧道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圆形隧道纵向抗震性能地震动强度指标增量动力分析易损性曲线

    考虑施工正向扰动的土体本构建模研究

    何敏耿海东范立鹏王艳芳...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一些软弱土层如软黏土、粉土、富水砂层,用作地基或路基时,必须对其进行加固,一般采用水泥浆液、固化胶凝材料搅拌或压浆处理以增加土体强度,这一施工扰动过程是正向的有利扰动.基于Desai扰动状态理论,原状土采用修正剑桥模型描述,扰动土采用线弹性模型描述,构建能考虑施工正向扰动影响的本构模型,并给出模型参数的率定方法.利用ABAQUS二次开发平台对新建本构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对土样的室内三轴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由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可知新建本构模型是有效可行的.因此,基于Desai扰动状态理论该研究给出了一种可描述土体正向扰动的简单实用的建模思路.

    软弱土层施工正向扰动本构模型Desai扰动状态理论三轴试验二次开发

    淤泥质土综合管廊基坑变形超限及支护优化研究

    王勇轩袁长丰李振刘辛波...
    52-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淤泥质土中综合管廊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变形超限现象,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采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综合管廊基坑的开挖及回填过程,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数据的一致性,分析了综合管廊基坑变形及围护结构受力情况,并提出了一种框架双排钢板桩+钢支撑绿色支护优化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管廊基坑开挖阶段的位移与位移速率均超出预警值,且位移速率对于综合管廊基坑位移超限更具有预警前兆性;淤泥质土中综合管廊基坑坑底隆起更能反映基坑变形状态;开挖到综合管廊基坑坑底所产生的位移增量可达总增量的55%,此时为综合管廊基坑施工最危险阶段;钢板桩全阶段变形呈弓字形,在综合管廊基坑开挖结束时的钢板桩变形最大,位置约在0.5H(H为钢板桩长度)处;采用支护优化的框架双排钢板桩+钢支撑结构有效控制了综合管廊基坑及围护结构变形,支护优化后的钢板桩变形呈悬臂式,综合管廊基坑位移控制在20 mm内;提出的框架双排钢板桩+钢支撑支护结构可以回收重复利用,实现了绿色施工.相关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综合管廊基坑淤泥质土变形超限支护优化钢支撑钢板桩

    循环进尺对隧道洞口段施工动态稳定性影响研究

    李文涛赵旭郭飞陶连金...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相互作用和破坏机理对维持结构稳定至关重要,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福建省福州市罗汉山隧道计算模型,讨论了施工过程中围岩和结构位移及塑性区发展,基于强度折减法分析了考虑前切面和不同循环进尺下隧道模型的安全系数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可知,隧道洞口段围岩和边坡中塑性区贯通发育是其破坏的主要原因,塑性区贯通后边坡进入失稳状态,进而将荷载和变形传递给隧道结构;通过强度折减法获得了不同循环进尺下的安全系数,循环进尺越小隧道洞口段的边坡稳定性越高.研究成果可为隧道洞口段施工稳定性的估计和失稳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隧道洞口段循环进尺稳定性强度折减法安全系数

    地铁大空间车站消防设计优化研究

    柴聚奎
    68-7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城市地铁大空间车站为例,提出相关的消防疏散措施,并通过模拟计算验证相关措施的合理性.为满足疏散时间要求,通过采取在站台层公共区两端增设封闭楼梯间、增设机械加压设备、孔洞两侧增设挡烟垂壁、加大大空间区域机械排烟量、设置防火墙和防火门等措施,对消防区进行物理分隔,从而解决多种工况下站台层人员疏散问题.利用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和烟气模拟软件FDS,对多个场景下的人员疏散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不同场景下的具体疏散时间和安全余量,进一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中板大开孔方案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消防措施后,人员能够通过两侧封闭楼梯间在要求的时间内疏散至安全区域,调整后的排烟系统能够实现轨道区火灾烟气不影响站内公共区人员疏散,达到了设定的消防安全设计目标.

    地铁大空间车站消防设计疏散模拟烟气模拟封闭楼梯间挡烟垂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