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软基低阻水比模袋砂+钢管桩组合围堰受力特性分析

    黄雪阳刘力英杨春山
    79-86,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总结现有水下隧道模袋砂围堰常见断面类型的基础上,针对软土地基模袋砂组合围堰断面尺寸大、阻水比高的问题,以广州某典型软土地基沉管隧道接口段围堰工程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低阻水比的模袋砂+钢管桩组合围堰方案.同时,分析了组合围堰中钢管桩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围堰的受力特性,并研究了其对模袋充填厚度、模袋弹性模量和充填砂内摩擦角等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低阻水比组合围堰方案具有合理性,相较于常规方案,该方案中外侧围堰沉降显著增大,但其对模袋内力的影响较小,整体稳定性良好;2)围堰顶部沉降值和模袋拉力值均随模袋充填厚度的增加而增大;3)模袋弹性模量越大,围堰顶部沉降值越小,但模袋拉力值越大;4)围堰顶部沉降和模袋拉力与充填砂内摩擦角之间存在反向非线性关系.因此建议软土地基上的模袋充填厚度控制在0.5~0.7 m范围内,充填砂内摩擦角不小于28 °,并可通过在底部铺设高强土工格栅来增强对围堰顶部沉降及其稳定性的控制.

    软土地基阻水比模袋砂钢管桩组合围堰力学特性数值模拟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线变形影响分析

    张标王霖雯戈玮
    87-9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新建地铁隧道可能面临穿越既有运营地铁的情况.该类工程的风险等级较高.为确保施工安全,有必要对新建隧道下穿期间既有线结构变形进行研究.以广州地铁10号线工业大道站—大干围站区间近距离下穿广佛线石溪站—南洲站区间工程为例,在分析实际勘察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线的变形影响.施工前制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可以较好地保证施工安全.通过整理分析实际监测数据,研究了新建隧道下穿期间既有线的变形规律,将数值模拟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总结出了新建隧道下穿的影响范围,为同类型工程的管理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地铁数值模拟下穿既有线沉降规律

    盾构区间隧道下穿暗渠施工稳定性分析

    张志军王永杰陈海伦贺晨...
    95-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盾构区间隧道近距离下穿暗渠时,施工会引起较大的土体变形和位移,加大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也对项目自身以及沿线暗渠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以青岛某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下穿暗渠为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估了下穿河流过程中施工的稳定性,同时结合盾构下穿暗渠的施工工艺,对土体位移、管片变形、暗渠变形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双线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均较小,最大地表沉降发生在双线隧道的上部区域,最大地表水平位移发生在隧道左侧;左、右线管片整体上浮,其中右线管片上部变形大于左侧管片的上部变形,但变形趋势大致相同,均呈对称分布,最大竖向位移出现在2个管片的正上部位置,位移值均较小;暗渠最大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发生在暗渠的中部、盾构隧道的上部,但管片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均较小.该工程的地表沉降、管片变形和暗渠变形均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因此下穿暗渠的施工是可行的.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盾构区间隧道下穿暗渠的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暗渠施工稳定性分析

    基于EEMD-HHT的边坡爆破振动信号分析

    薛睿高文学梅敏张小军...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爆破工程所处的环境一般复杂多变,爆破振动信号大多呈现瞬时非平稳性特征.因此,为了准确分析爆破振动的信号特征以及传播规律,以首都环线高速公路承平段路基爆破工程为背景,通过引入EEMD分解方法,解决了传统EMD分解方法存在模态混叠的不足;结合HHT变换,对承平段典型路堑边坡岩体爆破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EMD分解方法提取爆破振动信号中主要的IMF能量层,并对振动信号进行重构,可以达到良好的去噪效果;对施工现场爆破振动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之后,瞬时能量和质点振速曲线整体平滑度显著提高,振动信号主成分提取效果良好;Hilbert能量谱可以清晰地体现时间、频率与能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了爆破振动信号的时频特性和传播规律;测点振动主频主要分布在10~40Hz的频率段范围内,近似呈现出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幅度减弱的趋势.该分析成果对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路堑边坡爆破振动信号去噪EEMD-HHT变换频谱特性

    下伏溶洞扩展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数值分析

    孔世调刘泽何瑾汤中华...
    109-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基中的溶洞具有隐蔽性和发育性,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为探讨溶洞扩展对岩溶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以FLAC3D建立含溶洞的路基数值模型,分析了溶洞向上扩展、向下扩展、向两侧扩展和向四周扩展4种工况下岩溶路基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路基中溶洞的发育扩展,路基的竖向变形会增大、稳定性会降低;当路基中溶洞向上扩展时,新增变形主要出现在溶洞上方,会造成路基的稳定性迅速下降;溶洞向两侧扩展对岩溶路基的稳定性也有不利影响,但与溶洞向上扩展相比,这种影响相对较小;在4种工况下,溶洞向四周扩展对岩溶路基的稳定性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向上扩展和向两侧扩展,而溶洞向下扩展时会引起溶洞底板和两边竖向变形增大,但对岩溶路基的稳定性影响很小.

    岩溶路基数值模拟溶洞扩展稳定性

    基于驾驶模拟的高速公路护栏色彩设计与安全影响研究

    夏塽辰宋太龙郑雯婷张昱...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形式的混凝土护栏形象呆板,与道路环境存在较大的违和感,易使驾乘人员疲劳.为改善高速公路行车环境,依托四川省天府新区—邛崃高速公路项目,基于视觉角度,探讨了色彩变化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采用3DsMax软件搭建了 4种色彩类型的仿真场景,共招募25名驾驶员进行驾驶模拟试验,采集其心理、眼动和驾驶行为等数据,并构建了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色彩和对比度会显著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生理和心理,尤其是对行驶速度标准差、横向加速度、瞳孔直径等指标的影响较为明显.该研究成果可为不同高速公路护栏色彩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参考.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混凝土护栏色彩设计组合赋权-TOPSIS

    城市交通枢纽行人异常行为分析研究综述

    赵霞高源李之红郄堃...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交通枢纽是居民出行的重要支撑节点,普遍具有客流密集、空间封闭、多方式客流复杂交织等特征,也承担了巨大的安全组织与运维的压力.因此,对枢纽内行人异常行为的管控是保证其安全运维的重要关注点之一.目前,对枢纽行人异常行为的辨识主要是依托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实现,即:一种是主要关注客流轨迹和密度差异,利用目标检测技术提取枢纽内行人目标并进行轨迹预测,以分析个体或小群体的异常轨迹数据来判断行人的异常行为;另外一种是利用姿势估计技术提取行人的微观动作数据,通过分析行人的骨骼关节点数据来判断其异常动作和行为意图.故梳理了枢纽内行人行为的研究成果,概括分析了基于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的行人异常行为研究与应用成果,并解析行人异常行为的致因机理,总结了枢纽面对行人异常行为的管理措施,最后进行了枢纽行人异常行为研究的分析和展望.该综述可以加深对交通枢纽行人异常行为的理解,为枢纽内行人的安全运维提供参考和支持.

    交通枢纽行人异常行为目标检测模型驱动数据驱动

    基于冷再生技术沥青路面车辙变形与疲劳寿命分析

    袁鹏伟
    133-139,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与传统的沥青路面维修方式相比,能够节约大量的沥青、砂石等原材料,减少工程投资,同时有利于废料处理、保护环境,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开展冷再生技术沥青路面车辙变形和疲劳寿命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 3种路面结构的仿真模型,获取了沥青面层和其他结构层的材料参数,并基于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了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等效温度场,以更好地计算冷再生沥青路面车辙变形量.此外,对比分析了乳化沥青和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和疲劳寿命预估,并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建议.

    沥青路面冷再生有限元分析车辙变形疲劳寿命

    基于城市快速路换道视认需求的照明水平研究

    李学建江长秋马二顺
    140-14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以照明的方式改善城市快速路的视觉环境和夜间换道的高风险状况,分析了驾驶员夜间换道的视认目标物和视距需求,并对24名驾驶员进行了小目标物的静态和动态视认试验,研究了不同色温条件下路面亮度对静态视认的影响规律,以及4 000K色温条件下路面亮度对动态视认的影响规律;依据静态视认规律对动态视认结果进行修正,得到了不同色温条件下满足驾驶员换道视认需求的照明亮度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距离条件下,驾驶员在不同色温下静态视认小目标物所需的路面亮度不同;4 000K色温条件下,驾驶员对小目标物的动态视认距离随路面亮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色温和速度条件下,驾驶员所需的动态路面亮度不同,当色温为6 000 K时所需的路面亮度最低.该研究结论可为城市快速路设计与运营管理单位提供参考,还可以为改善换道行为的高风险状况提供依据.

    城市快速路路面亮度换道视认需求

    串列双矩形断面涡振特性与机理试验研究

    仇法梅赵仁燕张德旺刘小兵...
    146-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串列双矩形断面涡振特性规律及其发生机理,采用刚性模型同步测振测压风洞试验的方法,测试并分析了宽厚比为4:1的双矩形断面在不同间距比下的涡振响应与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同时,对比了单矩形断面的试验结果,以便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在间距比D/B(双矩形断面的净间距与单矩形断面的宽度之比)的变化范围为0.1~6.0的工况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串列双矩形断面之间发生明显涡振现象,迎风侧断面的涡振响应得到了显著增强,而背风侧断面的涡振响应则受到了明显抑制,特别是在D/B=0.4时,迎风侧断面的涡振最为明显,最大振幅是单矩形断面的1.7倍,涡振区间长度是单矩形断面的1.2倍;当D/B=0.4时,表面压力脉动在迎风侧断面下游区域表现最为显著,导致局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之间的相关性增强,进而引起了最大涡振振幅.

    串列双矩形断面模型试验间距比涡振特性涡振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