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液限黏土质砾路基碾压参数影响分析

    孟雄杨碧宇赵勇卞晓琳...
    78-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液限黏土质砾作为混合多相特殊路基填料,具有天然含水率高、亲水性强、施工难以压实等不良工程特性,如何通过控制碾压参数来确保路基的压实质量成为高液限黏土质砾能否直接作为路基填料的关键问题.为此,以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典型的高液限黏土质砾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与高液限黏土质砾路基结构设计和填料需求相匹配的压实施工技术,提出了基于路基平衡含水率和长期性能的高液限黏土质砾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标准与碾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压实机械、碾压方式、碾压遍数、松铺厚度、碾压含水率等碾压参数,高液限黏土质砾可直接用作下路堤填料;高液限黏土质砾路基的压实度控制标准应不低于85%,碾压含水率宜控制在35%以内;压实机械以14t的中型压路机为宜,碾压方式以静压或静压+弱振为主;碾压遍数不少于3遍,应在填料明显软弹前停止碾压;松铺厚度不宜超过25 cm.路基在经历约6个月自然沉降期后趋于稳定,工程质量可以得到保证.研究成果可为高液限黏土质砾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高液限黏土质砾压实质量控制标准碾压参数沉降控制

    铅锌矿尾砂水稳层力学及耐久性研究

    杨桃魏丽君许睿霖陈英豪...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铅锌矿尾砂的资源化利用,规避土壤污染风险,拟将其作为水稳层浇筑材料.开展了不同水泥掺量和水胶比条件下铅锌矿尾砂水稳层的力学及耐久性试验,并进一步以重金属离子浸出试验探究水泥对铅锌矿尾砂中Pb2+、Zn2+等离子的固稳能力,最后利用微观测试手段表征了水稳层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及水胶比的提升,将产生更多的C-S-H凝胶与AFt等水化胶凝产物,该类产物能够有效胶结铅锌矿尾砂颗粒并填补空隙,使试样微观结构更加密实,从而提升试样的宏观力学性能;当水泥掺量为6%、水胶比为0.5时制备的铅锌矿尾砂水稳层28 d抗压强度达到4.15 MPa,且经干湿、冻融循环后,其无侧限抗压强度保留率分别为73%~79%和88%~90%,均满足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的要求;同时水泥可以有效固稳铅锌矿尾砂中的重金属离子,当水泥掺量为6%时,水稳层浸出液重金属质量浓度低于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控制值.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铅锌矿尾砂的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铅锌矿尾砂固废利用水稳层力学性能耐久性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机器学习评价及预测方法综述

    陈祎杜政阳黄渝淇邬昌健...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确保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对交通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准确评价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潜在问题并采取及时的维护措施,一直是道路工程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提出准确且高效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测方法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任务.全面综述了机器学习方法在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等模型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方法,了解各种方法在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测方面的优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沥青路面的管理和养护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方法,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道路工程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碳排放评估及减排方案研究

    房广营王利娟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道路网不断完善,待养护道路里程占比不断提高,而沥青路面养护期间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和有害烟尘.随着国内外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沥青路面养护期间的排放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更加广泛的重视.研究了沥青路面养护过程中的碳排放边界并明确了碳排放清单,对沥青路面养护过程中原材料生产、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施工阶段的碳排放进行了分析计算,确定了养护过程中碳排放的关键环节;针对关键环节,从道路设计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减排措施,并进行了碳减排量及造价分析,为道路养护工程的减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路面养护碳排放清单碳排放关键环节减排方案

    道路分隔带迎交通流端头的标识设置探讨

    张剑楚
    112-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路分隔带端头的交通标志和标线看似简单,却屡屡因为其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尤其在城市道路的交叉口,这类事故更为常见.通过分析分隔带端头设置不当的类型及原因,结合我国现行相关的标准、规范要求和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分隔带端头的合理设置方案,如按照分隔带的不同宽度分为一般情况、过宽和过窄3种情况,对机非分隔带因地块开口需要断开以及临近交叉口需要增设机非分隔带的情况,特别是针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各种情况给出了具体的设置方案,并对相关规范提出了修改建议.

    交通安全交通设施分隔带端头分隔设施护栏分隔带交叉口事故

    北京"23·7"公路水毁灾害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尹冉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承担着公众出行和物资流通的重任.然而,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尤其是汛期暴雨引发的公路水毁已成为制约社会运转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整理北京西部山区有关水文、气象、地质3个方面的孕灾环境资料,发现河流洪水设防标准低、降雨强度大、地质灾害物源集中是"23·7"公路水毁灾害的重要诱因.通过对公路水毁现场的实地踏勘,根据水毁发生位置和水毁结构物的不同,将公路水毁划分为路基及防护结构水毁、路面水毁、排水设施水毁、桥梁水毁、交安设施水毁5种类型,并分析了相关结构物的水毁成因,提出了完善路网规划、优化路线走向、改进设计方案、优选筑路材料、提升养护管理水平的综合防治措施.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北京山区公路水毁灾害防治措施

    多维度融合发展策略下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

    王飞阳陈玉新
    130-13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阶段能耗占比高,碳减排潜力大.鉴于此,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发展模式,归纳了城市轨道交通"源-车-储-网"多维度融合发展策略,建立了碳排放测算模型.通过情景分析法对基准情景、清洁能源占比、各系统的节能效率等多种情景下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下,有望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清洁能源占比达到75%时,有望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对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按显著程度排序依次是清洁能源、环控系统、牵引系统和再生制动系统.该项研究可为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引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城市轨道交通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

    城市轨道交通碳中和碳达峰新质生产力多维度融合发展策略

    冰水堆积体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合理注浆加固参数研究

    高军杨佳运李鹏飞关喜彬...
    136-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隧道穿越冰水堆积体段为背景,建立考虑渗流和不考虑渗流两种情况下的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注浆加固参数的隧道掌子面相对挤出变形与强度折减系数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渗流和不考虑渗流两种情况下,不同注浆加固参数与安全系数的曲线趋势一致,开挖面安全系数均随注浆厚度、注浆纵向长度和等效黏聚力的增加而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渗透系数对开挖面安全系数影响不大,但考虑渗流情况下的开挖面安全系数远小于不考虑渗流情况.

    冰水堆积体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合理注浆加固参数渗流条件

    基于机器学习的盾构施工地表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孙森葛爱迪康建国庞宇哲...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进行了网络结构优化改进,依托几何参数、地质参数和掘进参数等多源数据进行了特征提取,深入分析了隧道盾构施工引发的地表沉降,并对比分析了 BP神经网络模型和LSTM模型的预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LSTM模型相较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与实际工程监测数据更加吻合;在施工过程中,可利用模型预测数据对地表沉降变形提供超前预警,通过调整盾构掘进参数来实现地表变形控制.相关研究结论可为类似盾构施工地表沉降预测提供参考.

    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地铁工程车辆运用库过火结构损伤评估与鉴定

    詹志才
    15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构件温度场分析、火场温度下的结构受力分析、混凝土结构微观分析等方法对地铁工程车辆运用库过火结构进行损伤评估与鉴定.结合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和ANSYS有限元软件完成结构在火场高温环境中的热分析及热-结构耦合分析,模拟火场温度下的结构内部温度场分布,推断钢筋过火后性能退化状况,得出结构在火场环境下的应力、位移状况;通过分析水冷法灭火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截面损伤及内部微观特性,得出过火的高温混凝土表面骤然降温,导致混凝土爆裂,是过火混凝土截面削弱的主要原因;结合过火混凝土结构微观特性分析及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由于混凝土导热系数较低,在1 200℃持续高温环境下2 h,混凝土结构温度达到300 ℃的深度仅为距离表面5~6 cm范围,表明在高温灼烧2 h内,对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影响较小.

    地铁工程车辆运用库过火结构微观分析应力和位移水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