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深圳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深圳社会科学
深圳社会科学
深圳社会科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年网络审美"异化"的文化表征、成因与对策

    罗兰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作为一种深刻的认识论工具,能揭示当代青年在"异化"网络审美表征与审美乱象中所体现的精神困境与深层的意识形态问题.当前,网络作为当代青年审美倾向与文化趣味的重要场域,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与交锋的关键平台,深刻反映青年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相互渗透、交织影响的社交生态中,其真实的生活样态与精神风貌的多元化与复杂性.青年群体通过猎奇与窥视的行为,满足从个人隐私窥探到公共舆论参与的感官快感;通过游戏与娱乐的沉溺,实现对现实压力与困境的逃避;通过依赖与依恋的情感投射,痴迷于狂欢式的想象,导致主体性的消解与模糊;通过抗争与批判的审美表达,强调自我意识与文化诉求.这幅网络审美"异化"的文化景观背后的成因复杂:视觉规训下注意力失焦的审美价值位移、数字资本支配下时间驯化的审美意识屈从、网络生产—消费竞速下的审美品格降低.对此,从四个方面入手,以消解青年网络审美的"异化":一是回应并激活青年的主体觉醒,满足其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二是拒绝以理想化代偿现实困境,激励青年通过实际行动与奋斗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平衡社会评价体系,肯定青年的积极价值与贡献;四是重视青年的精神存在,推动青年精神建设,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

    审美网络青年异化文化主体性

    与同胞同住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

    吴炜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的同胞结构与教育获得研究主要关注了由代际资源稀释所致的同胞竞争效应,很少考虑同胞组内的资源生产与传递及其后果,也较少探讨同胞的居住安排这一同胞结构维度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基于此,研究以同胞支持为理论视角,使用CEPS基线调查数据,分析了与同胞同住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并对其群体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人口大流动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与同胞不同住现象已经比较普遍,有同胞的青少年中近三成未与同胞共同居住在一起;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显示,与同胞同住能够显著地提升青少年的学业表现;利用替换变量法和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与同胞同住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仍然存在;机制分析表明,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这一影响的中介路径,与那些未能和同胞同住的青少年相比,与同胞同住的青少年拥有更高的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业表现;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与同胞同住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不存在阶层差异,与优势阶层的青少年相比,劣势阶层的青少年与同胞同住的教育效应并不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同胞之间的居住安排对青少年的教育成就乃至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国家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促进家庭做出整体性迁移的决策,达到促进青少年的教育发展的目标.

    与同胞同住居住安排同胞结构阶层背景学业表现

    作为"特别之精神"的国学——论邓实、黄节国学观、现代意识及其对传统的诠释

    李辰
    13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邓实、黄节现代意识的来源,探讨其国学观形成的基础,提出邓实、黄节对传统学术的论说,虽然受到社会演化论及近代日本的影响,但在民德与民智关系的论说上,明显区别于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激进批判态度.邓实、黄节运用民族主义话语与国学框架对传统学术的论说与诠释,并非要走向极端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基于世界主义和对人类普遍精神的体察,提出一套改造国民思想、融粹中西学术的思想方案.如邓实提出反思中西"行法者之心"时,即能注意到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普世价值如"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对中国政治传统进行更新转型的促进作用,也对近代以来,西方糅合社会进化理论和种族学说强势压迫中国的实际状况有着深切体察.而黄节称"国粹"为"特别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则欲从学术层面探讨国粹作为一种学问从何展开的问题.首先,作为一种国家思想和国家精神的代表,"国粹"需要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作为其存在的客观的条件;其次,基于社会演化论的视角,作为思想和精神的"粹",具有演进、转换的特质,当"国粹"作为一种"人人所欲"之"精神"时,可以从一种本国人民所具有之思想扩大为人类文明共有之普遍思想,而如果一个国家无法为国粹提供"保护"和"发达"的基础条件,"国粹"就有丢失和转嫁他国的风险.就此而言,国家与国粹之间存在一种基础性的互生关系,此即"无国不可以有国粹,无国粹亦不可立国家".

    国学国家道德精神传统现代性

    "注释"作为修身哲学的操持工夫——从比较视角看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注释"传统

    陈群志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西方古代的哲学修习中,经典文本的"注释"作为一种修身实践的"操持工夫"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有两个:内修和外治.内修就是把注解经典文本作为"自我修身"的一种方式;外治则是通过诠释经典文本,更好地传承文化和教化世人.鉴于此,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描述"注释"传统在中西方的具体表现,考察"注释"作为修习哲学的主要方式在希腊化-罗马时期的状况,探究"注释"原则的确立及其对文化思想"创造性发展"的作用.由此得出以下观点:第一,在古代西方的哲学传统中,注释文本更重要的并不是"创造",而是如何"继承"经典典籍中的原初真理,犹如中国"经书"的注疏传统;第二,中西方的注释家在注释文本之时也是在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意味着理解与践行一种哲学的"生活方式",以便学习者获得"精神升进"和"自我转化";第三,中西方的"注释"哲学是学者们"修己治人"和"化民成俗"的重要方式."注释"尽管有"创造性的误读",但却依靠"注释技艺"构筑了一栋栋向系统化方向发展的诠释大厦.总之,"注释"作为修身哲学的"操持工夫",不仅能够更新我们对中西方古代哲学本身的理解,同时也能回答当代人的生活选择如何承续古人的智慧.

    注释修身操持工夫精神操存比较哲学

    征稿启事

    159,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