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资源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资源保护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
水资源保护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

黄振平

双月刊

1004-6933

bh@hhu.edu.cn

025-83786642

210098

南京西康路1号

水资源保护/Journal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宣传贯彻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方针政策,反映国内外水资源保护的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为宗旨。它是一份以技术性为主兼顾学术性和管理性的技术性期刊。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主要任务是探讨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政策、科学技术及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在水资源保护领域中的新颖实用技术和科技信息;推广全国各地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成果和经验;报导有关国内外学术会议、技术交流等消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旱区与湿润区旱涝急转演变特征对比研究

    薛联青章郁涵刘远洪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江、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利用趋势分析、变点检验、小波分析、随机森林等方法探究典型干旱区与湿润区旱涝急转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湿润和半湿润区是极端旱涝急转事件的高频发生区,干旱区是极端旱转涝事件的高频发生区;干旱区的突变发生在1998年,湿润区的突变在1978年,未来干旱区更易发生旱转涝事件,湿润区则相反;气象因子在湿润区对旱涝急转的贡献度更大,大气环流对干旱区的影响突出,旱涝急转与不同驱动因子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旱涝急转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大气环流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

    基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的水体提取方法对比分析与改进

    张珂吴星宇吴南黄轶铭...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高分一号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流域内的东方红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波段阈值法、两波段差值法、波段比值法、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法、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法共5种水陆像元度量方法,分别应用平均值法和最大类间方差迭代法两种阈值选取方法对东方红水库进行水体提取,探索最大类间方差迭代法在水体提取变量上的改进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联合水体提取法,并对比了改进前后的水体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水体提取方法可以很好地降低影像提取中产生的噪点,提高水体提取的精度,提取成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69%,决定系数为0。8579,相比于改进前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 0。68%,决定系数提高了 0。0539。

    高分一号水体提取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最大类间方差迭代法东方红水库

    基于Vine Copula的梯级水库短期发电调度风险估计

    李继清谢宇韬孙凤玲
    17-2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能准确描述高维变量相关关系的Vine Copula,考虑短期径流预报误差的空间相关性,构建了梯级水库短期发电调度风险估计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长江上游溪洛渡、向家坝和三峡水库,分析了径流预报误差带来的单一水库、梯级水库短期发电调度风险。结果表明:基于C-vine Copula构建的联合分布能较好地描述屏山站、朱沱站、寸滩站和武隆站的日径流预报误差特性;随着水库可调节安全区间范围增大,单一水库发电量不足风险率、弃水风险率均越来越小,梯级水库发电量不足、弃水联合风险率和同现风险率越来越小,即水库调节库容越大,其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小。

    发电调度风险VineCopula梯级水库短期径流预报误差溪洛渡水库向家坝水库三峡水库

    地下水超采管控体系及水量水位双控体系研究进展

    徐腾王以鹏叶逾谢一凡...
    27-3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地下水管理条例》中空间管控和目标管控思想为指导,分类梳理了地下水超采管控体系和水量-水位双控体系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地下水超采管控体系研究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日益紧密,但目前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仍亟待完善;地下水超采管控体系明确了已发生超采区域的划分标准,但缺少统一且全面的地下水资源管控区划标准;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体系克服了由于水位或水量单方面控制、未考虑地下水水位与水量的内在联系、难以有效缓解由水位或水量变化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局限性;水量-水位双控体系研究的难点在于通过监管点状分布的水位控制面状分布的开采量,建议通过管理特定时间的水位控制一定时段的地下水开采量,或通过管理面状开采量来对点状水位进行控制。

    地下水超采管控地下水管理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

    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动态风险评估

    卢兴超徐宗学李永坤胡小红...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城市洪涝灾害过程中对人口动态风险评估的需求,在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分别设置孕灾环境智能体、致灾因子智能体、承灾体智能体的运行规则,并给出多智能体之间的通信机制,以实现城市洪涝灾害过程人口动态风险定量评估。以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流域某典型排水分区为例,利用SWMM和LISFLOOD-FP模型,模拟50年一遇设计降雨情景下的洪涝灾害过程,并基于NetLogo模型构建城市洪涝灾害承灾体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对研究区中的人口动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50年一遇设计降雨情景下,研究区洪涝风险面积从降雨历时T=4h的0。608 km2增加到T=30h的2。202 km2;常规模拟情景下,研究区低风险人口数持续下降、高风险人口数持续上升,最终低风险人口数稳定占比为75。75%,高风险人口数稳定占比为22。85%;在设置救援避险策略后,研究区低风险人口数先下降后升高,在T=4。5h时,最低人口数占比为92。30%,而高风险人口数先升高后降低,最高人口数占比为7。07%,最终低风险人口数稳定占比为100%。

    多智能体模型城市洪涝灾害人口动态风险避险策略水文水动力模型

    《水资源保护》征订启事

    47页

    考虑内涝周期的郑州市内涝韧性评估

    刘明阳王群英徐向舟李敏...
    48-5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城市内涝发生前、中、后期特征,将韧性理论引入城市内涝治理,构建郑州市内涝韧性体系,利用可变模糊集、贡献度和障碍度建立评估模型,分析了郑州市内涝韧性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20年,郑州市初期内涝韧性水平较高,但随着"城市病"逐渐突出,韧性水平由2001年的3。2下降到2020年的2。9,处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始状态的韧性一般水平;系统层中前期内涝韧性在城市内涝韧性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平均贡献度为41%;城市排水管网是内涝韧性发展中最主要的关键限制因素,平均障碍度为16%;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等次要限制因素也是提升城市内涝韧性水平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障碍度之和较关键限制因素高出15%;郑州市城市内涝韧性水平一般,需在城市排水管网等方面加强以提升内涝韧性。

    城市内涝韧性可变模糊集贡献度障碍度郑州市

    风暴潮与极端暴雨叠加作用下九龙半岛内涝防控方法

    袁竹高亮张文生李锦辉...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城市地形、建筑、排水管网要素,构建风暴潮与极端暴雨叠加作用下的九龙半岛内涝灾害模型,对多种内涝防控方法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构建的内涝灾害模型可准确反映不同位置淹没范围及水深等关键物理量;止回阀与挡水板能够通过切断海水倒灌渠道削弱风暴潮对城市内涝的放大效应,1000年一遇风暴潮与极端暴雨叠加作用下,西九龙深水埗钦州街附近区域加装止回阀后管网溢流率下降14。8%、净排水量增加5。7%;八号货柜码头加装1 m高挡水板可使淹没面积降低26%;地下蓄洪池通过汇集与存储地表径流减轻周边淹没程度,降雨重现期为100a条件下界限街游乐场淹没面积降低34%。

    风暴潮极端暴雨叠加效应城市内涝防控方法九龙半岛

    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贡献

    吴丹潘朱玲
    65-7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科技创新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科技创新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模型与贡献模型。基于2009-2021年面板数据,测算了京津冀科技创新指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评价了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弹性系数与贡献率。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创新指数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均呈稳定增长趋势,二者同向演化;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正向显著且存在空间差异,北京、天津、河北的科技创新水平每提升1%,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别提升2。684%、0。918%、1。365%;北京、天津、河北科技创新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50。47%、45。74%、62。59%,2009-2021年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贡献率受技术迭代、政策颁布及用水结构优化的影响呈分段波动形态。

    科技创新水资源利用效率弹性系数贡献率京津冀

    水量水质-生态需水综合视角下黄河流域水稀缺评估

    陆中桂康哲李巍黄明辉...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水足迹方法从水量-水质-生态需水综合视角下对黄河流域的水稀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21年黄河流域的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为526。5亿m3和3 056。2亿m3;仅考虑水量和生态需水时,黄河流域的缺水压力较小,其中85。4%的地级市为低缺水压力,仅10。1%的地级市处于极端缺水压力;纳入水质因素后,仅15。7%的地级市为低缺水压力,而64。0%的地级市处于极端缺水压力,水质因素显著加剧了流域的缺水压力。建议协同推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重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强化农业污染治理,以缓解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限制之间的矛盾。

    水量-水质-生态需水蓝水足迹灰水足迹水稀缺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