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抗凝治疗的疗效分析

    孙婷
    14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2例进行对比研究,按照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接受同一诊断标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38例(92.7%),高于对照组的29例(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应用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应用可靠.

    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抗凝治疗治疗有效率

    37例严重踝关节开放性骨折的分期治疗

    王正波曾升友黄伟
    14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分期治疗的手段对临床上出现的严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进行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科接诊的2016年1月—2018年3月的严重开放性踝骨折患者,一期急诊清创缝合有限内固定,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覆盖创面,生理盐水冲洗并引流,二期创面环境良好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住院时间为10~17 d,平均住院时间(14.38±1.63)d;AOFAS评分为69~93分,平均分(82.77±1.21)分;骨折愈合时间为9~18周,平均愈合时间(13.41±1.15)周;一期:深部感染0例,表层皮缘感染2,抗生素+加强换药后恢复;皮缘处发黑3例,无特殊处理,5 d左右自己恢复.二期:仅有一例出现骨折延期愈合.结论 分期治疗效果显著,踝关节恢复较好,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相对较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负压封闭引流分期手术

    MRI和X线检查在诊断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中的价值对比

    罗小华
    14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诊断中采用MRI诊断与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70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患者,均实施X线及MRI诊断.以关节镜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软骨下赘骨、软骨下囊变、关节腔隙狭窄、滑膜增厚、半月板变性、关节面不平、软组织受损、关节积液、骨质增生、关节软骨病变共10项诊断结果差异性.结果 两种诊断方式在软骨下赘骨、关节腔隙狭窄、关节软骨病变三项对比上诊出率无明显差异,其余几项对比下MRI诊断诊出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结论 两种诊断方式对比下X线诊断无法有效判断滑膜增厚、半月板变性、软组织受损、关节积液情况,相对而言MRI诊断与关节镜手术结果的金标准符合率更高,可作为临床诊断首选方式.

    骨关节病影像检查诊断准确性

    对下肢创伤患者应用骨科牵引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彭国强
    14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患者应用于骨科牵引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现择取2016年12月—2019年1月期间,于该接受治疗的50例下肢创伤患者,将给予常规治疗的25例设为A组,将给予骨科牵引术治疗的25例设为B组,治疗后,对A、B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优良率达到了96.00%,明显高于A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A组为24.00%,B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患者VAS评分与住院时间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各项临床结果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对下肢创伤的患者采用骨科牵引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不良反应更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轻,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下肢创伤骨科牵引术治疗临床效果

    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王高羊
    14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在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时段,对照组患者采取内外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后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87%,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踝关节屈曲活动度和内外翻活动度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患者踝关节的屈曲活动度与内外翻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5.13%,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案,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

    踝关节骨折陈旧性骨折后外侧入路手术疗效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朱寿明
    15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该院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高新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将这48例三踝骨折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接受常规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治疗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接受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平均术中出血量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治疗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2.31±1.52)周;对照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55±1.87)周;对照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9.17%,其中优10例,良9例,中3例,差2例;治疗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其中优13例,良9例,中1例,差1例;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后外侧入路内侧复位固定三踝骨折临床效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护理配合分析

    于泊李童曹天威
    15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护理配合进行分析.方法 以该院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采用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采用临床护理品配合用于观察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术中各项指标和并发症,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大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配合能改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具有临床价值.

    临床护理配合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

    后外侧入路T型微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袁黎强
    15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在后踝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后外侧入路下T型微型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院内自2015年1月—2018年6月底诊治的20例后踝骨折病人为回顾分析对象,均采取后外侧入路下T型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统计患者术后的AOFAS踝-后足功能优良率、NRS数字疼痛评分结果以及术后踝关节的活动度背伸和跖屈情况.结果 该组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7.1±0.2)个月;经X线片复查患者均达到了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6±0.2)个月;患者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背伸角度为(12.43±1.22)°,术后跖屈角度为(33.62±2.17)°;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骨不连、神经血管损伤以及骨块吸收等不良并发症;术后AOFAS踝-后足功能优良率为90.00%;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负重行走NRS疼痛评分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术后6个月负重行走NR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后踝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后外侧入路下T型微型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具有操作便捷、对软组织损伤小以及术后并发症率低等优势,有利于促进患者外踝骨折的复位固定,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后踝骨折锁定钢板后外侧入路效果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疗效观察

    徐凯
    15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该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下肢骨折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取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肢体愈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临床愈合用时(5.24±0.22)周、骨性愈合用时(8.12±0.47)周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联合早期动力化治疗效果更佳,可加速患者肢体愈合,预防并发症.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

    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体会

    于洪光
    15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治疗SandersⅡ、 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医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诊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选取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实行手术治疗:将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者设为对照组(n=54),将采取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者设为研究组(n=54),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手术指标差异.结果 (1)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5%)高于对照组(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更高,且有损伤小、康复快优势,可借鉴.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