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蔡志明

双月刊

1007-0893

szzxyjhzz@yahoo.com.cn

0755-83228956

518035

深圳市笋岗西路市二医院中研所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Journal Shenzhe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政策,坚持“双百”方针,立足深圳,倚托港澳,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重点报道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对妇科术后下肢DVT的诊断价值

    梁艳兰庄淑婉覃素英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21 年 7 月至 2023 年 8 月于罗定市中医院行妇科手术且术后疑似下肢DVT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D-D检测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以下肢静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D检查结果和两项联合检测对下肢DVT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D检测,阴性预测值高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联合检查与下肢静脉造影结果的一致性较高(κ=0。967,P<0。001)。联合检查的总DVT检出率高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D检测在妇科术后下肢DVT诊断中的诊断效能较高,与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临床的诊疗方案进一步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下肢深静脉血栓妇科手术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

    多重荧光PCR技术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赖展鸿邵雅张杰灵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4 月就诊于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的 1069 例ARI患儿,采集咽拭子标本,提取核酸,用多重荧光PCR技术实施呼吸道病原体六项检测,分析ARI患儿病原体检测情况及混合感染检出情况,分析不同年龄、性别ARI患儿呼吸道病原体分布情况。结果:1069 例ARI患儿检测阳性 980 例,其中病原体检出 1166 个,肺炎支原体脱氧核糖核酸定性(MP-DNA)最为常见,占比为 28。82%,其次为人鼻病毒核糖核酸定性(HRV-RNA)、腺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性(Adv-DNA),分别占 17。41%、17。41%;共检出 179 例(16。75%)患儿存在混合感染,其中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172例(16。09%),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7例(0。65%);男童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为91。99%,女童检出率为9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 岁ARI患儿呼吸道病毒检出率最高,占97。00%,其次为>3~6岁,占92。70%,不同年龄ARI患儿的呼吸道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重荧光PCR技术可快速诊断ARI患儿病原体感染情况,明确感染类型及混合感染情况,为临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急性呼吸道感染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病原体检测儿童

    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吸气肌功能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杨冬玉周清和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采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吸气肌功能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表法将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 76 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38 例,给予吸气肌功能训练干预)、观察组(38 例,给予吸气肌功能训练+体外膈肌起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 2 周后的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膈肌功能指标、运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干预 2 周后,观察组患者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峰流速、用力肺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干预 2 周后,观察组患者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血氧分压、氢离子浓度指数(pH)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 2 周后,观察组患者膈肌移动度、右侧膈肌增厚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 2 周后,观察组患者 6MWD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采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吸气肌功能训练在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以及膈肌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吸气肌功能训练体外膈肌起搏

    聚乙烯醇微球联合明胶海绵颗粒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应用

    邹容狄镇海张建毛学群...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聚乙烯醇微球联合明胶海绵颗粒与明胶海绵颗粒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HAC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23 年 5 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20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THACE治疗,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0 例。对照组在THACE术中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治疗;观察组在THACE术中则联合使用聚乙烯醇微球和明胶海绵颗粒。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肝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其白蛋白(ALB)水平有所升高;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LB、AST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ALT、ALB、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水平与术前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HACE术中联合应用聚乙烯醇微球与明胶海绵颗粒,近期疗效较高,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聚乙烯醇微球明胶海绵颗粒

    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片对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女性患者的影响

    杨海金邓作斌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片对精神分裂症(SZ)伴攻击行为女性患者精神症状及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 年 2 月至 2024 年 2 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90 例SZ伴攻击行为的女性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予以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片治疗,疗程为8 周。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症状、攻击行为、神经营养因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症状[参照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估]、攻击行为[参照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神经营养因子[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的 3 个部分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AS的4个方面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5-HT、DA、BDN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片应用于SZ伴攻击行为的女性患者中,能够调节5-HT、DA、BDNF水平,减轻患者精神症状,改善攻击行为。

    精神分裂症利培酮碳酸锂片精神症状攻击行为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于旖赵英丽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结合氨氯地平对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结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率及血压、运动耐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6 min步行试验(6MWT)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结合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率、血压水平,增强运动耐力,用药安全性较好。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氨氯地平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陈英张静蔡庆慧郭长英...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行心脏移植 94 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7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循环技术,观察组患者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液及心脏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撤机、意识恢复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 100%(47/47)与对照组 97。87%(46/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 1 周观察组患者血清尿素氮(BUN)、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肌酐(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移植围手术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机体LVEF、NT-proBNP、BUN和Cr的水平。

    体外膜肺氧合心脏移植围手术期体外循环技术

    深静脉导管在胸外科手术后胸腔积液引流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徐江江郑宇楠刘在委张升雁...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胸外科手术后深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引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 年 1 月至2024 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收治的11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分为深静脉导管组和传统胸腔穿刺组两组,各55例。传统胸腔穿刺组采用胸腔穿刺术进行胸腔积液引流,深静脉导管组采用深静脉导管进行胸腔积液引流。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情况、临床疗效、胸腔积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引流管周围皮肤刺激性皮炎程度、舒适度、胸腔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质量、满意度。结果:治疗后 1~4 周、2 个月内,深静脉导管组患者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率高于传统胸腔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导管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传统胸腔穿刺组,胸腔积液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传统胸腔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深静脉导管组患者引流管周围皮肤刺激性皮炎程度、满意度优于传统胸腔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导管组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与环境评分及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总分以及身心舒适、情绪稳定、操作简便、配合治疗便捷评分高于传统胸腔穿刺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传统胸腔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外科手术后深静脉导管较传统胸腔穿刺在胸腔积液引流治疗中的效果更好。

    胸腔积液引流胸外科手术深静脉导管

    拉贝洛尔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

    邰雯汤秋勤吴虹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拉贝洛尔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收治的 78 例EOS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采用常规治疗的 39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拉贝洛尔治疗的 39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与 24 h尿蛋白、胎盘功能标志物、超声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不良母婴结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 24 h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脂质过氧化物(LPO)、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sFlt-1)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A-PI)、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管阻力(PVR)低于对照组,心输出量(CO)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母婴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报告。结论:拉贝洛尔可改善EOSP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与高凝状态,最终实现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发生风险的作用。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拉贝洛尔母婴结局

    心肺运动评估指导个体化心身同步康复疗法在冠心病PCI术后应用的效果

    赵逸枫郭一博汤有为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评估指导个体化心身同步康复疗法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1 月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PCI治疗的 130 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65 例。对照组PCI术后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心肺运动评估指导个体化心身同步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耐力参数、生存质量、血清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除疾病的认识外,SAQ其他各项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实施心肺运动评估指导个体化心身同步康复疗法,可明显增强其运动耐力,有效改善内皮功能。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肺运动评估个体化心身同步康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