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

    冯颜利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精华与实践总结,贯穿其中的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厚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其价值观、主体观、创新观、问题观、系统观和天下观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邃光辉.坚持人民至上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价值观,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由人民评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实践相互影响的实践辩证法和科学认识论.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不断深化对文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系统性策略.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不同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世界大同观与天下观.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华章的谱写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涵与实践特质

    于安龙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质.从其理论魂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其理论根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滋养,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承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拓展与文化发展战略的递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蕴含和体现着"危"与"机"统筹把握、"体"与"用"有机贯通、"党"与"群"协同联动、"一"与"多"兼顾并举、"中"与"外"交流互鉴的实践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强国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马俊毅杨一凡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百年变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建设

    王伟刘泽锋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是指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存本能与精神品质,具体表现为居安思危的意识、自强不息的气质、自尊自信的品格、创新务实的精神、开放包容的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共同体结构的外柔内韧,即社会层级结构中的家国一体传统凸显整体的向心优势,以及民族关系圈层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巩固持久的文明核心;另一方面则源于功能上的有序调适,即大一统国家的荒政与体制变革建构出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的制度机制,思想传承与教化则强化共同体成员的韧性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历经淬炼,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得以彰显,并熔铸于当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之中.如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给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带来全新的挑战.对此,必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进一步加强韧性建设;突出韧性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韧性功能;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大势,积极转变韧性策略.只有在变中求稳、稳中求进,不断强化韧性的张力与应力,才能真正维护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最终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百年变局中华民族共同体赤字韧性

    治理体系韧性:国家治理可持续的内在机理

    杨睿智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在文化观念场景与学术话语场景中形成了既联通又相异的丰富意蕴,就后者而言,韧性已经成为诸多学科关注的重要概念,指向特定事物应对外部风险的适应能力.以政治学视角对韧性进行理论化的加工与透视,有助于探知国家治理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理解.在系统梳理与有机整合政治学视域的制度韧性研究、政党韧性研究、国家韧性研究、治理韧性研究的基础上,在政治学对国家治理议题的知识建构与核心关切中,在韧性概念的基本内核与通约理解的前提下,可以明确将国家治理体系韧性的基本意涵界定为: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行敏捷适应和有效规制,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优化的能力.从对概念的澄清出发,一方面,基于韧性呈现的情境与韧性呈现的要素回答"韧性何以识别",基于所有可持续国家治理体系的普遍性质明确"韧性何以定位",基于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与国家性、行动体系与政党韧性、价值体系与韧性精神的交互关系探究"韧性何以生成",进而实现对治理体系韧性的理论化阐释;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发展困境、技术变革风险、群体关系危机、价值多元挑战、体制内部腐化、外部环境骤变与国家治理体系"冲击—应对"的互动,解析治理体系韧性的实际运作过程.

    韧性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风险挑战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系统化运作及其提升策略

    颜德如张爽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政治系统来审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其具备系统的整体属性和运作体系,组织力表现为系统内外各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力量.在政治系统论的分析框架下,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系统的复杂多样易引发组织力的滞后困顿,出现组织力困境;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以独特的政治优势规范了"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运作流程,通过与内外部环境的多维互动和功能互补形成反馈闭环,构成一体化的循环链,由此决定了持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解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运行工作,其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面临内外部因素共同刺激而导致的领导力弱化、凝聚力式微、执行力失范和服务力缺位之困境,组织力水平尚未达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目标要求,这进一步倒逼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各个环节入手构建提升组织力的有效策略:政治系统"输入"环节调动"党性—结构—民意"的整合性,政治系统"转换""输出"环节激活"集成—巩固—共生"的驱动性,政治系统"反馈"环节释放"价值—功能—制度"的交互性.上述策略统筹保障组织的系统化运作及其组织力整合后的正向提升,进而为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实践遵循.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系统化运作提升策略

    新时代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三重逻辑

    商湉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自我革命持续深入发展,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不断科学化、体系化.为持续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目标任务.总体来看,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整体构建主要包括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具体而言,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需要全党一体遵循的行为准则,即在坚持权力制约原则、党规严于国法原则和严格责任落实原则下制定授权性规范、责任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从而促进行为主体行使权力、实施行为的合规范性.因此,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统筹推进各领域各环节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还应当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有机衔接.有鉴于此,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应当以保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追求目标,并遵循保持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政治逻辑、规范逻辑和系统逻辑的逻辑自洽和逻辑理性,从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优化内部结构与整体构建等现实命题.

    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政治逻辑规范逻辑系统逻辑

    美好生活: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成都市的经验观察

    谢小芹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治理逐渐向智能化、智慧化和敏捷性方向发展,同时不断融合绿色、宜居、包容等新理念.已有成果探究了美好生活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路径,相对忽视了数字治理的生活维度,少有研究将美好生活置于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进程中予以详细分析.研究提出城市数字治理美好生活逻辑的新命题,重点揭示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美好生活逻辑的实现机制.城市数字治理嵌入居民微观生活实践中,并通过改变居民个体进而改善群体生活模式和生活经验.成都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美好生活的逻辑转向,并通过五种机制逐步推动居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即通过政策设计机制实现高品质宜居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通过数字助推机制实现全链条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全领域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服务进阶机制健全全周期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托底与提升机制实现全覆盖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城市数字化治理折射出居民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通过技术和社会的高度融合实现美好生活的建设,进而促进国家现代化.研究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市生活治理新模式,拓展了城市治理中的生活维度,同时为相关部门建设高品质居民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启发.

    城市中国数字治理美好生活高品质生活

    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的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

    唐任伍史晓雯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人工智能嵌入基层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分析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的运行机制及风险规避具有重要意义.在互动仪式链理论支撑下,社会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传播形式,治理过程即为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发生的互动.在唤醒信息过程中,人工智能通过革新物理、社会、人文三种情境实现情境再塑,破除治理场域中的壁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工智能通过强化情绪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实现情感再塑,助推情感持续加能.人工智能嵌入基层治理过程中主要面临数据误用、主体错位、适用偏差、舆情失控四方面风险.因此,需要采取一些风险规避措施:一是要完善法律规制,从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入手防范数据滥用和信息泄露;二是要规范科技运用,保持批判性思维,预防技术懒政和行政低效;三是要优化应用场景,充分考虑具体治理场景中人工智能的适用性;四是要加强网络治理,避免舆论风险发酵与滋生.

    人工智能基层治理风险传播互动仪式链理论

    技术重塑治理关系与数字治理"内卷化"——以"12345"热线驱动市域治理为例

    陈锋王泽林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推动来自数据资源的技术驱动与政府行政体系融合,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数字治理对民众和政府具有双向赋能意义,但需要有效协同数字技术与科层体制之间的关系、平衡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数字治理"内卷化"的困境.以A市"12345"热线驱动市域治理为例,数字治理的"内卷化"生发于数字信息在行政体制内运行的不同阶段.在诉求信息输入阶段,信息传播的跨时空性使群众从逐级传递变为直接面对上级政府,上级政府实现对诉求处理全流程的监督和考核,形塑了去中间化治理主体关系,导致治理内容、数量和成本不断增长,同时基层政府自主治理的空间减少.在诉求信息筛选阶段,现实诉求以简化和标准化的信息形式在热线数字系统中闭环流转,治理实践中诉求解决的情境关系出现脱域.原先可以在治理情境中被识别的不合理诉求和反复提交的诉求,伪装成单一诉求从而突破原有治理结构的抑制,挤占了大量的治理注意力和治理资源,破坏原有的治理传统与治理规则,造成"无理"诉求工单在热线系统中的空转.在诉求信息处理或执行阶段,受到科层压力与信息传递的乘数效应影响,诉求治理的责任关系发生改变,基层组织由于压力过载产生目标替代行为.数字治理"内卷化"是数字技术逻辑对治理逻辑与治理关系的改造,使数字技术从辅助治理的工具手段转变为主导基层工作的关键变量.数字技术对治理的反噬后果,不仅表现为治理效能的低效增长,还体现在工具理性思维对人本思维的侵蚀与替代.破解数字治理的"内卷化"问题,需要审视数字技术引发的治理关系变革,发挥数字信息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在市域层面重点发挥数据挖掘的决策辅助功能,厘清各个治理主体关系责权利边界,避免数字化的过度监督.数字治理要辅助场景式治理,重点激发基层组织和群众的主体性.

    数字治理市域治理内卷化"12345"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