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现代性及其实践转化

    蒋占峰苏东阳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百年来党在逐步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精神,有着自身的逻辑理路.从外在理路看,它出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其相辅相成,在党的社会革命实践中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从内在逻辑看,其蕴含的生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理性逻辑、革命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发展逻辑、多样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整合逻辑,体现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性特征.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提升发展可持续性、促进发展平衡性、增强发展主体性的现代化课题,必须高扬党的革命精神的现代性特质,坚持理论创新、夯实革命精神的人民根基、加强革命精神大众化与社会化、推进政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使党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伟力.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现代性实践性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刘子平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是指中国共产党为推进社会一体化,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或机制对社会子系统及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进而提高社会良性运转与发展能力的过程和状态.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百年探索主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起步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时期的调整与变革、新时代社会整合新局面的开启与推进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社会整合探索与优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经验.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整合的基本规律,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百年历程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蒙象飞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设在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以掌握政治认同建设主导权、明确历史方位以把好政治认同建设方向盘、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政治认同建设引领力、注重统筹兼顾以提升政治认同建设针对性等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设需要坚持百年来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做法,把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与使命作为政治认同建设的逻辑起点,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化解当前政治认同困境,不断提升政治认同建设的实效,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

    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百年历史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政府职能现代化的整体性建构:一个三维分析框架

    陈水生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职能现代化是指为了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对政府职能在科学定位、有效履行与持续优化等方面进行的整体性建构.依循政府职能的运作逻辑,可以从职能定位、职能履行与职能优化三个维度考察政府职能现代化,从而实现有为行政、能动行政和满意行政的发展目标.从职能定位来看,有为行政是政府职能的整体定位与理想之态;从职能履行分析,能动行政是动态调适性行政、能动响应式行政、高效敏捷性行政和多元协作式行政的统一;从职能优化观之,满意行政需要遵循以人为本、治事为核和服务至上三大路径持续改进,构建尊重规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行政、提升办事效能的有效行政、注重服务体验的温暖行政.

    政府职能有为行政能动行政满意行政整体性建构

    "顾客导向"的生成与政府行为转向

    张乾友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随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变化而发生着转型.20世纪70年代前,在福特主义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下,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企业提供的标准化产品,也就不会作为顾客驱动政府改革.随着福特主义的衰落,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在私人领域获得了"主权者"式的顾客地位,也就开始将其在私人领域中的行为逻辑带入公共领域,从而使当代政府表现出了新的行为取向.在政府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当代政府具有了一定的顾客回应性,其行为表现出吸引顾客而不欢迎非顾客的双重特征.但同时,这种行为又会造成公民间的不平等,如何回应由"顾客导向"的政府行为造成的不平等,就成了当代公共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共同挑战.

    顾客导向政府行为转型平等

    论平台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兼评左翼的解决策略

    焦佩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数据成为主要生产资料、平台成为数据枢纽时,数字资本主义升级为平台资本主义.从其表象来看,平台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自我调适的一种新变化,具有参与门槛低、灵活性高、透明性高、协同性高的"一低三高"特征,因而被认为是"共享经济"与"自营经济",开启了一条通往减少剥削、实现共同繁荣的后资本主义道路.从其本质来看,它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竞争性高、稳定性低、监视性高、分散性高的"三高一低"特征,是"零工经济"与"无合同经济",只会加速新自由主义的推进和资本主义矛盾的不可调和.为此,西方左翼人士希望通过平台合作主义、数据算法开源化、平台联合斗争、普遍基本收入制度来加以解决.但是,这些无法触及资本主义本质的措施根本不能有效解决平台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与冲突.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断并没有因为平台资本主义的出现而过时.

    平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新变化资本主义本质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

    "逆全球化"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

    许士密
    7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化"受益群体"与"受损群体"的博弈是以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为主要表征的"逆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的重要推力.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现象,"逆全球化"不是"去全球化",而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选择的全球化",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多层次"能指"意义."逆全球化"的真正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既有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彰显了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自反性"特质和衰落.全球化时代治理"逆全球化"需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包容、互利合作、与时俱进,推动全球化转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全球化,推动"西方中心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转变,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对于"逆全球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逆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中国方案

    党建引领:地方治理的本土经验与理论贡献

    张紧跟
    8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之治"核心元素的党建引领,在地方治理研究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相应的地方治理研究未能充分反映党领导的地方治理实践的全面性与核心要义.因而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研究一方面需要反思其研究方法与研究视野,另一方面需要全面引入"党建引领"这一视阈来提炼本土化的中国地方治理.为此,从"事件—过程"维度去梳理地方治理中党建引领何以协调国家机关体系、何以破解碎片化治理困局、何以整合多元主体以及何以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地方治理研究中全面引入党建引领的视阈,目的在于重构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研究的话语体系,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本土经验提升为中国地方治理的理论贡献.

    党建引领地方治理研究视域本土经验理论贡献

    新时代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理论认知与现实审视

    田旭明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大的社会号召力是中国革命、中国道路、中国之治的鲜明特点和优势,是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和攻坚克难历史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当前,社会结构变迁和调整、党的政治权威面临新挑战、转型期社会信任困境,给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带来了新的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须顺势而为、应时而动,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需要,在利益调控、意识形态建设、组织建设、社会动员方法优化等方面寻求策略并积极有为,确保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党对社会的强大引领力和号召力,从而凝聚社会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为顺利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凝聚深厚伟力.

    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政治权威社会信任

    制度势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逻辑和效果差异考察

    王杰张宇
    11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理学中的"势能"概念可以为理解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逻辑和效果差异提供新的视角,也能为进一步推动权力清单制度落地见效提供新的路向.研究表明,权力清单制度势能生成于制度位势和制度机能的有机整合,科层级别与制度遵从形成了制度势能产生的位势条件,而制度张力与其实施保障又为势能形成奠定了机能基础.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势能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对内控制政府权力的"显势"与对外推动合作治理的"潜势",前者主要指权力清单制度在依单配权、用单厘界、照单履职和凭单监督等方面的划界控权功能,后者主要指权力清单制度在推动公私共治与公公协同上的跨界合作指向.实践中,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因其所处制度环境的不同而使其呈现出不同的实施效果.质言之,权力清单制度的运行规则、清单文本、行动主体和实施机制等环境要素分别从合法性来源、能量依托、实现力量和条件保障等层面对制度运行产生影响,令其控权与合作势能在不同治理情境中得到不同的蕴积和释放.实现权力清单制度势能的蕴积和释放,需要进一步增强制度认同,提升清单内容合理性,同时巧妙借助新技术加持并完善制度的实施机制,进而整合显势与潜势,在规范政府履职基础上谋求各行动者间的有序合作,实现公共事务的高效治理.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制度势能控权合作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