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治理"话语的时空规定性及其政治使命

    苏曦凌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是一个"被使用"远胜于"被理解"的概念.西方治理概念及其理论自外而内的嫁接式传播与国内治理话语自上而下的组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治理的话语紊乱问题.在中国国家场域中,治理话语有着特殊的时空规定性.就空间规定性而言,治理是为实现和谐政治生活而采取的整体性政治行动,治理的结构具有一体化特征,治理的职能是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的统一,治理的格局是共建共治共享.就时间规定性而言,治理话语是对一般"管理"方法的升华和优化,是从"应对之策"上升为"制度之治".这种特定的时空规定性,决定了治理话语的政治使命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具体体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追求、累积和彰显中国国家制度优势的价值追求、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追求、为制度优势向效能转化提供知识储备的学科追求等.

    治理治理话语西方语境中国语境政治使命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民获得感:理论内涵与测量维度

    李燕
    13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实施"获得感"提升战略的背景下,"公民获得感"已成为检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但迄今尚缺乏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公民获得感理论内涵与测量维度的学术探讨.扎根理论分析表明:"互联网+政务服务"获得感与公民的电子政务使用行为密切相关;公众期待与实际获益是"互联网+政务服务"获得感的构成要素;个体对于"互联网+政务服务"获得感的评价受到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双重思维的影响;"互联网+政务服务"公民获得感基于比较而产生,特别注重实际获益的"帕累托改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公民获得感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和强制使用导致的抵消效应两个动态特征.公众通常从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可得性、实效性、办事成本、公平性等七个维度来评估自己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获得感.

    "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政务扎根理论获得感测量维度

    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双循环的地方政府作为

    谢来位
    14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政府营造平等性、自主性、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双循环过程中,面对行政审批权力取消和下放的利弊权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空间的宽严程度把握、产业扶持政策的短期利益与局部利益考虑等地方政府的作为考量,亟待夯实政府放管结合的制度基础以降低简政放权安全风险、以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府作为目标为指归健全考核体系、健全营商环境法律救济机制以加强市场主体权益保障,推动地方政府积极作为,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营商环境国内国际双循环地方政府政府作为

    中国精神指引人民信仰的本体优势、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张敏娜
    16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构筑中国精神,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融通的精神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倡导,具备指引人民信仰的思想指南、价值导向、政治保障三重优势.目前中国精神在指引人民信仰上的蕴涵梳理与阐发供给,还存在不适应信仰形成阶段性发展需求、不适应信仰双重功能作用发挥需求、不适应信仰主体阶层差异需求三组矛盾.解构信仰的神化、物化与虚化,须从以求真精神指引心性生命重返人心自由、以尚善精神指引德性生命重建人格高贵、以审美精神指引灵性生命重炼人品纯良三个维度,寻求中国精神指引新信仰形态生成的路径突破.

    中国精神人民信仰指引优势

    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的出场、生成与应对

    郁有凯
    17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元素以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介的新形态,成为激发网络民族主义的重要因素.媒介扩张语境下图像引发的民族情感因素逐级增加、技术赋权语境下图像带来网络民族主义自主建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发展语境下图像助推网络民族主义话语权力重心发生转移,这些构成了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转向的出场语境,是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生成的逻辑基础.而在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实践中,图像通过唤醒集体记忆奠定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实践情由、通过生产多元概念提供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实践资源、通过影响话语场域塑造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实践舆论,这些为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生成提供了条件.要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图像化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应对,需要理性认知情感动员下的制度规约、合理遵循自主建构下的边界规范、科学反思话语争夺下的社会基础.

    网络民族主义图像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