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及其理论价值

    贺洪波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性由此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属性,成为贯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红线和逻辑主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是在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人民立场、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为民初心、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本理念以及积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础上形成的,系统体现在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坚持人民评判法治、依靠人民推进法治等方面.在法治实践中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可在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法治建设、以人民意志为中心加强法律实施监督、以人民权益为中心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以人民便利为中心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以人民满意为中心建设高素质法治队伍等方面着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及其实践,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统领和协调全面依法治国的各方面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治思想指引、为人类法治建设和全球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智慧等重要理论价值.

    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全面依法治国制度优势理论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回顾与前瞻

    高凡夫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伟大建党精神"提出前,建党精神研究经历了红船精神研究、创党精神研究和建党精神研究等几个阶段,建党精神的概念及其内涵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极大促进了建党精神的深入研究.从目前来看,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形成背景、深刻内涵、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弘扬传承路径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未来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弘扬传承、对外传播等方面着力,从学理的维度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源与流,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历史文化规律,并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与"建军精神"和"建国精神"相贯通,充分展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指导意义及其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建党精神研究精神谱系

    坚持"质""量"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于成文
    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富裕程度的质和量的统一体.从"质"上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态等需要都得到满足、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社会形态.从"量"上说,共同富裕是社会财富"总量"与"个量"目标的有机统一,这个"量"又是动态的、相对的,其不同历史时期"量"的标准具有历史阶段的发展进步性.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分阶段分梯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在"质"上实现新飞跃,在"量"上取得新进展,在"质""量"统一中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共同富裕富裕质量收入分配社会主义本质美好生活

    社会保护: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使命

    焦若水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也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中长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体现专业功能、获得专业发展空间,就要在发展使命上,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权利、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发育为使命,将国家的社会福利通过有温度、人性化的服务转换为乡村弱势群体真正能感知的社会保护;在发展定位上,准确把握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阶段特性,以乡镇社工站建设为契机组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在发展取向上,应走出片面强调学院主义专业性、固守其关怀弱势的价值观,回归社会工作作为重要社会保护机制的本质,更为深入地扎根基层,给予农村居民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和陪伴.这是现阶段农村社会工作的初心和底线,也是真正发挥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替代的建设性功能的最重要体现.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社会保护本土化

    振兴传统村落的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及其治理导向

    林莉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好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调查来看,传统村落的振兴出现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两条主线.资本逻辑在带来经济利益时可能会僭越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的最终目标,与文化逻辑相背离,造成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建设性破坏、精神空间的内生性衰弱和社会空间的消费性解构.这就需要文化逻辑来抑制资本逻辑的消极效应.因而传统村落的改造、发展及其现代化治理,需要将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融入传统村落的社会生活场景.这种融合是突破传统村落空间生产悖论与治理困境的关键,因为社会生活的传统劳动精神可以超越利润极化、回应村落美好生活,传统伦理精神能够制约功利主义、体现对村落本土性价值的尊重、促进传统村落活态文化的回归与发展.在此基础上,以乡土文化引领治理目标、合理划分治理主体职责、构建规范性治理原则有利于传统村落突破空间生产资本化困境、激发村落治理内在活力与效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善治.

    传统村落空间生产资本逻辑文化逻辑乡村振兴

    田野政治学: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重要路径

    黄振华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田野政治学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积极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田野政治学是田野调查方法与中国政治学长期交互融合的产物,其建构过程经历了从规范研究到田野调查的视角转换、田野调查方法的自觉意识形成以及基于田野调查的理论自觉萌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彼此接续,并最终形成了田野政治学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路径.从田野政治学的构建过程来看,中国特色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既需要以政治实践和政治现象为牵引,也有赖于方法与学科之间的持续互动,并最终以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建构为旨归.

    中国特色政治学田野政治学田野调查方法

    基层治理中容错机制低效运转的生成逻辑与化解路径——基于避责的分析视角

    吴春宝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容错机制的制度构建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完善容错机制对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基层治理实践中权责不清、管理失序等现实梗阻导致容错机制处于低效运转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与制度效能.基于避责的视角重新审视容错机制低效运转的生成逻辑,发现避责与容错机制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一方面,容错机制的低效运转容易滋生主动避责与被动避责两种行为类型;另一方面,避责行为对容错机制产生负面效应,使容错机制容易成为避责的工具.为此,抑制避责行为是防止容错机制低效运转的重要手段,需从培育责任意识、优化责任制度结构和引导责任行为等角度入手,使容错机制有效运转起来.

    基层治理容错机制低效运转避责

    治理空间生产:人民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基于G市"有事好商量"平台的分析

    林海彬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是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新形式.以往人民政协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间接参与社会治理,但存在注意力分配不足和渠道受限的双重困境,缺乏足以支撑人民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G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的案例说明,人民政协可以通过生产社会治理空间促使其有效参与社会治理.G市政协通过借力党政部门权威划分社会治理空间范围、共同在场的情境化机制塑造治理规则和监督机制的空间延伸三大机制生产社会治理空间,使社会治理得以有效运转.人民政协通过治理空间生产形成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实现社会治理民主协商渠道的再建构.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社会治理治理空间生产

    组织学习与双向赋能: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基于一个易地搬迁社区的案例研究

    黄六招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从组织学习与赋能理论出发,发现易地搬迁社区正在走向一种契合基层治理实际的现代化之路.在治理压力与治理能力的非均衡状态下基层政策企业家发挥着组织学习的"催化剂"作用.党组织和基层政府通过"党群共治"与"权能归位"方式实现向社会力量的正向赋能,而社会力量的提前进场避免了行政力量的直接介入,引导社区治理型社会资本的生成并实现向行政力量的反向赋能.由此构建了多元共建、协商共治、成果共享的易地搬迁社区治理格局.组织学习与双向赋能实现了易地搬迁社区的治理有效,成为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能路径.

    易地搬迁社区社区治理组织学习双向赋能治理有效

    论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调整

    刘长秋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内法规的调整对象是党内关系,该对象在范围上并不包括党外关系.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调整具有"由内及外"的特点,无论在对党内不同主体调整的优先性上,还是在调整效果上,抑或在调整的内容及调整方法运用的顺序上,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调整都体现了"由内及外"的鲜明特点.党内法规调整党内关系"由内及外"的特点决定了党在运用党内法规调整党内关系过程中必须狠抓党内"关键少数",必须充分实现法规调整效能,且必须强化对广大党员思想的调整,以此实现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科学调整、高效调整以及全面调整.

    党内法规党内关系由内及外思想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