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陶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陶瓷
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
陶瓷

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

梁振海

月刊

1002-2872

tczzs@vip.163.com

029-33575729

712000

咸阳市渭阳西路35号

陶瓷/Journal Ceram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陶瓷》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家建材局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卫生陶瓷专业技术期刊。本刊也是全国建材优化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陶瓷材料在动态雕塑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亓松林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动态雕塑还是陶瓷雕塑,其创作者都致力于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追求观赏者对作品的审美享受和思想感悟.两者都以其独特的美学表达形式,引导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机械、陶瓷和美学之间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成果和艺术享受.

    动态雕塑陶瓷解决方法

    基于AIGC和VR的兰州古镇传统建筑与风俗复原技术研究

    梁永文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兰州古镇传统建筑和风俗的数字复原.通过AIGC的数据处理能力结合 VR的沉浸式展现,探索了一种新方法以重现和保护兰州古镇的文化遗产.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AIGC和VR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和旅游推广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这种技术结合不仅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体验提供了新路径,还对保护和传承兰州古镇的文化遗产具有积极影响.

    AIGCVR文化遗产复原历史建筑保护风俗传承

    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融合与共生

    程翔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探讨了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相互影响与共存关系.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又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在公共空间中,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相互碰撞、融合,共同构筑了城市景观的多元与丰富.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在公共空间中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旨在为促进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中国传统雕塑现代雕塑公共空间融合共生

    印纹陶的饰意对现代陶艺的启发

    许朝辉
    86-87,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纹陶是我国原始古代部落所遗留下来的民族财富,传统的印纹陶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情感.印纹陶纹饰也沉淀了人类的智慧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表现手法与创作形式为印纹陶纹饰提供了创新的途径,传统的印纹陶纹饰也为现代陶瓷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为现代陶艺家表达审美感受和思想观念提供了新的方式.

    陶瓷印纹陶现代陶艺

    试论趣味设计在日用瓷中的体现

    张云梦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今日用陶瓷名目繁多,趣味设计在日用陶瓷设计中脱颖而出.笔者旨在探讨如何以趣味设计增加日用陶瓷设计的丰富性.从趣味设计的定义入手,并从童趣、意趣方面具体分析趣味设计在日用陶瓷产品中的体现.最终得出将趣味设计融入到日用陶瓷中是利于发展日用陶瓷设计理念的,消费者能从"童趣"和"意趣"设计的日用陶瓷产品中能够获得相应的情感价值,设计师能提高自身设计水平,有利于个人风格的形成.

    趣味设计日用陶瓷童趣意趣

    浅谈陶瓷绘画里的国画色彩

    余思敏
    91-9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画色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散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差异会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画色彩也无一例外.然而材料的介入给中国画色彩带来了新的生机,陶瓷绘画与中国画都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陶瓷上愈发能够找寻到中国画色彩的体现.色彩的多样化既提高了中国画内容的多元化,又增添了陶瓷表现的方式,所以陶瓷创作过程中对于中国画色彩的探索,无疑推动陶瓷与中国画向多元化发展从而实现更加深度的意义.

    陶瓷中国画色彩

    20世纪中期景德镇陶瓷油烧的突破与发展

    余薇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德镇陶瓷窑炉历经千余年的演变,从唐宋龙窑到元明葫芦窑、马蹄窑、清代蛋形窑,再到 20 世纪中期出现煤烧圆窑、油烧梭式窑,随着新型燃料的进步,现代化陶瓷窑炉技术逐渐发展,为窑炉的能源利用率提供了巨大的改进空间,为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陶瓷制品.笔者研究旨在探讨 20 世纪中期景德镇陶瓷油烧的突破,总结油烧带来的影响,及没有持续的原因.

    景德镇窑炉油烧陶瓷

    现当代艺术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王欣童
    96-9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现当代艺术"被更多人关注,其热度不断升温,现当代艺术展览、书籍层出不穷.现当代艺术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但是"现当代艺术"真的走近了当下人们的生活吗?它和当下"大众审美"距离几何?笔者旨在探讨现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问题的现状,分析大众艺术接触度以及现当代艺术无法走近大众的诱因.通过国内外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引出艺术教育体系的滞后性,大众美育传媒的不完整性以及一系列艺术理论书籍的滞后性.最后笔者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并对于现当代艺术做出了新的展望.

    现当代艺术大众审美艺术教育体系艺术接受艺术批评

    切面元素在陶瓷雕塑艺术上的应用

    胡文郡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通过研究切面元素在各种造型上的装饰应用,总结陶瓷雕塑切面造型的构成规律.受立体主义的启发,切面元素的应用,要根据对象的结构,进行解构重组,找到初始三维立体的结构转折点后,进行几何切面化与简化,从而形成各种几何形状的切面,组合成立体造型.笔者希望通过对切面陶瓷雕塑的研究实践,丰富陶瓷艺术装饰形态的多元化的应用,并为未来相关研究创作提供理论经验与实践方向.

    切面几何构成装饰立体主义陶瓷雕塑

    白陶鬶器物造型浅析

    刘金钰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陶鬶作为已出土发现的原始陶器,其器物造型与同时代的其他陶器相比是复杂的,兼具美观与实用性.陶鬶器型的出现,是先民在模仿自然形态、琢磨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屡次试错之后,糅杂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尚凤文化的元素,赋予了白陶鬶不寻常的意义.笔者观察已出土的白陶鬶器物造型,浅析不同发展阶段白陶鬶器型的异同,以便了解白陶鬶的形成过程和实用功能的演变.

    白陶鬶尚凤文化器物造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