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工程学报
铁道工程学报

何宁

月刊

1006-2106

cres1984@163.com

010-51878355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69号中国中铁广场

铁道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北大核心CSTPCDCS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整个铁路工程技术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联合主办,1984年创刊,获中国标准刊号(CN号和ISSN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社长:秦家铭,主编何宁。长期以来,本刊被铁道工程界公认为高层次的权威性刊物,为铁道工程界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了大量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和规划论证。本刊稿件内容主要涉及铁路网研究,铁路线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质与路基、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工程研究、爆破技术、房建技术、电气化技术、工程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以及其它与铁路工程建设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大设计施工动向、对新技术推广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问题的研究、对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埋超近接上下重叠隧道开挖面合理间距研究

    徐前卫蒋承志叶颜伟吴祥松...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重庆鸡公咀上下层隧道近距离平行重叠,施工中存在相互扰动问题.针对上层隧道施工对下层隧道的扰动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上下层隧道开挖面合理间距,以降低近接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并达到缩短隧道施工总工期的目的.研究结论:(1)沿隧道纵向平面内,在上下层隧道开挖面水平净距为0跨时,上层隧道对下层隧道扰动最大,为最不利净距;(2)当隧道开挖面的间距在50m以上时,随着间距的增加,上层隧道对下层隧道的扰动有较为明显的减小;(3)当上下层隧道开挖面的间距在50m以下时,随着间距的变化,上层隧道对下层隧道的扰动变化并不明显;(4)当上下层隧道开挖面的间距为125~150 m时,下层隧道的竖向位移值稳定在13 mm左右;(5)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隧道工程围岩扰动变形加固数值模拟

    高铁泥岩隧道围岩蠕变对仰拱底鼓的影响

    梁庆国岳建平周稳弟孙纬宇...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针对泥岩地区高铁隧道修建过程中出现的仰拱底鼓病害,本文采用参数反演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围岩蠕变对仰拱底鼓的影响,并采用锚杆支护与仰拱加强的工程措施对仰拱底鼓进行治理.研究结论:(1)Burgers模型能较好地符合泥岩表现出的明显的衰减蠕变和稳定蠕变特征;(2)随着时间的增加,围岩不断向洞内发生变形,且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和拱底隆起一直在增大,并经历了三个阶段:瞬时变形阶段、衰减蠕变阶段与稳定蠕变阶段;(3)仰拱结构内力随着蠕变时间增加同样在增大,并在蠕变一定年限后,仰拱填充中心的拉应力将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导致仰拱填充沿中心位置开裂;(4)锚杆支护的最优长度为5m,最佳间距为0.9~1.2 m,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仰拱来进一步抑制仰拱底鼓变形,并且建议仰拱支护强度选用C30~C40;(5)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建设与施工提供建议与参考.

    泥岩隧道仰拱底鼓参数反演数值模拟底鼓控制

    米字型靠尺遍历离散点云检测隧道初支平整度

    梁策徐世东程云建郭寅虎...
    86-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便捷、快速地开展隧道初支平整度检测,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离散点云数据,提出运用米字型靠尺模拟人工检测的初支平整度全局检测方法,并对主要实现过程中的隧道设计轮廓嵌入、点云数据展开、米字型靠尺遍历、测站平整度计算、网格平整度评价等技术进行说明.研究结论:(1)本文方法直接基于离散点云进行模拟人工检测,不需要构建拟合曲面,能保持特征点云的位置不失真;(2)基于投影展开后的点云成果数据,可以从纵、横、斜向同步进行平整度检测,相比人工只能从纵向检测,该方法检测覆盖更全面,更贴近工程实际;(3)在桑园隧道应用本文方法进行初支平整度检测,检测结果的精度可以媲美人工检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可为铁路隧道施工中的初支平整度质量检测提供实践参考.

    铁路隧道检测方法模型试验平整度激光点云

    基于群组决策的寒区隧道冻害风险评价研究

    张亚琴王道远袁金秀张业权...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客观有效评估隧道冻害程度,基于群组决策和三角模糊数法构建寒区隧道冻害风险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更有利于专家表达的三角模糊数建立判断矩阵,利用相容度指标确定专家判断水平,从而赋予相应权重;其次,综合考虑引起寒区隧道冻害的温度、水文、围岩条件和工程措施等因素,形成二级评价指标,通过三角模糊数群组决策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再次,将二级评价指标分为10个定量指标和6个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按梯形分布建立隶属度函数,定性指标由专家按百分制打分,再按梯形分布函数确定各等级隶属度;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确定隧道冻害等级,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结论:(1)选取温度、水文、围岩条件和工程措施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设置4个冻害等级,构建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群组决策寒区隧道冻害风险综合评价体系;(2)本文提出的冻害风险评价模型应用于杀虎口隧道,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与隧道实际冻害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3)本文模型更加客观全面,可为隧道冻害风险提供安全预警和防控建议.

    寒区隧道三角模糊数群组决策冻害风险综合评价

    基于PSO算法的轨道交通WPT系统规划研究

    林云志赖一雄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面向轨道交通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在大规模工程应用之前,对线路的"电源"如何配置、充电的策略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特别是系统的配电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非线性问题,具有多维度、多目标、多约束、多变量等特点,为提高整个工程的经济性,实现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的最优,需要一种最优的规划算法.研究结论:(1)从静动态电源配合、动态导轨长度、装置容量选择等多要素进行规划和考虑,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优化求解算法进行运算;(2)首先搭建非线性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约束条件、配电系统的规划以及方案的选择标准;最后通过实例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3)本文算法在轨道交通WPT系统规划中具有优越的全局寻优性能.

    粒子群优化算法无线电能传输配电方案

    紧邻既有线岩墙爆破极限失稳厚度的试验研究

    孟海利康永全薛里郭云龙...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扩堑石方的爆破安全一直是铁路增建二线急需解决的施工难题,目前,扩堑石方的开挖通常采用预留岩墙的爆破施工方法,该方法将整个工程的施工难点转移到预留岩墙的爆破拆除上面.为保证爆破拆除预留岩墙的安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在渝怀铁路扩堑工程中开展逐排爆破岩墙来验证试验.研究结论:(1)提出了岩墙爆破极限失稳厚度的概念,并根据多边界石方爆破理论,分析了极限失稳厚度的计算方法;(2)通过分析岩墙表观、声波速度和振动速度的变化结果,并结合岩墙爆破拆除实际情况,确定了极限失稳厚度应为最小抵抗线的2倍;(3)极限失稳厚度是保证预留岩墙爆破安全的关键因素,该参数的确定可为复线铁路扩堑石方爆破开挖提供技术支持.

    既有线预留岩墙爆破极限失稳厚度损伤爆破振动速度

    基于实景三维的综合交通体项目管理应用研究

    解亚龙杨威尹逊霄宋歌...
    112-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针对综合交通体工程涉及行业专业众多、统筹管理难度大、工序转换与接口工程复杂、动态管理与调度要求高等实际问题,本文以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及相关工程为背景,研究实景三维语义库、多源多维时空数据融合、实景三维可视化和时空关联影像等技术,实现基于实景三维的工程建设立体化、数字化和一体化管理,提升跨行业项目综合管理效能.研究结论:(1)设计了实景三维的技术架构,构建了适应多行业统一管理的工程语义库,可为基于实景三维元素精细化管理和分析提供有效支撑;(2)建立了实景三维时空管理成果库和真实三维场景序列库,丰富了管理场景表达维度,有助于加强现场管理;(3)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展应用实践,可在跨行业统筹调度和项目风险管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本研究成果可为跨行业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合交通体实景三维时空数据数字化项目管理

    基于ISM-MICMAC的绿色铁路建造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王青娥唐润西潘丽鹦王孟钧...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步落地,铁路行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铁路工程企业而言,绿色铁路建造能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本研究结合绿色铁路相关政策文件,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筛选总结出绿色铁路建造能力的4类20个影响因素;对最终确定的绿色铁路建造能力影响因素,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和改进的MICMAC方法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理;基于ISM将绿色铁路建造能力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级,并构建其多级递阶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的MICMAC方法根据可达矩阵得到各影响因素驱动力和依赖度的大小及其比值,并绘制象限图.研究结论:(1)企业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建造扶持政策的驱动力与依赖度比值相对较大,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因素,两者位于多级递阶结构图的底层,是绿色铁路建造能力的根本因素;(2)绿色发展形象、绿色制度完善程度、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绿色技术人才培养、绿色技术应用程度和绿色数智化程度的驱动力与依赖度比值相对较小,均属于结果因素,除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外均可对绿色铁路建造能力产生直接影响;(3)本文研究可完善绿色铁路领域的理论基础,进而促进绿色铁路建造能力的提升,加快铁路行业朝节能环保方向的进程.

    绿色铁路影响因素绿色建造能力ISMMICMAC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铁路绿色施工政策研究

    李占平魏强陈艳春王辉...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铁路绿色施工政策是落地铁路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铁路的方向引领与实施保障.铁路绿色施工政策的量化研究可以为政策的制定、修订、完善与优化提供重要的数据决策依据.本文借助ROSTCM6.0文本挖掘工具及PMC指数模型,旨在科学合理地评价我国当前铁路绿色施工相关政策的效果与优劣,为铁路绿色施工政策的高质量制定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论:(1)选取7项铁路绿色施工政策作为研究样本,验证了PMC指数模型在评价铁路绿色施工政策的实用性与可靠性,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度较高,表明该模型可为铁路绿色施工政策评价提供借鉴价值;(2)各项政策的PMC指数等级可以有效判断该项政策的优劣,明确政策现状及优化方向;(3)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委及公司制定、优化铁路绿色施工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铁路绿色施工政策PMC指数模型政策评价文本挖掘

    《铁道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