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工程学报
铁道工程学报

何宁

月刊

1006-2106

cres1984@163.com

010-51878355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69号中国中铁广场

铁道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北大核心CSTPCDCS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整个铁路工程技术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联合主办,1984年创刊,获中国标准刊号(CN号和ISSN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社长:秦家铭,主编何宁。长期以来,本刊被铁道工程界公认为高层次的权威性刊物,为铁道工程界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了大量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和规划论证。本刊稿件内容主要涉及铁路网研究,铁路线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质与路基、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工程研究、爆破技术、房建技术、电气化技术、工程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以及其它与铁路工程建设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大设计施工动向、对新技术推广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问题的研究、对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列车过站时高架站房楼盖表面风压分析

    蔡陈之艾宇言周智辉何旭辉...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大跨度高架站房结构向着更轻、更柔的趋势发展,高速列车气动力所引起的站房结构表面风压变化是站房抗风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高速列车通过大跨度高架站房结构时楼盖表面的风压特性,采用CFD数值模拟,基于Fluent动网格技术,对时速350 km的高速列车以单、双线运行形式通过大跨度高架站房时楼盖表面的风压特性展开数值模拟仿真研究,分析楼盖表面风压的时程特性及其空间分布特性.研究结论:(1)与高速列车单线运行相比,双线列车跨中交会运行时所产生的列车风叠加效应对楼盖底面风压幅值有显著影响;(2)相较于列车单线运行的工况,列车交会运行时跨中区域各测点的头波正、负风压极值均有较大程度增加,其中测点正、负风压极值的最小增幅都有62.30%和64.36%;(3)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大跨度车站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高速列车列车风CFD表面风压气动荷载瞬变压力

    基于惯导数据的铁路有砟轨道智能捣固技术

    徐宏文竹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有砟铁路速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200 km/h及以上的有砟铁路在铁路建设中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相对应的2010年发布的《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4-2010)中,针对高速有砟铁路的特点,增加了轨道精调整理作业这一工序,后续2018年发布的新版沿用了这道工序.目前由于各施工单位对技术规范的条文理解不同,各单位在轨道精调整理作业时做法不一,效果也相差较大.基于惯导数据的铁路有砟轨道智能捣固技术,目的是以CPⅢ轨道控制网为依托,利用惯导小车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为大型机养设备精调作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通过对08-32捣固车GVA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可批量导入轨道测量数据,避免了人工录入数据时的差错和误操作,提高了精调作业质量和效率.通过上述先进技术应用,总结出一整套适合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精调工艺方法,使新建有砟轨道能够快速达到高平顺性、高稳定性状态,达到保证施工质量、减少现场精调作业遍数及对扣件的扰动、提高施工效率、确保施工安全的目的.研究结论:(1)基于惯导小车测量系统和自主升级改造的08-32捣固车开发的有砟轨道精调整理成套技术,轨道精调精度高、工艺先进、安全可靠、工效显著;(2)应用惯导小车测量系统对有砟轨道精调施工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测量效率及精度高,可为大型机养设备精调作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3)GVA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后的08-32捣固车,提升了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作业效率,拓展了适应范围,作业精度高;(4)该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时速200 km及以上铁路有砟轨道精调作业,实现有砟轨道几何尺寸快速达标.

    铁路有砟轨道惯导测量大机捣固智能化

    新型绿色数智客站运行原理及均衡优化算法

    史天运沈海燕鲁玉龙杨国元...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铁路客站是高密集大型公共场所及能源消耗大户,为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以客站为着力点是铁路绿色转型重要突破口.目前客站重"节能",轻"洁能",弱"赋能","数智化、绿色化、低碳化"三化发展各自为营,制约了客站绿色转型步伐.本文研究提出"新型绿色数智客站"新理论、新方法,填补行业空白,为突破"三化、三能"从"泾渭分明"向"融合共生"演进,推动客站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借鉴及示范作用.研究结论:(1)"三化、三能"协同的特征模型及转型路径,为强化数智赋能技术供给提供了新思路;(2)"三化协同、数智赋能、绿色牵引、低碳驱动"运行原理及"三要素"协同理论,为绿色客站转型提供了新方法;(3)首次提出的BMCEO综合均衡优化控制算法,经验证,其比传统单要素优化效能提升20%~40%,为解决多目标约束及动态不确定复杂影响要素下客站均衡高效运行难题提供了技术手段.

    新型绿色智能客站均衡优化算法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数字客站复杂影响要素

    复杂场地盾构区间隧道块石探查和处理技术

    叶向前岑仰润蔡海荣王林军...
    93-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覆盖层中存在的块石群对地铁区间盾构施工造成很大影响.采用常规的钻探或物探手段探查块石群的效果较差,选择合适的探查手段及清障技术是类似工程的主要难点.本文以杭州地铁7号线吴山广场站—江城路站区间为依托,系统介绍在复杂场地条件下覆盖层中块石的综合探查技术,分析基于超前注浆加固和爆破预处理的地铁盾构隧道块石清障相关技术.研究结论:(1)在大量既有地表建筑物的条件下,探查块石需要钻孔与物探结合的手段;(2)微动探测在覆盖层中探测块石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3)在有条件的场地采用爆破预处理,在不具备爆破场地条件下可能遇块石时采用超前注浆加固预处理,盾构掘进通过后采用长管注浆加固管片周围土体,必要时进行带压进仓清理;(4)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复杂场地条件下盾构隧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复杂场地盾构隧道块石微动探测爆破

    支撑与腰梁及连续墙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麦家儿卢晓智何冠鸿裴行凯...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具有材料能耗低、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国内已逐步将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于地铁车站的建设当中.为适应广州地区常见的内支撑支护体系,广州地铁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地铁车站形式,该地铁车站的临时支护结构将作为车站的永久结构,采用"两墙合一"的设计,因此该工程对其地下连续墙-腰梁-支撑连接节点的连接精度及力学性能要求较高.本文基于该工程背景,针对连续墙-腰梁-支撑连接节点的足尺构件进行低周循环加载试验,探究在本工程中采用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两种连接方案的适用性及安全性,并对比两种足尺节点的抗震性能的差异.研究结论:(1)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连接方式的节点均能满足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的设计抗震性能要求;(2)两个构件的破坏位置均为腰梁与支撑连接处界面,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加强该处的连接强度;(3)与钢筋接驳器连接的节点相比,钢板连接节点的强度退化小、刚度大、延性好、抗震性能更优,可优先作为该类装配式地铁车站的连接方式;(4)本研究成果可为装配式地铁车站节点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地铁车站装配式结构足尺试验低周循环加载

    水泥对铁路桥墩混凝土力学与抗裂性能的影响

    李书明邓青山谢永江刘竞...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硅酸盐水泥是配制铁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为研究不同类型水泥的性能,从水泥角度提升高原铁路桥墩混凝土抗裂性能,系统对比抗裂水泥和普硅水泥在工作性能、水化性能、力学性能、干燥收缩性能和抗裂性能方面的差异,并在实体桥墩中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桥墩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应变变化规律研究,综合评价水泥对高原桥墩混凝土抗裂性的影响.研究结论:(1)与普硅水泥相比,抗裂水泥的需水量较低,早期水化速率放缓和水化放热量降低,早期水化活性降低,早期强度略有降低,但是后期强度发展稳定并超过了普硅水泥,相同龄期抗裂水泥折压比明显高于普硅水泥,表现出较好的韧性;(2)采用抗裂水泥配制的混凝土的干燥收缩率明显低于普硅水泥,混凝土抗裂性显著提升;(3)在桥墩混凝土中应用抗裂水泥能够降低桥墩混凝土芯部温度,芯部温峰可降低5.0 ℃,芯部混凝土应变和表层混凝土应变均大幅降低,芯部应变可降低50%,表层混凝土应变可降低40%,从而提升了高原桥墩混凝土的抗裂性;(4)抗裂水泥的应用可作为提高铁路桥墩混凝土抗裂性的有效手段.

    抗裂水泥墩身混凝土温度应变抗裂性能

    橡胶-砂混凝土耗能特性智能预测模型研究

    梅贤丞马亚丽娜李建贺丁长栋...
    113-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减震层结构设计是保障西部强震区地下工程结构稳定的重要措施,而减震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是丰富减震层结构设计和保障其性能的关键,全面认识橡胶-砂混凝土耗能特性为其有效应用于地下工程减震层奠定基础.本文通过霍普金森压杆试验测试橡胶-砂混凝土的耗能性能,并基于试验结果,以反向传播神经网络为基础算法,通过四种不同的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分别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构建四种集成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混合智能预测模型.研究结论:(1)影响橡胶-砂混凝土耗能特性的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橡胶含量>水泥含量>橡胶粒径;(2)四种混合智能预测模型的最佳种群数量为150(PSO-BPNN)、75(FOA-BPNN)、75(LSO-BPNN)和80(SSA-BPNN);(3)对橡胶-砂混凝土透射能占比预测精度最高的是LSO-BPNN混合智能模型,其他模型预测精度从优到劣依次为:PSO-BPNN、FOA-BPNN、SSA-BPNN;(4)本研究成果可用于研制适用于铁路隧道等地下工程减震材料的橡胶-砂混凝土,为保证铁路隧道安全建造和稳定运营的减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地下工程减震层橡胶-砂混凝土耗能特性智能预测模型

    海外高铁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渐进决策方法研究

    亐道远孟春成孟阳段晓晨...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铁"走出去"面临投资失败率颇高、缺乏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方法等问题,立足于中国高铁"走出去"企业视角,在风险决策的基础上结合海外高铁建设项目投资特点,建立投资风险渐进决策模型,为海外高铁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新思路.研究结论:(1)突破了以往研究对象、方法及形式单一的限制,采用更加严谨的纵向递进式决策框架,研究我国高铁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情况;(2)利用扎根理论提炼决策指标,建立了宏观区位环境和微观项目特点双层决策指标体系;(3)将极限学习机、非线性组合赋权云模型等方法引入海外高铁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决策中,有效减少了专家主观性影响、提升了决策动态性和准确性;(4)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高铁"走出去"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制定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提供现实支持.

    海外高铁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渐进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