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工程学报
铁道工程学报

何宁

月刊

1006-2106

cres1984@163.com

010-51878355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69号中国中铁广场

铁道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北大核心CSTPCDCS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整个铁路工程技术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联合主办,1984年创刊,获中国标准刊号(CN号和ISSN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社长:秦家铭,主编何宁。长期以来,本刊被铁道工程界公认为高层次的权威性刊物,为铁道工程界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了大量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和规划论证。本刊稿件内容主要涉及铁路网研究,铁路线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质与路基、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工程研究、爆破技术、房建技术、电气化技术、工程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以及其它与铁路工程建设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大设计施工动向、对新技术推广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问题的研究、对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原地区无缝道岔健康监测研究

    刘丹苏成光张岷方家...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无缝道岔是无缝线路的关键技术之一,高原地区的气候复杂使其受力更为复杂,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营,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实时健康监测.本文针对高原地区无缝道岔构建实时健康监测系统,并对一组道岔进行为期2个月的在线监测,对监测期内的轨温、尖轨尖端位移及尖轨断轨进行相应分析.研究结论:(1)钢轨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同,最高轨温始终高于日最高气温,平均差值为11.75 ℃,其出现时间总体来讲早于气温出现3 h左右;(2)最低轨温与气温值基本相同,其出现时间也基本相近,大致于早上7:00-8:00出现;(3)钢轨温度和大气温度之间存在较好的一次线性关系,当气温变化l℃时轨温变化约为1.5 ℃;(4)尖轨尖端的纵向位移变化趋势与气温和轨温变化趋势相同,与气温间呈一次线性关系;(5)本文研究可为高原地区无缝道岔的养护维修提供数据支撑.

    高原地区无缝道岔健康监测轨温变化

    山区铁路不对称连续钢桁梁柔性拱桥主梁设计

    房帅平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钢桁梁柔性拱桥普遍为对称结构,但对于山区铁路桥梁,需要考虑桥址地形、地质条件、建造条件及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本文以山区铁路某跨越V形深沟桥梁为研究背景,针对地形陡峭、施工空间狭小、施工难度大的特点,提出一种非对称钢桁梁柔性拱桥式方案,为山区铁路桥梁选型拓宽思路.研究结论:(1)采用(216+144)m不对称连续钢桁梁柔性拱桥方案,适用于桥址处的建设条件;(2)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本桥进行静力和动力计算分析,表明本桥结构刚度、杆件强度等各项力学性能均可满足规范的要求;(3)桥面系采用纵横梁桥面体系,纵梁上设置道砟槽板,减轻了桥面系自重,解决了桥面系后期维修和更换的难题;(4)本桥采用塔架扣索施工方案,解决了悬拼过程主桁架应力及变形过大的难题;(5)本桥形式新颖、结构合理、造型美观、节省材料,对山区地形桥梁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铁路桥梁钢桁梁柔性拱连续钢桁梁柔性拱桥桥梁设计道砟槽板悬拼施工

    鲜水河构造带隧道高地应力区岩爆特性分析

    冯涛蒋良文袁东林之恒...
    74-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导致鲜水河构造带及邻区高地应力特征突出,地应力场极其复杂,研究高地应力的孕灾特征有助于隧道岩爆的风险防控,特别是时滞型岩爆的孕灾和致灾机理的研究.本文阐述鲜水河构造带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及地应力场特征的孕灾总体认识,通过对该区域隧道近10 km约1 300次岩爆统计,从发生概率、等级、埋深、位置、时间、距离等多角度研究岩爆特征,对发生的5次时滞型岩爆和隧道时效性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展望后续岩爆研究的重点.研究结论:(1)鲜水河构造带及邻区受高地应力影响,隐伏小微构造发育且无规律,为岩爆创造了特殊的孕灾环境,岩爆发生的随机性大;(2)该区域隧洞岩爆等级以轻微岩爆为主,具有"分区破裂"和脆性变形特征,时滞型岩爆一定程度上具有"继承性";(3)建议加强沟谷应力场低埋型岩爆和滞后型岩爆或硬岩潜在时效破坏的监测研究;(4)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高地应力环境下岩爆预测和防控提供借鉴.

    鲜水河构造带深埋隧道高地应力特征时滞型岩爆施工岩爆特征风险防控

    铁路隧道BQ法、Q值法、RMR法相互关系研究

    王游悬沈伟升华丽晶郑世龙...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围岩等级是铁路隧道设计和施工需确定的关键参数,随着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设计工程师与国际咨询在隧道围岩分级方法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影响海外工程的顺利开展.为研究围岩分级国标BQ法与国际主流Q值法和RMR法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对比BQ法、Q值法、RMR法三种围岩分级方法间差异,选取国内外多座代表性铁路隧道,对同一里程掌子面分别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围岩分级,并结合其他文献研究成果,对分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1)Q值法、RMR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均存在利弊,现场围岩等级的确定宜结合国标BQ法相互校核得出结论;(2)[BQ]值和Q值间关系符合指数函数,[BQ]值和RMR值间符合线性关系,Q值和RMR值间关系符合对数函数;(3)不同文献在BQ法、Q值法、RMR法间相互关系研究成果差异性大小方面,Q值和RMR值关系最小,也最为成熟,[BQ]值和RMR值关系次之,[BQ]值和Q值关系最大;(4)本文建立了国标BQ法与国际Q值法和RMR法间围岩等级划分对应关系表,在无法应用BQ法划分围岩级别情况下,可通过查表帮助国内设计人员理解和选择围岩支护体系,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国标BQ法与国际Q值法和RMR法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对海外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围岩分级BQ法Q值法RMR法相互关系

    既有线开行市域列车信号工程接口设计研究

    张昱何永发邓伟龙南迪...
    86-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针对北京铁路枢纽利用既有东北环铁路增建第二线开行市域(郊)列车项目中存在的燕尾隧道、车站股道有效长短、多线并行的站前布置,对燕尾隧道的信号电缆槽预留、综合接地设置方案、轨旁信号设备电缆入槽、远程LEU设置,以及车站股道信号设备设置和既有多线并行电缆槽设置等接口设计进行多方案研究比选,提出契合工程实施的设计方案.研究结论:(1)提出的燕尾隧道信号工程接口设计方案能减少强弱电交叉、提升接地效果、减小轨旁信号设备电缆入槽对其他专业的影响、实现远程LEU的不同物理径路连接;(2)提出的车站股道信号设备设置方案能在避免邻线干扰的前提下减小股道长度;(3)提出的多线并行电缆槽设置方案能满足不同线路权属、维修维护分开的运营要求;(4)本研究成果具备工程可实施性,可供类似工程选择和参考.

    既有线市域(郊)列车信号工程接口设计研究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地震作用与抗震性能分析

    杨佳陈奋飞贾传果吕峻逸...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高地震烈度区域电气化铁路沿线途经多条地震断裂带,接触网系统在地震作用下易出现损坏,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本文结合高地震烈度区电气化铁路,基于接触网系统服役特性,开展4柱3跨原型足尺振动台试验,建立并验证地震响应下的接触网系统有限元模型,开展地震作用下接触网系统的地震响应仿真计算,对比分析接触网导线、腕臂、定位器、支柱等关键装备的抗震性能,并比较分析不同的接触网导线工作张力、跨距以及锚段长度对接触网系统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高地震烈度区接触网系统的抗震设计原则及措施,全面分析与研究地震作用下接触网系统响应规律和抗震性能.本文提出的关于接触网系统抗震性能分析数据及研究结论,能有效补充和完善接触网抗震设计规范及标准,有力支撑铁路工程建设,提升电气化铁路防灾抗灾能力.研究结论:(1)地震激励对接触网腕臂装置的影响较小,定位器出现受压,导致钩环结构易脱落;(2)地震激励对接触网支柱、接触线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可造成支柱柱底应力增大和接触线跨中位移增大;(3)锚段长度对抗震性能无明显影响,适当增大接触线工作张力、减小跨距可有效降低接触网系统的地震响应;(4)本研究成果可为轨道交通领域防灾减灾设计提供指导.

    接触网高地震烈度地震响应抗震设计性能

    深圳枢纽西丽站站场平面布置方案研究

    张明磊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西丽站衔接4条高标准铁路,具有客流量大、车站规模大、车流结构复杂等特点.其站场布置对于确保列车高效顺畅到发、实现点线能力协调起着关键作用.对西丽站站场方案的研究,旨在探讨大型客站站场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为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1)研究大型客站的站场平面布置,首先,应该根据车站作业量和列车开行方案,分析确定车站性质和站场规模;其次,在考虑引入线路特点和车站运营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比选,选择出最合理的站型方案;然后,对咽喉布置进行优化,确保配备足够的平行进路,并制定合理的到发线分工,以提高车站的作业效率;最后,通过进行车站能力适应性分析,验证所选方案的合理性;(2)作为深圳枢纽的主要客站,西丽站主要办理各引入线路动车组列车的始发终到和立折作业,采用线路别合场布置方案是合适的,车站的设计能力也能够满足运输的需求;(3)本文技术路线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项目中大型客运站站型及站场平面布置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客运站站型方案方案研究到发线分工车站能力

    南昌西客站设计方案与运营适应性分析

    侯香菊王骅黄建何安静...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满足运输服务功能,优化运输径路,使车站功能与运输便捷性、铁路枢纽近远期规划发展相适应且节省工程投资,是铁路枢纽大型客运站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本文通过提出大型车站设计原则及思路,研究南昌铁路枢纽新建大型客运站—南昌西客站的设计思路、站型布置特点,对运营适应性进行分析,检验设计方案与实际运营的符合性.研究结论:(1)提出了新建大型客运站设计原则及思路,指出运营中结合设计方案特点办理有关列车进路,可提高车站作业能力;(2)车站一端咽喉区外立交疏解与车站内平面转场相结合的特殊设计,可实现枢纽大型客运站的运输服务功能;(3)加强与运营一线生产人员交流和沟通,可提升细节设计,提高段、所作业能力;(4)本研究成果可为大型站、段所的规划设计、运营提供借鉴和参考.

    铁路枢纽南昌西客运站运营适应性

    地铁区间运行列车火灾早期烟气特性研究

    江崇旭那艳玲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明区间运行列车火灾早期烟气特性是火灾快速精准探测、定位、预警的基础.本文通过建立运行列车火灾数值仿真计算模型,计算120 km/h区间运行列车车顶、车底、车头、车中、车尾6个工况火灾早期不同时刻空气温度、烟气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1)地铁区间运行列车火灾烟气呈非对称分布,烟气主要向车尾传播蔓延,火点前方1m处已检测不到明显温度、烟气浓度变化;(2)测点温度和烟气浓度实时监测值与火源间距呈负相关规律,距火点相同距离处车底火灾空气温度较车顶火灾高100%,烟气浓度高500%;(3)相对速度差对绝对温度比影响较小,在5 m/s和10 m/s速度差下,距火点1m处绝对温度比均大于0.45,在距火点3 m处绝对温度比均大于0.75;(4)本研究成果可为地铁防火标准完善和防排烟设计提供参考.

    地铁区间运动列车火灾早期烟气特性

    《铁道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