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
铁道建筑

叶阳升

月刊

1003-1995

tdjz@rails.com.cn tdjzbjb@126.com

010-51849235;5189355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铁道建筑/Journal Rail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报道铁路工程、工务各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及国内外科技信息,涉及轨道线路、桥梁、隧道、路基土工、地基基础、水文水工、工程材料、结构、制品、爆破、抗震、养护机械等方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敦白高速铁路路基冻胀规律及冻害成因

    曹密苏云鹏张先军闫宏业...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有砟轨道高速铁路的相继开通运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冻害问题,给高速铁路的养护维修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结合敦白(敦化—白河)高速铁路所处区域气候环境、设计标准,针对其开通以来发生的路基冻胀问题,通过对动态、静态检测数据统计分析,总结路基冻胀规律,初步研究冻胀成因,提出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敦白高速铁路全线路基冬季存在不同程度的冻胀问题,冻融循环期长达5个月,初步分析路基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为线路所处地理位置气温低、入冬前降雨多导致基床含水率高、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低,导致表层冻害数量较多.建议采取强化疏排水、不良填料改性、填料强化置换等措施在夏季、秋季进行综合整治,以减少或消灭冬季冻害,降低冬季现场作业频次.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复掺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邓林飞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若铁路(和田—若羌)DK111+500—DK111+800段的风积沙为C3间断级配细沙,不能直接用作铁路路基基床填料.为了对风积沙进行改良,考虑在其中单独掺加聚丙烯纤维,以及将聚丙烯纤维分别与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聚酯纤维按质量比1∶1复掺.不管单掺还是复掺,纤维掺量(质量分数)均分别取6‰、8‰、10‰,水泥掺量(质量分数)为5%,养护龄期7 d.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不同纤维单掺和复掺对水泥改良风积沙应力、应变、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割线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相同掺量的单掺试样相比,掺量为6‰、8‰时复掺聚丙烯纤维与玻璃纤维试样峰值应力小幅增大,其他复掺试样峰值应力均减小;不同纤维复掺对水泥改良风积沙无侧限抗压强度增强效果不明显,但对水泥改良风积沙割线模量影响明显;掺量8‰时复掺聚丙烯纤维与玻璃纤维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比单掺试样增大6.53%,而其他复掺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比相同掺量单掺试样减小0.21%~11.73%;不同掺量下复掺试样割线模量均比单掺试样大,掺量6‰时复掺聚丙烯纤维与玄武岩纤维试样割线模量比单掺试样增加了1.12倍.研究结果可为沙漠地区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填料改良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铁路路基复掺纤维试验研究水泥改良风积沙基床表层填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割线模量

    隧道洞口危岩落石监测技术及应用

    李健刘骞代鑫李时宜...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山区铁路危岩落石灾害监测相对滞后、误报率高的问题,对某山区铁路沿线26座隧道进行了现场调查.根据危岩体形成机理将沿线危岩体划分为陡坡危岩、陡坎危岩、斜坡活石堆、顺倾危岩和坡面孤石群五类.介绍了微震监测、智能监测网、被动防护网、三维激光异物侵限监测等监测技术的原理及存在的问题.将危岩成灾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依据各阶段危岩体发育特点指出监测重点,并建立了危岩落石监测预警体系.选取一隧道出口仰坡危岩体典型工点,通过两次现场调查查清危岩体分布及特征,并划分为四个风险区.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明确了监测技术和监测项目.根据危岩体位置和位移方向,Ⅰ区、Ⅳ区危岩体位移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较大,应重点排查.

    铁路隧道洞口危岩落石监测现场试验微震监测智能监测网三维激光异物侵限监测

    碎石土填方场地嵌岩桩负摩阻力性状分析

    徐昆杰胡其巧赵宁雨伍洪均...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南地区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单桩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素填土和土石混合料地基中桩周土体沉降、桩土位移、桩身轴力、桩侧负摩阻力、中性点位置等.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填土地基中桩周土体与桩身沉降较素填土地基中更小;在堆载及加载作用下,中性点位置随着荷载等级提高而下移,且土石混合料地基的中性点位置高于素填土地基,其中性点位置距桩顶0.36 l~0.52 l(l为有效桩长)内;桩身轴力在土石混合料和素填土中均随深度先增后减,但土石混合料填土地基中桩身轴力小于素填土地基.

    土石混合料嵌岩桩模型试验负摩阻力中性点

    地震作用下滨海岛礁吹填砂地层液化规律及隧道动力响应特性

    薛华坤胡艳峰黄明王炳楠...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厦门地铁3号线工程为依托,通过FLAC 3D软件结合反映混凝土损伤的弹塑性模型建立土-盾构隧道相互作用模型,探究地震作用下吹填砂地层的液化发展规律及盾构隧道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远离盾构隧道处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均逐步上升最后趋于稳定,而在盾构隧道附近处有效应力先减小后增大,超孔隙水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地震结束时刻管片损伤最大值在拱腰至拱脚之间,但远小于混凝土的破坏限值;地震引起的损伤增量在拱顶与拱底处最小,在拱腰与拱脚附近最大,故拱腰至拱脚处为隧道衬砌结构抗震最不利部分.

    盾构隧道砂土液化滨海吹填砂地震作用动力响应特征

    基坑被动区加固对邻近既有铁路工程变形影响研究

    孙峰段雨彤张迪童明...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邻近既有铁路工程进行基坑开挖时二者相互影响的问题,以秦望隧道明挖段基坑为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被动区抽条和裙边加固相结合的方式下基坑开挖对围护结构、地表及邻近铁路工程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加固参数对邻近铁路工程建筑物变形的影响,分析变形原因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具体工程的最优加固参数.结果表明:被动区在多种加固方式下,天然地表沉降曲线发生变化;铁路路基基础设施变形,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增加抽条加固宽度有利于减小侧移,增加裙边加固宽度有利于减小沉降.

    深基坑被动区加固数值模拟邻近既有铁路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