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章永林

月刊

1008-7974

thsywk@126.com thsyld@126.com

0435-3208109

134002

吉林省通化市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正义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韦顺国李晶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价值意愿而形成的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具有独特的生态世界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正义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山水林田湖草沙、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内核,由此衍生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尊重、顺应的生态哲学伦理,诠释着人与自然的种间、代际代内、空间、思想文化上的生态正义。随着我国现代化生态实践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正义实践指向在于公民现代化生态正义理念的培育、政府生态正义的制度践行以及全社会生态正义新风尚的形成,逐步共建世界生态正义的美好理想。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世界观生态正义"三个命运共同体"

    全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民生制度文明——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究》

    贾玉娇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将为民造福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以新民生制度文明为硬核的,超越既有现代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系统阐释新民生制度文明,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韩喜平教授独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究》成为这一领域中的标志性、重量级的研究成果。该书研究视野磅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置放于传统与现代、世界与中国的宏大时空维度之中,基于大历史观,从人类性、世界性、中国性与实践性四个方面,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文明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制度建设新民生制度文明

    从家谱看满族民间土地契约形成

    何晓芳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族民间土地契约在满族历史上有一个发展形成过程。满族入关前的女真人时期,到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开展"计丁授田",土地公有,八旗征战,不以农耕为生计方式,因此满族入关前没有土地文本契约存在。满族入关后获得旗地作为私产,分家单成为满族民间第一种土地契约,一直到晚清,满族民间土地文本契约形成,以"白契"为主流形制。

    家谱满族民间土地契约"白契"

    民间庄头家谱的史料价值探析

    孙守朋李云峰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头家谱是清代统治者谋求对旗属庄园内人员的有效管理,保证其充足劳动力需要,在乾隆年间要求各庄庄头依据相应的准则自行修订的家谱。因为对庄头家族的来源、支脉及人员的关系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所以其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通过对现存的民间庄头家谱进行梳理,其史料价值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庄头家谱为庄头嫡系子孙承袭职位提供了佐证文本、为庄头因故生缺择员顶补提供了执行依据、为探究旗地管理状况提供了参照文书、为丁册校对提供了比对辅证以及为子孙后代寻祖聚支提供了史料基础。

    庄头家谱史料价值佐证文本执行依据参照文书比对辅证史料基础

    守正创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板凳龙"传承人的口述史考察

    李谋涛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正创新为视角,对徽州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访谈、口述史考察及传承地田野考察,分析徽州板凳龙守正传承的制约因素;探讨其守正传承路径选择;提出对徽州板凳龙器材创新、服饰创新、音乐创新、技术创新、形式创新的守正创新策略。

    守正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板凳龙口述史

    并列短语的联项准入条件问题重观

    孙本成李灼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并列短语的联项准入条件问题因现有见解始终存在反例而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其中的原因似乎是,以"联项间形式和语义对应特征的有无"为着眼点的固有框架只能看到其表层的性状且极易以果为因。跳出这样的思维限制,从简洁性、普适性、句内成分动态关联性、根基来源性的视角去看,并列项其实就是"以组成对应外部语义的整合体为主旨"的,该总结可以得到概念整合观和实际语料的支持并能真正地反映出并列的本质。

    并列短语联项准入条件形式一致意类近同整体外联

    SPEAKING模型下滦州古城语言景观研究

    靳亚铭孟鑫蕊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唐山市滦州古城的语言景观现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SPEAKING模型为切入点,重点关注语言语码以及语言景观参与者和文本的互动关系,从多角度对古城景区的标牌语言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论显示滦州古城的语言景观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趋势,且"作者""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关系明显。该研究系统总结了滦州古城语言景观使用的优势及不足,以期为景区的国际化改进和国家及地区语言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

    语言景观滦州古城SPEAKING模型语码

    论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与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关联及其现实意义

    于泉蛟祁焱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形态由依赖到独立再到自由、人类文明由传统到现代再到未来发展之间内在关联和发展趋势的揭示,深刻诠释了人的发展形态与人类文明形态之间内在一致又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即人的发展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变迁的实质和核心,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的发展形态跃迁的理念与追求。这一重要视角对我国社会正在全力建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共产党实现强有力的领导等重大课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发展形态人类文明形态内在关联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邱丹丹邱文涵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历史经验中深刻总结,得出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大命题。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指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探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自我主动性和创造性;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蕴滋养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生成了把握历史机遇、坚持人民至上、推动理论创新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大学生"四史"教育高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之挑战与路径

    徐星华孙弋雯蒋泽枫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既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思政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学生"四史"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着课程内容匮乏、课程形式单一、任课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及尚未形成协同联动等问题。因而通过坚持问题导向,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拓展虚拟实践教学空间,做好常态化、长效化保障等方式,可以促进"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推动大学生"四史"教育走深走实。

    "四史"教育大思政课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