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章永林

月刊

1008-7974

thsywk@126.com thsyld@126.com

0435-3208109

134002

吉林省通化市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其实"的词汇化及其关联功能

    叶建军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词"其实"萌芽于五代,成熟于宋代,是由体词性偏正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其实"词汇化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韵律制约和词汇双音化,二是处于谓词性成分前,三是"其"的语义脱落和"实"的语义虚化,四是使用频率升高."其实"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副词"其实"兼有表示实情和表示逆接的关联功能,而表示逆接的关联功能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其实"的关联功能在宋代就得到了扩展:其一,关联的小句由一个扩展为多个;其二,具有篇章关联功能;其三,用来转换话轮.

    "其实"偏正短语词汇化副词关联功能

    由满族记忆文化解析"子孙绳"的传统礼俗

    刘红彬曹伟达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族记忆文化,深藏着对"子孙绳"的信仰.满族人家把它装在黄布的口袋里,挂在西墙神龛祖宗板下,视为祖神供奉,在阖族老幼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该文对满族"子孙绳"礼俗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内涵,以及当代的认知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满族记忆文化"子孙绳"礼俗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由规划与规划纲要文本谈起

    刘潞欣王铭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以国家"十二五"至"十四五"时期相关规划与规划纲要文本为切入点,梳理分析其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内容,结合文化自信相关理论研究以及近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政策文件与实践案例,旨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发展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与作用.

    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规划纲要

    传承东北抗联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时代价值及具体路径——以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为例

    曲向东于学蕙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是东北抗联红色基因的重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着眼于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节点上,传承东北抗联红色基因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有利于有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视野来研究和把握东北抗联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意蕴,可以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不断激发党员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克服和解决全面振兴发展中的各种阻力.为此,文章提出了加强红色引领的顶层设计,深挖红色教育资源、活化红色基因,加强红色教育,汲取红色营养等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红色基因的具体路径.

    东北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要意义

    类型学视角下吴语"形容词+得+程度副词"考察(下篇)

    崔山佳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德熙根据组合形式的差异,把汉语的述补结构分为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组合式述补结构中有结构助词"得".组合式述补结构明清白话文献最常用的是"A得很",此外,还有"A得紧"与"A得极",明代白话文献开始运用,分布范围较广;还有"A得凶""A得野""A得势""A得猛"等,分布范围狭窄.到了现代,"A得很"仍最常用,"A得紧""A得极""A得凶""A得野""A得猛"等在普通话中已消亡,但在使用吴语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如浙江浦江、衢州等仍有"A得紧",江苏苏州老年人仍有"A得极""A得野""A得势",浙江诸暨、宁海、天台、临海、温岭等仍有"A得猛",安徽德兴仍有"A得凶".现代方言又产生了一些新的"A得+程度副词",如"A得险""A得魂""A得类""A得恶"等.近代汉语有"A得慌",北方方言中分布范围较广,普通话也有,而且性质已发生转化,有人认为当代汉语"得慌"有附缀化特征,"X得慌"有构式化趋势,语法化程度高.有学者认为"副词+A"不如"A得+副词"所表达的程度深.明清白话文献还有"副词+A得+程度副词"用法,所表达的程度比"A得+副词"还要深."A得+程度副词"与"副词+A得+程度副词"很有类型学价值.

    吴语形容词程度副词组合式类型学历时共时

    江西吉水方言的泛义动词"舞"

    刘子灵聂志平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以江西吉水方言(吉水赣语)的泛义动词"舞"作为分析对象.从共时角度对吉水赣语泛义动词"舞"的句法作了分析,相比普通话,它在动宾、述补、体标记、重叠等句法功能上都有其自身特性;参考《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合卷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工具书,结合吉水赣语日常口语表达的具体用例,尝试归纳出吉水赣语泛义动词"舞"的6个常用义项;将吉水赣语泛义动词"舞"与普通话泛义动词"搞"作比较后发现,它们在句法、语义上存在种种差异,句法差异主要体现在带宾语、带补语和重叠用法上,语义差异主要反映在习语化显赫性、语法化倾向性上;分析了"舞"作泛义动词时的一种可能性来源.

    江西吉水方言赣语泛义动词"舞"

    论状态变化事件的概念及类型

    倪涛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认知语义研究中,"状态变化"是隶属于"宏事件"的一类下属事件,是TALMY(2000)在"空间位移"的基础上构建并界定的另一个概念领域.实质上,此类事件指的是语言在表达"状态变化"这一语义概念时所呈现出的整合型形态句法结构.此外,在"状态变化"的概念化中,TALMY(2000)的"焦点—背景"仅反映了此类事件的空间内涵.因此,对"状态变化"进行"致使""非致使"和"自变"的三类划分可以更加突显此类事件的致使力传递和时间顺序.

    状态变化概念类型宏事件

    基于物性结构的英语转喻式名名复合词研究

    王卫侠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词库理论认为词语在组合过程中语义的浮现,通过物性结构对词汇的描写得以实现.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概念转喻是系统性的而非随机过程,通过凸显认知参照点激活目标.基于名词物性结构对名词细颗粒度的描写,对英语中的转喻式名名复合词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转喻作用于名名复合词的形式多样,分前项名词转喻、后项名词转喻、前后项名词皆转喻、复合词转喻、前后项名词语义关系转喻与隐喻、转喻共同作用.基于此,进一步考察了名名复合词在转喻过程中突显的物性角色,发现转喻式名名复合词中最凸显的物性角色是形式角色,构成角色次之,最少涉及施成角色,符合一般认知规律.

    物性结构转喻名名复合词物性角色

    读者、译者、翻译批评者的阐释学立场比较

    何瑞清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释学理论本质属性决定了阐释学适用范围.不同翻译主体的阐释学立场因其身份、阐释对象和制约因素不同而不同.读者可以自由阐释作品,持现代本体论阐释学立场.译者不是一般读者,译者的阐释学立场呈动态变化.翻译批评者的阐释学立场受制于翻译研究范式或翻译批评种类.对混淆不同翻译主体的阐释学立场个案的评述,将有助于减少阐释学的误用和滥用现象,使翻译批评回归理性.

    读者译者翻译批评者阐释学立场作者意图文本意图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汉英翻译课程设计范式

    王海生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课程的设计范式对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重要的环节.翻译市场的日益增长使得高校越来越关注翻译教学,尤其是在专创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探讨基于专创融合的汉英翻译课程设计范式是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翻译人才素质和对外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专创融合翻译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