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姜陆

季刊

1008-8822

beifangmeishu@gmail.com

022-26241506

300141

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CHSSCD
查看更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研究和探讨我院各专业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理论问题,立足“北方”面向全国,通过探讨北方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引发对中国美术创作问题和美术教育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禅宗与写意花鸟画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李采姣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真性"之显发,认为禅画辉映之道在于生命之"解蔽"与"澄明".经由生命之"澡雪",洗去心中杂念、世事喧嚣,涤清艺术语言中的俗尘渣滓,重现清风朗月般的审美时空.作者联会"画心"与"佛心"相契之处,为"灵想"独辟新境、点染"心印",并借此顺适艺术生命,坚定求索心魂.禅意绵绵话写意,作者通过发掘禅宗与写意花鸟画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并于创作实践中潜心体察,虚怀欣赏,提出艺术家应注重生命的格调与美感,厚植审美理想,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传承前贤妙艺妙法"为我所用",为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添砖加瓦.

    禅宗写意花鸟画内在精神一致性

    图鸣:刍议碧梧图像及其象征意义

    何海锋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碧梧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历代画家都有描绘.文章通过对历代碧梧图像的梳理与分析,探析其历史发展,解读其意象、功能、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展现出画家与被赋予人格精神的碧梧产生互动创造的过程.由此证明,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碧梧图像并非一般性的主题绘画,经历了由物象向品格的过渡,由品格向情感的转变,具有一种警示士人行为的文化功能.碧梧图像在体现士人日常的生活、审美娱乐等活动外,更内含了一种对宫廷流行风格的反思,具有重要的图像宣传功能.相关图像存在固定的程式和特定的元素,但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创作者个人经历、技法、认识等方面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碧梧图像"洗桐图""桐荫图"象征意义文化功能

    晚明《程氏墨苑》仿西洋版画图像研究

    袁淑敏於玲玲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了明代书籍《程氏墨苑》中天主教版画的图像、图像所阐释的《圣经》经文以及利玛窦在《程氏墨苑》西洋版画中添加的文字注释.以四幅天主教西洋版画为切入点,结合图像学和《圣经》故事,深入了解这些仿西洋版画的含义、来源.运用图像学研究的方法,考察天主教版画是如何被纳入《程氏墨苑》,以及仿西洋版画中国本土化转译来分析明代天主教传播中耶稣会使徒如何以使用图像作为对基督教义的视觉表达.图像的传达不仅是一种宗教传播工具,也反映出当时宗教传播的策略和手段.此外,还探讨这些版画与利玛窦注释之间的交叉点,以及版画与它们所代表的《圣经》叙事之间的教义联系.

    天主教版画图像学《程氏墨苑》利玛窦

    19世纪建筑修复理论的起源与影响

    徐钰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19世纪建筑修复理论的起源及其对现代遗产保护工作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19世纪前的建筑修复状况以及19世纪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文章揭示了建筑修复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几位关键理论家的观点和贡献,包括维奥莱-勒-杜克的风格一致性理论,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关于历史的见证与最小干预原则,以及意大利修复理论在融合保护与使用方面的创新.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理论对现代建筑修复实践的影响和启示.通过对19世纪建筑修复理论的深入探索,文章为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未来建筑修复和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强调了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持续的探索需求.

    19世纪建筑修复理论维奥莱-勒-杜克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米洛·博伊托卢卡·贝尔特拉米古斯塔沃·乔万诺尼

    守正创新——新时期皖北民间陶瓷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许政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北民间陶瓷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特色,具备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坚持在生产实践中对其保护,使其回归到大众生活中,是其确保生命力和传承皖北民间陶瓷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梳理皖北民间陶瓷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新时期背景下,皖北民间陶瓷如何秉持守正创新,在传承过程中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创新发展,以此提出了相应的生产性保护发展原则、对策,以及创新发展思路,为皖北民间陶瓷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助推地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皖北民间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明代永宣时期皇室赞助果园厂漆艺设计考

    李传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永宣时期,国力兴盛.为恢复漆艺设计生产,明廷大力扶持并推动果园厂这一最大御作工场的发展和创新,这表现在为果园厂创造品牌、擢升名匠及"依法成造"、开拓市场等诸多方面.作为被赞助方,果园厂传承宋元高档漆艺传统而不断变革,确立了由元代西塘派传统主导的"厂制"风格和高档市场定位,很好地满足皇室及上流社会对高档漆器产品的多方面需要.显然,赞助方的扶持推动与被赞助方的创新发展之间是内在互动的促进关系.

    明代永宣时期赞助设计果园厂西塘派"厂制"漆艺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美术设定中的写意精神分析

    井溶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混搭,重组构成新的动画角色形象,是使动画片更具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可供借鉴的元素众多,尤其是中国写意绘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将其中的有益元素与动画美术设定结合,可以为中国国产动画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写意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画种,写意精神着眼于通过笔墨构成的图形元素表达画家的精神世界.本文借助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美术设定中的写意精神分析,来说明动画角色构建可以遵循写意绘画的表达方式,通过表面形象展示角色精神内涵,借鉴中国写意绘画造型设计与色彩运用理论,可以为中国动画美术设定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写意精神动画美术设定角色设计

    论写生与创作及其教学转化

    尹沧海
    9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生与创作是中国画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回顾历史可见,中国画家的写生与创作是相互交织的,都属于一种主客交融的艺术创造活动.中西方绘画对写生的理解存在不同.相较之下,中国画中的写生更加注重主观情思对客观物象的投射与把握.当下的中国画教学,应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强调写生与创作的共通性与联系性.

    写生创作主客交融中国画教学

    中华美育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践行方略

    叶春辉翟福泽郑瑞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审美能力、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在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当下,中华美育精神面临"全球化、在地化、文化融合"等新时代背景下的诸多新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正视同质化、标准化、商业化和科技发展对此带来的困境与压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本土文化保护等途径,使中华美育精神得以保持活力、永续发展.

    美育中华美育精神全球化在地化文化融合践行方略

    中西风景题材绘画中"灵性自然"异同的阐释

    靳淑媛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景题材绘画并不是对于自然景观的直接再现,这点对于中西方风景题材绘画都是适用的.不论是中国山水画家还是西方风景画家,都追求创造一个富含情感、具有形而上意蕴和气格的"灵性自然".中西方绘画中的"灵性自然"里追求真实性和形而上的"灵性"表达是其共有特征.但在不同层面上,两种文化下的"灵性自然"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试从"情""气""格"三个层面,阐释中西风景题材绘画所创造的"灵性自然"的异同.

    "灵性自然"情感气韵格调神似与形似神性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