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农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农学院学报
天津农学院学报

邢克智

季刊

1008-5394

xuebao@tjau.edu.cn

022-23783819

300384

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

天津农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为天津农学院主办的自办发行季刊,大16开本,64页。1994年创刊,1998年第4期开始公开发行。本刊贯彻“经济建设必须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宣传党的科技政策和“双百”方针,反映我院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的新进展、新成就,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加速成果的推广应用,适应天津市城郊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科技工作者、教育管理人员、农业生产部门技术人员等广大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小杆菌冷激蛋白(CSP)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钟迎兰罗希帆杜锦陈帅君...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微小杆菌(Exobacterium profundaum)冷激蛋白(CSP)基因(EpCSP)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为后续EpCSP基因的功能验证及遗传转化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EpCSP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偏好使用 A/T 结尾的密码子;比较分析不同物种 CSP 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参数发现,大多数物种CSP基因密码子偏好使用G/C结尾的密码子;21 个物种CSP基因的CDS序列及RSCU值聚类分析表明,微小杆菌与另外 20 个不同物种CSP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存在一定差异;中性分析、PR2-plot 分析、ENc-plot 等都证实了自然选择是影响 CSP 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与 7 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密码子使用频率对比研究表明,在筛选异源转化受体时,作为真核表达系统的酿酒酵母比作为原核表达系统的大肠杆菌更利于 EpCSP基因异源表达,而在选择植物遗传转化受体时,拟南芥和小麦比烟草和水稻更适合作为 EpCSP基因的遗传转化受体.本研究初步探索了 EpCSP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对以后开展基因功能验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研究微小杆菌分子进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微小杆菌CSP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异源表达外源宿主

    我国北方主产省苹果始花期时空模型建立及晚霜冻风险分析

    邱美娟周培禄宋晓慧刘布春...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防御晚霜冻灾害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万荣、白水、礼泉、陕州、福山和熊岳等代表站的苹果始花期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建立并检验了苹果始花期时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重建了 1970-2019 年我国北方主产省苹果始花期,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晚霜冻气象指标,对苹果花期晚霜冻气候风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建立的苹果始花期模型能够在数据独立的情况下较准确地模拟代表站的始花期变化,内部检验的均方根误差为 4.26 d,交叉检验的均方根误差为 5.00 d;(2)始花期时空模型模拟得到的苹果始花期大多数呈显著提前趋势;(3)苹果花期轻霜冻的发生频率和发生日数均最高,其次是中霜冻,而重霜冻发生频率和日数较低;(4)从空间上看,渤海湾地区苹果晚霜冻发生频率、发生日数指数和气候风险指数较小,而黄土高原北部地区苹果晚霜冻发生频率、发生日数指数和气候风险指数较大.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果区苹果遭受晚霜冻的影响较大,应注意重点防范.

    苹果晚霜冻始花期时空模型气候风险

    5种园林植物对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涝性评价

    陈怡卞阿娜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 5 种园林植物的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雨水花园耐涝植物的选配提供参考.通过控水模拟淹水胁迫,以美人蕉(Canna indica L.)、菖蒲(Acorus calamus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和大叶油草[Axonopus compressus(Sw.)Beauv.]5种园林植物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叶片中脯氨酸(Pr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 4 个生理指标的综合评价(D)值,以此来评估这 5种植物的耐涝性.结果表明,淹水胁迫 28 d后,各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均有明显变化,菖蒲叶片中Pro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余4 种植物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 种植物叶片中SOD、POD和CAT含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同步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知,5种植物的耐涝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梭鱼草>菖蒲>美人蕉>鸢尾>大叶油草,5 种园林草本植物在淹水试验 28 d过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涝特性,适合作为雨水花园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园林植物生理响应耐涝性评价海绵城市淹水胁迫

    盐驯化青花菜种子提高幼苗耐盐性的研究

    邬海艳闫瑾邹宜芯任玉欣...
    26-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盐驯化青花菜种子对提高其幼苗耐盐性的影响,为青花菜耐盐栽培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0、10、25、50、75、100 mmol/L NaCl对青花菜种子进行盐驯化7 d,以发芽指标为标准筛选出 75、100 mmol/L为盐驯化浓度,测定其幼苗在高盐处理(225 mmol/L NaCl)下的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盐驯化青花菜种子使其幼苗在高盐胁迫下的SOD、CAT 活性及光合色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 CK2(盐对照)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和MDA含量显著下降.其中 75 mmol/L驯化组与CK2 相比,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显著提高 283.95%、289.22%、277.13%、276.64%,SOD活性显著增加 16.64%,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 120.76%,POD活性显著增加 414.75%.综合分析表明,盐驯化青花菜种子可以提高其幼苗的耐盐性,隶属函数分析结果得出,75 mmol/L NaCl驯化青花菜种子的驯化效果最佳.

    青花菜盐驯化耐盐性隶属函数种子萌发

    基于HS-SPME-GC-MS和PCA分析野生红豆越橘与苹果汁最佳混酿比例的研究

    陈瑞杨梅蒋成李默菲...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野生红豆越橘和苹果汁为原料,研究两者不同混酿比例对野生红豆越橘混酿果酒理化指标、香气成分和感官特性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不同混酿比例的野生红豆越橘果酒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9 种样品中共检测出 154 种香气成分,其中共有成分 17 种,醇类、酯类是野生红豆越橘果酒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9 种样品中共提取出 8 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共 45 种,贡献率为 36.935%,第一主成分包括大马士酮、癸酸、苯乙酮等.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野生红豆越橘与苹果汁体积比例为 4∶6 的酒样感官评分最高,为 90 分,酒体口感清爽,醇香浓郁,典型性强.由此可知,野生红豆越橘与苹果汁体积比为 4∶6 的酒样能完全发酵,野生红豆越橘与苹果果香平衡协调,其他比例混酿果酒醇类或酸类较高,香气复杂,口感粗糙.

    野生红豆越橘苹果汁混酿HS-SPME-GC-MSPCA

    一例犬腹腔和脾脏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例报告

    杨婷赵珍萍周孜睿李建军...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1 例 9 岁罗威纳犬,右后肢疼痛、跛行,乳腺增生.采用临床症状观察、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并开腹探查和病理组织学等方法进行诊断.结果表明:该犬精神欠佳,腹部明显膨大.左、右两侧倒数第二乳腺均肿大,可见乳腺区有清楚界限,乳头发红肿胀,且分泌黄色液体.行动迟缓,不愿走动,右后肢明显支跛.体温为 38.7℃.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目和急性相反应蛋白(CRP)均升高;红细胞总数减少、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提示有感染和贫血.血液生化指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X线检查,右后肢胫骨近端骨密度低,正常骨小梁结构消失,骨皮质破坏,有骨溶解.在腹中部有一巨大的近圆形高密度肿块样显影,左肺后叶有一球形高密度肿块样显影.可初步诊断为多部位、多病灶的侵袭性病变.手术切除乳腺增生,开腹探查发现有被大网膜包裹、表面凹凸不平、大小约为 29 cm×20 cm×10 cm的巨大肿瘤,肿瘤与其他内脏器官没有连接.在脾脏的脾头部有一约为 4 cm×5 cm×8 cm的肿瘤,被膜已破溃.手术完整切除脾脏和腹腔内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乳腺肿瘤组织见腺上皮细胞呈腺泡样增生,增生的腺上皮细胞呈复层或多层密集紊乱排列,并见许多梭形细胞增生,为良性肿瘤.腹腔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出血,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大小不等,核圆形或卵圆形,多位于一端,核仁明显,多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间质很少,并见多核巨细胞,类似于浆细胞,部分瘤细胞正在发生坏死.脾脏肿瘤与腹腔肿瘤组织形态一致,多见核分裂象,并见巨核细胞,为恶性浆细胞瘤.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确诊该犬患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病理组织学

    饲粮中添加酶制剂和抗菌肽对藏鸡肠道内源酶活性的影响

    王韩可冯卫东郑玉才李志雄...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复合酶制剂、抗菌肽及酶肽复合剂对21~63日龄藏鸡小肠内源酶活性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4日龄藏鸡240只,随机分为 4 组,即基础饲粮组(对照组)、酶制剂组、抗菌肽组和酶肽复合组.预饲 7 天,42、63日龄采集藏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道内容物,检测各组食糜中 α-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及糜蛋白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 42 日龄时,酶肽复合添加显著提高了藏鸡小肠α-淀粉酶、糜蛋白酶活性及十二指肠和回肠脂肪酶活性(P<0.05);酶制剂显著提高了藏鸡十二指肠、回肠α-淀粉酶活性和空肠、回肠脂肪酶活性(P<0.05);在 63 日龄时,酶肽复合添加显著提高了藏鸡小肠糜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回肠 α-淀粉酶活性及十二指肠、空肠脂肪酶活性(P<0.05);酶制剂显著提高了藏鸡小肠脂肪酶活性及十二指肠、回肠 α-淀粉酶活性(P<0.05);而抗菌肽对藏鸡小肠内源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酶制剂单独添加及酶制剂和抗菌肽联合添加均能显著增强藏鸡小肠内源酶活性,且联合添加效果优于酶制剂单独添加.

    酶制剂抗菌肽藏鸡肠道内源酶

    锦鲤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酶α/β亚基(GNPTA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组织分布和时序表达

    温思怡韩卓然孙敬锋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旨在研究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koi)GNPTAB(alpha/beta subunits of 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otransferase)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应答规律.对锦鲤GNPTAB基因CDS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GNPTAB基因的组织分布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感染机体后的时序表达规律.结果显示,GNPTAB基因CDS区片段长度为 3 747 bp,推测编码 1 248 个氨基酸,含有 4 个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GNPTAB基因在健康锦鲤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脏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肠道、脾脏、皮肤、中肾、头肾.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锦鲤 6~72 h,GNPTAB基因在肠道组织主要呈现上调表达,在肝脏、头肾、脾脏、皮肤、肌肉组织中主要呈现下调表达.维氏气单胞菌感染锦鲤后,GNPTAB基因在这些组织中出现表达差异,推测GNPTAB参与了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或免疫应答反应.

    锦鲤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分布时序表达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酶α/β亚基

    水解猪肠黏膜及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饲料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韩志豪王振杰龚埜谢瑞涛...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水解猪肠黏膜及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 4 种等氮(51%粗蛋白)、等脂(12%粗脂肪)饲料,采用水解猪肠黏膜和植物蛋白(玉米蛋白和发酵豆粕)的复合混合物分级替代鱼粉.实验饲料中鱼粉含量分别为 40%(FM40)、35%(FM35)、30%(FM30)和 25%(FM25),每组 3个重复.以初始体重为(5.05±0.02)g的大口黑鲈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 70 d的养殖实验,每日表观饱食投喂 2 次.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生长性能的情况下,复合蛋白可以替代饲料中鱼粉用量的 12.5%;同时,添加复合蛋白提高了饲料利用率(FER)及蛋白利用率(PER),其中FM35 组最高(P<0.05);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全鱼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并未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肝脏抗氧化能力方面,复合蛋白添加显著降低了MDA含量(P<0.05),FM35 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FM40 组(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其他处理组显著低于FM40 组(对照组)(P<0.05);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但 FM35 与对照组相比稍有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不影响生长性能及肝脏健康指标的情况下,水解猪肠黏膜及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可将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的鱼粉用量从 40%降至 35%.

    大口黑鲈水解猪肠黏膜鱼粉替代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

    2种肉桂醛制剂对水产动物致病菌抑菌、杀菌效果比较

    韩鑫怡王庆奎姚雨馨韩妞妞...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桂醛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效果,但难溶于水、易氧化的特性限制了肉桂醛的应用范围.为提高肉桂醛水溶性并避免被氧化,本研究构建了纳米乳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两种肉桂醛制剂,以链霉素为阳性对照,比较二者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的抑菌、杀菌效果.结果表明:肉桂醛纳米乳制剂对上述 6 种水产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 0.93、2.05、1.67、14.88、9.30、1.86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 2.40、6.00、1.86、16.00、10.23、5.00 mg/mL,抑杀效果均大幅度优于肉桂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结论: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相比,肉桂醛纳米乳制剂有更高的载药量,对致病菌有更强的抑菌、杀菌活力.虽然两种制剂对致病菌的抑菌、杀菌活力远低于链霉素,但是在绿色无抗水产养殖中仍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肉桂醛纳米乳最小杀菌浓度最小抑菌浓度水产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