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农业科学
天津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天津农业科学

天津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宋治文

双月刊

1006-6500

tjnykx@163.com

022-23678601

300192

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68号农科大厦1905室

天津农业科学/Journal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农林、植保、土壤肥料、园艺、畜牧兽医、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水产、花卉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试验报告、实用技术和专题综述类文章及农业区划、科研管理等软科学论文。适合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业行政管理干部、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矾根'栀子黄'的组培再生及组培苗耐盐性的研究

    蒋彪郑志芬吕月华尤远洋...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彩叶矾根'栀子黄'的组培再生体系,了解其耐盐范围,以矾根'栀子黄'的叶片为外植体,对其组培苗诱导培养基、耐盐范围和生根培养基等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栀子黄'叶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30 g·L-1 蔗糖+7 g·L-1 琼脂+0.2 mg·L-16-BA+0.01 mg·L-1 NAA,不定芽的诱导率达 98.32%.耐盐性方面,0.2%轻度盐胁迫下,'栀子黄'组培苗的存活率为92.45%,且该浓度对'栀子黄'的长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 0.4%中度盐胁迫下,其存活率也可以达到 75%,但是组培苗的再生率明显下降,玻璃化现象较重;在 0.6%重度盐浓度下,组培苗成活率为 35%,大部分组培苗褐化枯黄.'栀子黄'未经盐胁迫处理组培苗的适宜生根培养基为MS+30 g·L-1 蔗糖+7 g·L-1 琼脂+0.05 mg·L-1 NAA,生根率为 91.25%;耐盐组培苗的适宜生根培养基为MS+30 g·L-1 蔗糖+7 g·L-1 琼脂+0.1 mg·L-1 NAA,生根率为 96.25%.试验结果可以为彩叶矾根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工厂化育苗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其在盐碱城市的绿化应用和耐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矾根组培再生盐胁迫

    作物生长模型物候建模的函数解析及应用研究

    马欣甜何英彬林泽儒王向一...
    6-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物生长模型是模拟和预测作物产量的重要工具,其中通过作物对温度和日长因子响应而建立物候模型会直接影响最终模拟结果,因此需要通过建模优化和参数校准来提高模拟精度.基于此,通过梳理当前温度和日长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将其各自分为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2 种类型,对比分析了其中代表性函数的特性和呈现形态,描述了各个函数的优缺点和实际应用的现状,总结当前温度和日长模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模型的机理解释性不强、函数优化难度高、集成应用程度低、实际应用受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物候模型优化需要在坚持精细化田间试验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不断发展模型,综合多影响因子并挖掘最优混合模型来提高模拟精度.兼顾准确性与普适性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模型函数构建是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

    物候模型温度函数日长函数模型优化

    天津市抛荒地分布及驱动机理研究

    李雨凌姜广辉曹子剑杨勇...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天津市耕地抛荒总体情况和驱动机理,基于MODIS数据,识别并估算 2010-2017 年天津市耕地抛荒规模,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判定,并基于OLS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天津市耕地抛荒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2010-2017 年天津市抛荒地规模总体呈减少的态势,年均减少 726.26 hm2;(2)天津市抛荒地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天津市中部和西南部地区,而位于远郊区的蓟县南部、宝坻区北部和滨海新区是抛荒地分布的冷点区;(3)人均收入和总人口密度对耕地抛荒呈现正向影响,海拔、坡度和距河流距离对耕地抛荒呈现负向影响.整体来看,地理资源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

    抛荒地时空变化空间格局驱动机制OLS天津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济宁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云青史倩文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济宁市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时空演变特点,为济宁市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基于 2007-2019 年济宁市县域尺度的数据,计算了济宁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在空间上总体呈西部高、东南、中北部低的分布格局;碳吸收量总体呈上升的态势,在空间上总体呈西部高、东北和东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碳足迹总体呈下降的态势,农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碳生态盈余状态,碳足迹的空间分布与碳排放的空间布局基本相似.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表明,农膜使用量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影响最大,化肥使用量影响最小,任意 2 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素影响力.最后,从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方面提出了提升济宁市低碳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碳足迹地理探测器

    小麦新品种'漯麦40'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分析

    曹燕燕葛昌斌黄杰卢雯瑩...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漯麦 40'是 2022 年国审小麦新品种,为进一步了解该品种生产特性,根据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广适性品种区域试验(2018-2020 年)和生产试验(2021 年)结果,对'漯麦 40'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及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1 年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漯麦 40'平均产量分别为 8 619.0、8 143.1、8 295.0 kg·hm-2,比对照'周麦 18'增产 3.8%、5.5%、4.0%,平均增产点率 89.4%,且高稳系数 3 年平均值为 85.0%,比对照'周麦 18'提高 2.7%.同时'漯麦 40'平均株高为 84.5 cm,3 年平均非严重倒伏点率达 97.0%,具有很强的抗倒性.综上,'漯麦 4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适应性广、抗倒伏能力强,适宜黄淮南片冬麦区种植.

    小麦'漯麦40'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种植密度对'万糯2000'叶面积指数和灌浆特性的影响

    冯晓洁康洋陈兴喆辛德财...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最佳种植密度,推动天津地区糯玉米产业的发展.以糯玉米品种'万糯 2000'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低密度(4.50 万株·hm-2、5.25 万株·hm-2)、中密度(6.00 万株·hm-2、6.75 万株·hm-2、7.50 万株·hm-2、8.25 万株·hm-2)、高密度(9.00 万株·hm-2、9.75万株·hm-2)3 种密度梯度,分别测定各种植密度下糯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和籽粒灌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和种植密度及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糯玉米籽粒鲜质量呈二次曲线变化,籽粒干质量呈Logistic曲线变化,灌浆过程可分为渐增期、速增期和缓增期 3 个阶段,其中速增期持续时间最长.灌浆速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中密度群体理论最大百粒质量、灌浆持续时间、灌浆活跃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速增期持续时间均高于其他密度.综上,采用 7.50 万株·hm-2、8.25 万株·hm-2 的种植密度将有利于提高'万糯 2000'的叶面积指数和灌浆性能,从而实现糯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

    '万糯2000'叶面积指数灌浆特性Logistic方程

    小麦主要数量性状相关性及不同施肥对产量的影响

    刘昌文逄子剑雷钧杰张胜全...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新疆喀什地区现有耕作条件下小麦主要数量性状相关性及不同生育阶段施肥对主要数量性状影响,随机抽取莎车、泽普 2 县 77 块麦田,调查了株高、旗叶、有效穗数、穗粒数、施肥情况和公顷产量情况,对小麦主要数量性状相关性及不同施肥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旗叶总面积、旗叶宽和有效穗数,穗粒数与旗叶宽、旗叶总面积和有效穗数以及有效穗数与旗叶总面积均呈正相关,有效穗数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旗叶长与株高均呈负相关.有效穗数在666万穗·hm-2、穗粒数在 22.5~31.1 粒之间及公顷旗叶面积达 7 532.1 m2 时,有利于获得超高产;有效穗数在 666 万穗·hm-2~990 万穗·hm-2 之间容易丰产稳产.综上,在现有耕作条件下,底肥施足N、P、K肥,返青期、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合理追施N肥,有利于产量提高,其中底肥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小麦数量性状相关性不同施肥

    津藜系列藜麦芽苗期耐盐碱特性评价

    黄晓帆武亚瑾孙静波赵娇娇...
    45-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综合评价津藜系列品种的耐混合盐碱特性进而筛选耐盐碱性较好的品系,用于藜麦新品种选育,以津藜系列 7 个藜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T4(NaCl∶Na2SO4∶NaHCO3∶Na2CO3=1∶9∶9∶1)、T5(NaCl∶Na2SO4∶NaHCO3∶Na2CO3=1∶1∶1∶1)、T6(NaCl∶Na2SO4∶NaHCO3∶Na2CO3=9∶1∶1∶9)3 种不同混合盐碱胁迫处理下,测定了藜麦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和幼芽鲜质量,并利用耐盐碱系数和隶属函数值对 7 个藜麦品种进行耐盐碱特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混合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对藜麦种子的胚根长以及幼芽鲜质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将以上述各指标的耐盐碱系数及其隶属函数值作为衡量藜麦种子耐盐碱性的依据,分析发现'津藜 1 号'耐盐碱性较强,'津藜 5 号'耐盐碱性较弱.

    藜麦混合盐碱胁迫种子萌发耐盐碱特性

    不同土壤湿度下播种深度对花生出苗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航宇余明慧陈龙金开美...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豫南地区花生春播及夏播机械播种后遭遇干旱或湿涝常使种子在土壤中烂种或死苗导致萌发率、出苗率降低.本研究选用'信花425'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土壤相对湿度和4种播种深度对参试花生种子的出苗、苗期长势、生理特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相对湿度60%、播种深度2~6 cm时,种子的平均出苗率及幼苗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受到的逆境胁迫指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播种时,可根据当时土壤相对湿度选择合适的播种深度,从而提高花生出苗质量.

    花生土壤相对湿度播种深度出苗生理特性

    山西云丘山野生木耳生物学特性研究

    徐全飞牛宇潘保华蒙秋霞...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山西云丘山野生木耳种质资源,以从山西云丘山的柳木上采集、分离、纯化到的野生木耳菌株为供试材料(YM227),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菌丝形态、生长势、色泽、菌落形态和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pH和培养温度对该野生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YM227 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是麦芽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和酵母粉,最适无机盐是磷酸二氢钾,最适宜pH范围在 6.5~7.5之间,该野生木耳菌株菌丝在 17~29℃之间均可快速生长,当培养温度为 25℃时,菌丝浓密、洁白、长势强、菌落完整、生长速度最快.木耳的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有效收集、评价、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对山西省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野生木耳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