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家祥

双月刊

1671-1106

tjsdxb@126.com

022-23541014 23766725

300074

天津市河西区卫津路241号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一贯注重选用反映学科研究前沿、研究热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所发文章从没出现过政治性错误和常识性差错,并以其较高的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受到国内重要文摘刊物的重视,转摘率一直较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逻辑及五重意蕴

    张世飞史磊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课题.立足于"两个大局",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观的基础上,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逻辑及其五重意蕴,从"五位一体"的角度提出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是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完善的应有之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观真正共同体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范中峰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事关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特点鲜明,蕴藏着丰富的自信元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准则,对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全球化和当代社会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应从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与民间从业者的协同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价值,依托文化教育与文化活动,创新传播形式四个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切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与发展策略

    作为全球议题的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传播与中国实践

    王壹张开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议题对外传播的一系列理念已发展成较为完整的话语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实践意义,为各国共同应对粮食安全这一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研究发现,中国粮食安全对外传播呈现出"人民至上,发展优先,合作至上,命运与共"的特点;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全球范围内的行为或组织的呈现模式,全球粮食安全合作不可避免地要在特定框架内进行多元主体间的政治互动.随着媒介化时代的到来,其政策制定与实施愈发受到个体舆论的影响与制约.关键的"意见领袖"甚至可以作为国家层面对外传播的补充,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对外传播体系.要讲好中国维护粮食安全与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故事,重视农业外交在中国特色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以粮食安全议题展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通过战略性、系统性的组织传播提升国家形象和话语权建设.未来要重视元首外交话语、主流媒体报道话语、农业外交个体参与者话语这三种相互交织的话语对中国粮食安全议题对外传播话语建构的影响.

    农业外交粮食安全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对外话语

    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农业保护与收入支持政策及其国内启示

    刘乃安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经济增速,转移性收入是重要贡献力量,其比重也在增长,然而,实际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支持力度.基于农业发展类型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农业补贴分类,选取美国、欧盟、日本为发达国家或经济体代表,分析发现他们已经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农业保护与收入支持政策,包括价格支持、直接补贴、一般服务补贴等方面,并能做到及时调整,对保护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农业保护与收入支持政策对我国具有启示作用.从理念上必须树立并践行农业是需要支持保护的产业,农民是需要保护培育的职业;对农业实施补贴并坚持政策倾斜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和基础;建立完备的收入支持制度并应做到适时调整.将支持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性政策、向"绿色补贴"的方向倾斜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实践向度.

    农业保护与收入支持政策转移性收入发达国家国内启示

    历史上的古籍保护意识与措施

    杜泽逊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古籍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文献载体的演变历程入手,梳理出我国古籍的基本形态和装帧方式的演变进程,可以深刻感知到先民强烈的古籍保护意识.我国古代为保护古籍而采取的防灾措施、管理办法、原生性保护措施和古籍再生手段,也值得今人借鉴.

    古籍保护古籍工作古籍修复

    王重民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文本挖掘与量化研究

    王锦贵肖明张星渊郭珺曜...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万方、维普、知网三大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论文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将与王重民先生相关的图书、科研项目以及港台论文数据等作为补充数据源,在广泛收集与王重民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等多种王重民先生研究知识图谱,基于文本挖掘结果可量化分析国内王重民先生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王重民先生在目录学、图书馆学、敦煌学等多个相关领域都有重要建树,为众多后辈学者所怀念.

    王重民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统计分析

    回到儿童本身:儿童"灰色道德行为"的现象学分析

    多强毛慧君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灰色道德行为"是指儿童在生活中与环境进行交互时,因道德发展的未完成性,在主观道德或客观道德的驱使下做出的违反普遍的道德准则与规范的行为.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从现象学的视域探索13位成年人童年时期"灰色道德行为"的基本表征及其对个人成长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他者的缺席、道德导向的隐匿与同伴群体的渲染是儿童"灰色道德行为"的主要诱因;在行为之后,儿童或是受到外界方式迥异的教育,或是等待一次偶然的自我救赎.现象学所提倡的"回到事情本身",为全方位透视儿童"灰色道德行为"提供了方法论.只有"回到儿童本身",才能实现儿童"灰色道德行为"的本质还原,进而挖掘教育契机,消解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儿童灰色道德行为现象学

    高职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创新:基于特征重塑、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

    李旭李佐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理论,从课堂、文化、职业、创新和实践等五个维度重塑高职思政教育的内涵特征,同时围绕其系统性、类型化和局限性等现实问题,通过贯通培养体系、涵养工匠精神、引入"1+X"证书制度、强化技术应用服务、加强深层产教融合等创新途径,将传统的思政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多维度协同的教育思路,以此探索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重点和改革途径.

    高职教育思政教育综合技术教育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

    朱沛智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中,政府公权力主体应当发挥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主导作用,行政公益诉讼可以督促其发挥监督功能.民事公益诉讼只能解决普通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无法对政府公权力主体侵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提起诉讼,而行政公益诉讼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领域应当既有民事公益诉讼,也有行政公益诉讼,二者互相配合,才能共同实现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行政公益诉讼诉讼主体检察建议

    秦汉官僚政治中的诬告

    苑苑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时期,国家通过制度和法令,促使官僚间相互告劾,尽揭官吏之罪以施处罚.随之而来的,是告劾中的诬告.官吏为争权夺利和逃避告劾,或主动或被动地诬告他官,损害了正常的告劾秩序.秦汉立法严禁诬告的相关行为,司法程序也力求对告劾甄别辨伪,避免冤枉.随着皇权旁落,戚宦权臣借助皇权超越司法限制,以诬告陷罪政敌与不附者.如此,诬告成为权臣及其朋党扩张权势的工具,使皇权受到威胁;随着诬告在官僚系统中的扩散,各级官僚组织中正直者不得其位,告、劾中的告讦功能遭到破坏,官僚政治因而衰败.

    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告劾与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