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的力量论纲

    韩庆祥方兰欣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力量.从哲学层面来讲,文化的本质是"人化",表征人的存在方式且具有"化人"的力量.文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元素,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具有推动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力量;文化作为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凝聚民族、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关乎国本、国运,具有立国、兴国和强国的力量;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不仅建构政党履职的合法性,而且具有兴党、强党的力量;文化是文明产生的源头和基础,对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具有前提性作用.

    文化社会民族国家政党文明

    "两个结合"视域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回顾与理论前瞻

    杜运辉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两个结合"视域中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需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理解,继续反思从"物质与意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确立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内核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两个结合"视域有助于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图景,要求特别重视"实事求是""具体相对论""兼和""综合创新""智慧说""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等标志性概念的思想贡献.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促进"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变迁与中华民族当代生存境遇的具体结合,探讨"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自由人联合体"相互成就的具体路径.

    "两个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

    叙事的本质

    傅修延
    1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迄今为止对叙事本质的研究远远不足,从认知、逻辑与传播三个层面,探讨讲故事行为的发生缘由、组织形态和动力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之上,一直以来我们都更喜欢用故事形式来与人互动;记忆形成于讲述的过程之中,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来讲述,取决于讲述者个人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延续主要依赖叙事,把相关经验缩略成极简叙事进行传承,有利于避免集体记忆的失落.环境认知中的归因思维促成了大脑中的故事建构,因果逻辑具有联接乃至生发事件的重要功能,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常常是故事讲述人强行赋予的;所谓"合取谬误"(即把事件硬性编排在一起)的问题,在于把概率较小的事件放在了不恰当的或者说过于重要的位置.故事在人群中的扩散有病毒般传播与海啸式传播两种形式,动物精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就像舞台上的表演者一样,现实世界中人也常常会按某种脚本行事,而所有不经意的讲述其实都是为了翻找出最具脚本意义的旧事,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叙事性互动永远不会停息的根本原因所在.对叙事本质的探讨有助于窥见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类能成为地球上兼具智慧与勇气的万物之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掌握了叙事这一重要的沟通手段.

    叙事本质认知逻辑传播

    构建逻辑自洽的学术概念体系——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走向

    张分田
    4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夯实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逻辑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全面检索文献,完善事实陈述,厘定学术定义,避免逻辑缺陷等诸多环节.学术概念创新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完善和创新学术概念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客观事物,准确地揭示其本质属性及其他特有属性,使学术概念的定义与其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将归纳、概括、提炼新的学派概念列为一个极其重大的学术课题,尽最大可能消除重要学术概念的逻辑缺陷,创新学术话语体系.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事实基础和逻辑基础都亟待夯实,正确地创造、定义、使用一批至关重要的学术概念是完善和创新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关键所在.

    逻辑自洽学术概念政治思想史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经验及反思

    吴翔宇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儿童文学是一种现代知识,是新文学知识形态的景观.作为一种现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古代知识或西方知识的直接套用,而是在民族性与现代化融合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及发展.从知识界分到知识学科化,中国儿童文学不断完善概念命题系统,重造了"中国""儿童"与"文学"三种新知识,并自觉融入新文学知识生产的谱系之中.通过回应历史化过程中的中国问题,中国儿童文学知识的人民性、结构性和逻辑性日趋凸显.如何理顺知识的自律和他律关系,怎样整合知识学科化与跨学科的联动机制,是当前开展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正视的重要理论议题.

    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传统中国立场

    全集编纂出版与全本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例

    李思清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所谓全本学,是指在全本的编纂、刊印与传播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思路、方案与版本形态,以及相关各方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学术判断、形成的理论思考.与已成显学的选本学相较,目前学界尚缺少专从全本学角度对历代全本编纂的特点、规律、得失以及学术价值做整合性的研究阐发.选本反映的是高度或深度,处理的是一时代文学的光亮处;全本反映的,除高度、深度外,还有宽度和广度,处理的是一时代文学的全景.全本的编纂往往是一个时代学术进展与学术合力的集中体现,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便是全本编辑出版的经典范例.从学术史层面着眼,全本学的研究范畴及路径至少包括:(1)有关全本的书籍本体研究,内容包括体例、版本、文本(含校勘及异文收集)等.(2)全本编纂过程研究,内容包括编纂背景、编纂动机、编纂经过、体例斟酌与商讨、史料来源、刊刻出版等.(3)编纂人研究,内容包括生平、交游、著述等.如编纂主体非个人,则要考察从事编纂的团队、团体或机构情况.(4)全本成书后的补编与辑佚研究.(5)全本编纂的功过得失及学术价值研究.全本学研究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全本、编纂人或订补人、出版机构自身,它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全本全本学选本选本学逯钦立中华书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内在性和超越性——阿多诺对中立化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启示

    王晓升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形而上学是局限在自我持存模式中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在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也保留了形而上学,但这些新的形而上学却缺乏批判的维度,是中立化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虽然要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但仍然是自我持存模式的延伸.它与悲叹"一切皆空"的超越论调一样都缺乏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因此,虽然阿多诺与海德格尔一样都把超越的东西内在化,但是他们在处理超越性和内在性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差别.阿多诺对于内在性和超越性的关系的辩证理解对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形而上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文明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形而上学阿多诺海德格尔超越性内在性

    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起源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顾明栋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中心主义"是一种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西方文化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非西方文化.这一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其思想基础是何时奠定的?这种思想又是什么人首先提出并塑造的?聚焦启蒙时代一些主要思想家,包括斯宾诺莎、马勒伯朗士、莱布尼兹、沃尔夫、奎奈、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等人与中国哲学的相遇,似可认为,西方中心主义作为一种系统性思想成形于启蒙运动早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知性信念,其思想基础是启蒙思想家们所奠定的,其哲学源头可以追溯至一些重要启蒙思想家对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形而上学、政治理论和道德哲学的认识过程.通过探究启蒙思想家们如何以中国哲学为镜鉴反观欧洲思想,从而形成对西方思想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可以尝试揭示跨文化思想对话的成败得失如何为西方中心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及从中可以获取什么经验教训,为有志于深入全面研究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史的学者提供一块铺路石.

    西方中心主义中国哲学东方思想思想对话启蒙思想家

    误读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中的共情与教化

    高博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门多萨著《中华大帝国史》是他者之中国形象流变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重要文献.然而,当下汉语学人的研究视域往往集中在门多萨塑造的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上,而忽视了其形塑的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在《中华大帝国史》中,恰恰是意识形态统摄了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并承载了作者和文本意图.门多萨在16世纪的欧洲视域下,在乌托邦和意识形态的两极张力之间塑造了一种新型的中国形象.其中,乌托邦式的中国想象为彼时彼地的欧洲读者打开了历史想象的空间并构建了情感认同的媒介.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则为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奠定了共享的理论内核和事实内核.最终,在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等多重因素的统合性自律建构中,门多萨关于中国的个人记忆上升为了彼时彼地欧洲的一种社会记忆.

    《中华大帝国史》晚明中国形象情感认同社会记忆

    "政治传播"在中国:概念生成与知识建构

    苏颖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传播研究于21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政治传播"在中国的出场离不开与两个既有概念"宣传"和"政治沟通"的对话.相对于"宣传","政治传播"突出了对政治民主的关怀;相对于"政治沟通","政治传播"凸显了对传播能力的强调.以上两方面内在相通,即"政治传播"致力于推进传播专业力量融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从而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政治传播需要开展规范性研究,尤其是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嵌入"政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建构,从而形成与其他规范体系对话、互鉴的知识内容.在中国,"政治传播"融入国家治理实践主要表现为宣传体制内部的专业化探索、传媒体制与政治传播中间层的建构、公众舆论与政治传播反馈机制的建设等,这些探索反过来又推动了政治传播的知识建构.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政治传播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合,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专业性作用,并就中国现实展开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政治传播中国经验民主概念生成自主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