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医药
天津医药

王贺胜

月刊

0253-9896

tjyybjb@sina.com

022-23337519

300070

天津市和平区贵州路96号D座

天津医药/Journal Tianjin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天津医药》创刊于1959年,是天津市卫生局主管,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等20余家富有实力的临床、教学、科研单位联合协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医学期刊。办刊宗旨是面向中高级医务人员,兼顾基层医院的医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本刊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的医学科学进展,报道大量临床医疗信息。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短篇论著”、“临床论丛”、 “诊断技术”、“专题笔谈”、“综述与讲座”、“药物临床观察”和“国内外研究快讯”等栏目。自1959年创刊以来,获得国内外读者一致好评。作者、读者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天津医药》在历届重大评优活动中获奖。曾荣获全国优秀期刊奖;国家科技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奖;第一届(2004年)、第二届(2007年)、第三届(2009年)北方优秀期刊奖、连续八届获华北地区十佳和优秀期刊奖,连续八届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连续九届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天津医药》以其信息量多、被引用率和文摘收录率高的优势连续5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评为国家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为月刊,国际A4开型(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12-1116/R,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3-9896。每册定价 10.00元,全年共计120.0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刊邮发代号 6-3(M241)。 本刊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厂家代为投稿,请作者务必使用基于本单位或所参加课题的真实材料撰写科研论文,通过我编辑部远程投稿系统自行投稿,并在接到稿号后及时邮寄单位介绍信及审稿费,以免延误审稿。本刊一旦查到抄袭稿件即将该作者及所在单位列为不受欢迎作者及机构,以后将不再接受其所投任何稿件。 因作者轻信他人导致投稿失败或造成损失,本刊概不负责! 本刊编辑部地址: 300070 天津市和平区贵州路96号D座《天津医药》编辑部 电话:022-23337519 传真:022-23337508 E-mail:tjyybjb@sina.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指标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丁波龚洁芹沈李奎
    17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低密度脂蛋白(LDL)、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AIS静脉溶栓患者(溶栓组)106例、未溶栓患者(未溶栓组)3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95例.将溶栓患者根据溶栓后是否静脉再通分为再通组41例和未通组65例,依据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45例、中度组36例、重度组25例,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5例和预后不良组41例.对比不同分组情况下4种血清指标水平,并分析其与NIHSS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06例溶栓患者静脉再通率为38.68%(41/106);再通组血清Lp-PLA2、LDL、Aβ1-42、sICAM-1水平均低于未通组(P<0.05);对照组、溶栓组、未溶栓组血清Lp-PLA2、LDL、Aβ1-42、sICAM-1水平均依次升高(P<0.05);4种血清指标随溶栓患者病情加重而上升,且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高水平血清Lp-PLA2、LDL、Aβ1-42、sICAM-1是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其联合预测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 血清Lp-PLA2、LDL、Aβ1-42、sICAM-1水平在AIS患者中呈高表达,可作为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缺血性卒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低密度脂蛋白β淀粉样蛋白1-42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预后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AMI后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张晓旭杨文奇
    17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2例AMI后HFmrEF患者依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AMI常规治疗及抗心力衰竭(HF)治疗,在无禁忌证前提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将ACEI/ARB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6个月,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N末端B型脑钠钛前体(NT-proBNP)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患者治疗6个月累积心血管死亡率、HF再住院率及无终点事件生存率.结果 治疗6个月,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二尖瓣环E峰与A峰比值(E/A)及6 min步行距离(6MWD)均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房内径(LAD)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LVEF、SV、E/A及6MWD高于对照组,LVEDD及LAD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和CRP均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NT-proBNP及CRP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累积心血管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vs.5.9%,P=0.524),试验组累积HF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9.8%vs.23.5%,P=0.042),累积无终点事件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6.3%vs.70.6%,P=0.037).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相较于ACEI/ARB治疗AMI后HFmrEF患者更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心肌梗死急性病心力衰竭药物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疗效

    个体化PEEP联合定期肺复张对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影响

    江洪洋樊世文刘铁龙谢丽萍...
    182-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肺超声下驱动压(DP)引导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联合定期肺复张对Trendelenburg体位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影响.方法 纳入年龄65~8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Ⅲ级,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2例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在气腹开始后进行第1次肺复张,随后立即以最低DP滴定个体化PEEP,气腹结束后进行第2次肺复张.试验组自气腹开始每30 min额外进行一次肺复张,对照组则不干预.以麻醉诱导前(T0)、气腹后30 min(T1)、气腹后90 min(T2)、手术结束时(T3)、进入麻醉复苏室(PACU)45 min后(T4)为观察记录时间点.记录T0、T3和T4时肺超声评分(LUS);T1—T3时肺动态顺应性(Cdyn);T0—T4时间点氧合指数(O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肺复张期间低血压、PACU中低氧饱和事件以及术后7d内肺部并发症(POPC)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T3和T4时LUS下降(P<0.05),T2、T3时OI和Cdyn升高(P<0.05).试验组在PACU中低氧饱和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P<0.05).2组患者肺复张期间低血压发生率和术后7d内POP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PEEP联合定期肺复张可有效减少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即刻和PACU中的肺不张.

    肺不张腹腔镜老年人个体化呼气末正压驱动压

    驱动压导向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钟晓倩孙高悦张倩倩李云...
    18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驱动压导向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是否会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的肺起到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驱动压导向的个体化PEEP组(试验组)和固定PEEP组(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PEEP为5 cmH2O;在气腹稳定后,试验组PEEP按照4~16 cmH2O依次递增滴定,每次进行10次呼吸循环并记录各个PEEP值最后1次呼吸循环时的驱动压,滴定结束后选择最低驱动压对应的PEEP持续至拔管.记录插管后5 min(T1)、PEEP滴定后即刻(T2)、手术开始1 h(T3)、手术开始2 h(T4)、气腹释放后10 min(T5)时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PEEP;计算驱动压、肺动态顺应性(Cdyn);记录患者T1-5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计算氧合指数(O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的肺功能,记录术后第2天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mCPIS)及术后7d内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1时比较,T2-5时2组Ppeak、Pplat、驱动压均升高、Cdyn均降低,T4时对照组OI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T2-5时试验组Ppeak、Pplat、Cdyn升高,驱动压降低,T3-5时OI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d、3d、5 d 2组FVC均降低,术后1d、3d 2组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1d用力肺活量(FVC)、FEV1、PEF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2天mCPIS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第2天mCPIS评分降低(P<0.05).术后7d内试验组PPC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6%vs.40.6%).结论 驱动压导向的个体化PEEP可提高肺顺应性,改善氧合功能和术后早期肺功能,并降低驱动压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正压呼吸腹腔镜检查胃肿瘤驱动压个体化老年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脂肪因子趋化素与疾病活动度和Th17/Treg的关系

    许文静高冬梅李慧心王莉...
    19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脂肪因子趋化素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和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RA患者180例为观察组,根据DAS28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高活动组、中活动组和低活动组,每组6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趋化素、白细胞介素(IL)-9、IL-10、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Treg比例;分析RA患者血清趋化素水平与DAS28评分,Th17、Treg细胞百分比及Th17/Treg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趋化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A患者血清趋化素水平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高、中、低活动组血清趋化素水平和DAS28评分依次降低;观察组Th17细胞百分比、Th17/Treg比值、IL-17、IL-9水平高于对照组,Treg细胞百分比、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A患者血清趋化素水平与Th17细胞百分比、Th17/Treg比值呈正相关,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的血清趋化素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度和Th17/Treg比值具有密切关系.

    关节炎,类风湿趋化因子类Th17细胞T淋巴细胞,调节性白细胞介素类疾病活动度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心肌损伤特点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高光仁冯连荣付金国郭润...
    197-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合并胸腔积液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肌损伤特点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选发病15d内住院且行心脏磁共振成像及心脏彩超检查的AMI患者.按照心脏彩超有无胸腔积液分为有胸腔积液组和无胸腔积液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心脏磁共振心肌损伤指标及心脏彩超特征.通过门诊复诊、电话等方式随访,记录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及卒中的复合终点.Cox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211例中有胸腔积液31例(14.7%),无胸腔积液180例(85.3%).与无胸腔积液组比较,有胸腔积液组心脏彩超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P<0.05);心脏磁共振成像示2组患者梗死面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微循环阻塞及心肌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显示43例(20.4%)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0,P=0.075);其中6例(2.8%)发生全因死亡,有胸腔积液组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无胸腔积液组(9.7%vs.1.7%,P<0.05),2组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高龄及发生胸腔积液是随访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心肌损伤更重,全因死亡率更高.

    心肌梗死胸腔积液预后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彩色心肌损伤

    术中血糖波动和术后胰岛素抵抗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陈慧敏贾洪峰江婷婷贾耀辉...
    20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术中血糖波动和术后胰岛素抵抗(IR)对老年全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收集352例老年全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POCD组(84例)和非POCD组(268例),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均衡2组间协变量,84例匹配成功,比较PSM前后2组资料差异.PSM后,绘制血糖波动幅度预测POC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截断值分为低水平血糖波动组(97例)和高水平血糖波动组(71例),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IR分为IR组(53例)和非IR组(115例),比较组间POCD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OCD的影响因素.结果 PSM前,POCD组的年龄、血糖波动幅度、IR比例、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维持期间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大于非POCD组(P<0.05);PSM后,POCD组血糖波动幅度和IR比例大于非PCOD组(P<0.05).PSM后,高水平血糖波动组和IR组POCD发生率分别高于低水平血糖波动组和非IR组(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术中血糖波动幅度大(OR=9.140,95%CI:4.338~19.257)和术后发生IR(OR=4.034,95%CI:1.163~13.991)是POCD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血糖波动幅度大和术后发生IR的老年全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POCD发生风险升高.

    血糖胰岛素抵抗胸腔镜检查麻醉,全身术后认知并发症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肺癌根治术

    新凝血标志物在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张世杰孟宪春孙萍萍杨静静...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87例DIC患儿(观察组),根据其出院时的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66例)和死亡组(21例),另外以同期出生的5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收集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发生DIC的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组别TM、TAT、PIC和t-PAIC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M、TAT、PIC和t-PAIC在新生儿DIC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低Apgar评分、出生窒息、IVH、脓毒症和PIH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Apgar评分、出生窒息、脓毒症和PIH是新生儿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TM、TAT、PIC和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TM、TAT、PIC和t-PAIC联合诊断新生儿DIC的价值优于单独诊断.死亡组TM、TAT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2组PIC、t-PA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水平升高是影响新生儿DI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当TAT为21.72 μg/L时,其预测新生儿DIC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95%CI:0.666~0.87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71.2%.结论 TM、TAT、PIC和t-PAIC联合应用对新生儿DIC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婴儿,新生,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Peguero-Lo-Presti指数诊断的左心室肥厚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张明龙方媛媛隋晓鹏陈欣欣...
    210-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eguero-Lo-Presti指数诊断的左心室肥厚(LVH)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功接受射频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52例.根据Peguero-Lo-Presti指数分为LVH组(167例)和左心室正常(LVN)组(4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3、6、12个月以及此后每12个月间隔进行规律随访,评估有无房颤复发;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的房颤复发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0.5(15.0,26.0)个月,共155例(23.8%)患者出现复发,LVH组95例,LVN组60例,LVH组的无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LVN组(64.1%vs.80.4%,Log-rank χ2=26.361,P<0.01).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后,Peguero-Lo-Presti指数诊断的LVH仍是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HR(95%CI):2.359(1.663~3.345),P<0.01].结论 Peguero-Lo-Presti指数诊断的LVH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肥大,左心室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复发Peguero-Lo-Presti指数

    间充质干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研究进展

    王鑫瑶杨惠李冰冰
    215-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组织和器官.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从细胞增殖分化、异位迁移、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及纤维化形成等方面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在疾病的进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间充质干细胞为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或可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在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干细胞细胞运动炎症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