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中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中医药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中医药学会
天津中医药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中医药学会

张伯礼

月刊

1672-1519

xuebaobj@126.com

022-59596310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

天津中医药/Journal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4年,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医药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2001年天津市期刊质量评估中首次被评为一级期刊,并获整体设计奖。2004年《天津中医药》杂志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伯礼教授辨治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术后心力衰竭验案

    王梓亮黄湘龙秦广宁刘耀远...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变异,患者多在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目前该病的治疗手段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患者术后仍多存在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多表现为心脏射血分数下降,可伴随胸闷、心悸及下肢水肿等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药在促进恢复、改善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文章对张伯礼教授治疗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术后心力衰竭验案一则进行整理,从病机认识、临证思路、遣方用药等方面浅析,体悟张伯礼教授中医临床辨证思路.

    心力衰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湿浊痰饮临证经验张伯礼

    国医大师孙申田针灸治疗多系统萎缩经验

    徐榕誉王东岩周以皓董旭...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介绍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多系统萎缩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多系统萎缩病位在脑,治疗应标本兼治.脑病为本,选用头针调神,根据运动障碍不同分型,选择头穴区针刺治疗.伴随症状为标,整体考量,经络辨证配穴.经颅重复针刺手法增强疗效,为临床治疗多系统萎缩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多系统萎缩针灸名医经验孙申田

    高尿酸血症对痰瘀互结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预后的影响

    张辉徐强王保和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真实临床诊疗数据,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对痰瘀互结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预后的影响,以便准确评估HUA患者心血管风险,为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获得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所有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痰瘀互结型ACS并行PCI治疗的45岁及以上患者住院资料,随访至PCI后12月,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新发或加重心力衰竭(HF).根据血清尿酸(SUA)浓度将患者分为HUA组和非HUA组,通过1∶2 PSM平衡协变量,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UA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84例患者,平均年龄(63.72±10.18)岁,74.59%为男性,25.41%为女性,与非HUA组相比,HUA组男性患者比例更高,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更多.PSM后HUA组68例(33.66%),非HUA组134例(66.34%),两组间各协变量分布均衡.PSM后多因素Cox回归表明,与非HUA组相比,HUA组PCI后12月内MACCE发生风险增加139%[HR=2.39,95%CI(1.13,5.07),P<0.05]、新发或加重HF发生风险增加 272%[HfR=3.72,95%CI(1.11,12.48),P<0.05],并且 SUA 浓度每升高 1 µmol/L,MACCE 发生风险增加 0.6%[HR=1.006,95%CI(1.002,1.010),P<0.05],新发或加重 HF 发生风险增加 0.6%[HR=1.006,95%CI(1.000,1.012),P<0.05],但两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进一步表明仅在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非ST段抬高型ACS、多支病变患者中,两组新发或加HF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入院时合并无症状HUA与45岁及以上的痰瘀互结型ACS患者PCI预后不良相关,对新发或加重HF具有潜在预测价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倾向性评分匹配痰瘀互结证

    交泰丸治疗抑郁症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对COX2/PGE2信号通路的影响

    黄梦楠何媛媛杨彤李琳...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交泰丸治疗抑郁症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对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就诊于天津4家临床医院的120例抑郁症心肾不交证患者,随机分为交泰丸组、交泰丸联合西药组和西药对照组3组,每组40例,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有效率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OX2、PGE2、前列腺素受体3(EP3)表达水平,采用反转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COX2 mRNA、EP3 mRNA表达水平.[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8周后交泰丸联合西药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交泰丸联合西药组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3组患者COX2、EP3表达水平与健康人比较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3组患者EP3 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人比较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交泰丸联合西药组患者COX2 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交泰丸治疗可以缓解抑郁症心肾不交证患者抑郁状态,改善中医症状体征,并有效调节COX2/PGE2信号通路表达水平.

    交泰丸抑郁症心肾不交证中医证候量表COX2/PGE2信号通路

    失眠伴焦虑患者中医证候及焦虑程度的临床研究

    李娜王尔玉单贝贝刘佳玮...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焦虑程度如何影响失眠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睡眠质量及相关性,以期对失眠进行预防、干预以及改善预后,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以2021年9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门诊的282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压力知觉量表评分、心率变异性等指标.根据HAMA评分结果,HAMA<7分的42例患者为无焦虑组,14~20分的106例患者为轻度焦虑组,21~28分的106例患者为中度焦虑组,>29分的34例患者为重度焦虑组,共282例,比较不同组间焦虑及抑郁指标、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结果]在生活习惯与性格特点对焦虑程度的影响方面,有生活应激事件过多、既往经常熬夜、吃得快咀嚼不充分、生闷气、思虑过度、承担过多情况的患者焦虑程度会加重(P<0.01或P<0.05);抑郁、压力情况随焦虑程度加重(P<0.01或P<0.05);随着焦虑程度增加,RR间期标准差下降,睡眠质量下降(P<0.01或P<0.05).通过对失眠伴焦虑患者常见症状如多思善虑、疲乏无力、善太息等进行聚类分析,初步拟为3个证候:肝郁脾虚、心肝火旺、心胆气虚.[结论]焦虑程度高,睡眠质量差;"烦劳则张"是发病的基本原因,阳气不精、精神失养是其病理结果.失眠伴焦虑可初步拟为3个证候:肝郁脾虚、心肝火旺、心胆气虚.在临床治疗时,可以适当使用温阳法来治疗焦虑、失眠.

    失眠焦虑程度睡眠质量心率变异性

    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临床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

    史玉珍梁佳念石钰孙明新...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真实世界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失眠发生情况以及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17例确诊为慢性荨麻疹并实施针刺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筛选出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80例,采集该80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相关指数评分、治疗方案,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病程、辨证分型的失眠发生率;观察失眠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 d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7)、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的差异,综合分析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病程,慢性荨麻疹患者伴发失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眠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各症状积分均高于治疗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出现失眠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可能与荨麻疹的瘙痒症状相关,失眠患者治疗前的症状积分高于治疗后,针刺治疗能有效缓解荨麻疹瘙痒症状并改善失眠.

    慢性荨麻疹失眠针刺真实世界研究

    基于六经辨证辨治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

    张泽郑振涛袁红霞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RRE)发病率较高,机制复杂,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是临床医生难以回避的难题,因此对中医辨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之上常认为"胃为传病之所,而非起病之源",应秉承张仲景"见病知源"的古训,在辨证上推崇六经辨证,在用药上擅长经方合用,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为RRE的辨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兹录于下,以飨同仁.

    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六经病辨证论治

    从"痞坚伏阳"理论刍议三焦辨治癌性发热

    焦源王彦宠赵远红李雪纯...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性发热归属中医的"内伤发热",见于恶性肿瘤的各个阶段,也是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痞坚伏阳"理论是伏阳学术思想体系的关键要义,笔者认为三焦也是伏阳生成、潜藏、流行、演变的病位.痞坚内阻气机,阳气升潜失常,阳伏蓄热化火,三焦气化逆动,影响脏腑的气、血、津、液及精微代谢,形成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癌类疾病.识伏阳三焦关系,调脏腑气机升降,涵机体阴阳冲和,清透痞坚伏邪,使上中下三焦气化顺畅、火遏透散,利于癌热解除.

    痞坚伏阳三焦癌性发热病机透解法

    循证中医药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张俊华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循证医学历经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深刻影响全球医药学发展的方方面面.循证医学强调临床相关决策要基于当前可得最佳证据,强调对证据的评价运用,推动了高质量证据生产与转化系列方法学的进步,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与国际接轨产生了良好推动作用.中医药循证评价研究不仅要遵循国际通行规则,还要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和需求.对中医药证据生产转化涉及的几个底层方法学问题,包括临床价值定位、科学测量、公平比较和高效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供同道参考.

    循证医学循证中医药中医药疗效评价

    中成药治疗眩晕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总结与评价

    李肇基张雅姿史梦龙张永辉...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各数据库建库以来中成药治疗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系统评价、分析,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参考,帮助提高临床证据质量,并为制定相关指南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医药循证研究证据库系统(EVDS)旗下中成药临床证据数据库(AICED-CPM)收录的文献,结合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中成药治疗眩晕的RCT,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oB和CONSORT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结果]检索得到符合纳排标准的RCTs 242篇,其中纳入患者样本量300例及以上的RCTs 7篇,包含8种中成药;所有文献涉及中成药共有97种(口服中成药65种,中药注射剂32种),发文量最多的中成药为天麻素注射液(75篇,30.99%);十预/对照设计27种,其中"中成药+西药vs.西药"为最常用设计(66篇,27.27%);疗程以7~28 d为主(164篇,67.77%);评价指标中,共出现9种计数指标(331次),46种计量指标(599次);方法学质量方面,分配隐藏及其他偏倚均为中高风险,报告质量方面,方法、随机方法、讨论中部分小条目报告情况较差.[结论]中成药治疗眩晕RCT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较低,偏倚风险过高,试验设计不够严谨.后续研究开展应遵循CONSORT声明规范研究方案设计,在研究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重视试验注册,为指南制定提供更高级别证据支持,为未来研究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成药眩晕随机对照试验循证医学临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