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勘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勘察
铁道勘察

刘家沂

双月刊

1672-7479

tdkc@263.net

010-51823763 51830165

100055

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731室

铁道勘察/Journal Railway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查看更多>>《铁道勘察》(双月刊)创办于1975年,原名《铁路航测》,是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主办的铁路勘察领域唯一的国家正式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重点报道我国铁路勘察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及时报道国内外勘察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特别是有关客运专线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YOLOX的货运源头遥感解译标志库研究

    罗卿莉刘宇婷蒋鑫涛
    1-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货运源头核查是进行源头治超的关键.传统依赖于台账统计的方法费时费力,相比之下,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覆盖等优点,利用其进行货运源头核查工作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目前尚无公开可用的货运源头遥感解译标志库,故提出一种基于YOLOX的货运源头遥感解译标志库建立方法.首先,根据货运源头核查标准,提出货运源头四类场站、四类企业解译标志库建立标准,然后基于YOLOX搭建货运源头遥感图像自动检测方法,并与专家解译结果相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用于识别铁路货场、港口、矿石以及砂石企业的AP均在 0.50 以上,可实现自动化建立货运源头遥感解译标志库,为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货运源头核查提供技术支撑,显著提高源头核查工作的效率.

    遥感影像货运源头解译标志库深度学习

    高速铁路声屏障通透隔声板选型设计研究

    周继超郑博文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屏障通透隔声板是高速铁路声学构件常见类型之一,作为轨旁设施长期承受列车气动荷载,其选型设计是否正确直接影响铁路运营安全.在声屏障通透隔声板选型设计过程中,还存在通透材料抗荷指标未按使用工况进行明确,忽视通透材料厚度设计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对声屏障通透隔声板通透材料的隔声量、燃烧性能、抗荷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等指标进行分析,给出不同使用场景和不同速度目标值下,玻璃和亚克力等常用通透材料的选用建议;再通过高速铁路通透声屏障列车气动荷载、限制性风速荷载和自然风荷载的取值和工况组合分析,提出声屏障通透隔声板不同工况下的变形抗荷指标、断裂抗荷指标和疲劳抗荷指标;此外,通过对声屏障通透隔声板隔声量、抗冲击性能和挠度的研究,给出不同工况下型材尺寸和不同通透材料厚度.研究表明,常规尺寸的夹层玻璃通透板厚度由抗冲击性能控制,建议其厚度≮(10+0.76+10)mm,台风地区桥梁地段2000 mm×1960 mm规格夹层玻璃厚度建议增加至(11+0.76+11)mm.亚克力材料厚度与通透隔声板尺寸有关,500 mm×1960 mm小尺寸规格亚克力隔声板通透材料厚度由抗冲击性能控制,建议其厚度≮15 mm;1000 mm×1960 mm以上大尺寸规格亚克力隔声板通透材料厚度由挠度控制,其中 1000 mm×1960 mm规格亚克力隔声板应用于桥梁地段时,在时速350 km工况下,建议其厚度≮18 mm,台风工况下其厚度≮20 mm.

    高速铁路通透声屏障单元板通透材料噪声治理抗荷性能

    综合遥感技术在山区铁路泥石流勘察中的应用

    张璇钰刘桂卫孙琪皓王飞...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传统泥石流勘察中存在效率低、盲区多、风险大等问题,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和无人机低空遥感两种技术手段(前者通过密集像获取植被覆盖区域高可靠性的形变信息;后者通过区域网平差等处理获取高分辨率实景三维模型),综合形变与影像纹理,对某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沟谷开展勘察分析,获取流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通过SBAS-InSAR技术,发现该泥石流沟谷存在多处随季节变化的活动隐患体,最大形变量为 28.5 mm/a;依据无人机实景三维模型,完成形变隐患体的空间形态、方量、产状及发育情况的详查,其中最大规模的滑坡体方量为(16.5~18)万m3.现场调查显示,综合遥感技术可有效克服山区地形复杂,人不易至的难题,为灾害筛查提供多维度视角,具有人员投入少、监测面积广、灾害定位快以及筛查精度高等优势.

    山区铁路时序InSAR技术无人机实景三维模型泥石流灾害滑坡危岩

    一种半自动化联系测量方法的应用

    范朋飞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联系测量工作中,传统人工联系测量方法存在作业效率低、易出错等缺点,经过实践研究分析,提出一种半自动化联系测量方法.基于"TSDI多测回测角"机载软件,搭配徕卡全站仪,在传统吊钢丝法人工联系测量基础上,通过仪器自动定位完成测量与数据记录,进而完成半自动化联系测量;同时利用自编后处理软件,实现数据采集、整理、检查、分析,最终生成可用于严密平差的导线格式数据,为获取高质量联系测量成果提供快捷有效方法.使用本文方法完成一组竖井联系测量工作,只需要2 个测量人员,1 h即可完成全部测量工作,该方法较传统人工测量实践表明,测量效率提高近4 倍,测量人员数量减少1/2,且避免人工记录易出错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联系测量半自动化TSDI多测回测角水平角水平距离

    地面LIDAR在滑坡灾害三维实景建模中的应用

    时丕旭
    28-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快速获取邻近铁路滑坡体表面的三维坐标,实现对滑坡灾害快速响应和及时治理.以宝兰高铁上庄隧道出口滑坡为例,采用地面LIDAR技术,通过优化布设扫描站点,实现最大扫描范围并保证相邻站间的重叠度,以无靶标扫描方式获取滑坡体及周围地物的点云数据.在RiSCAN PRO软件中利用相邻扫描站间重叠点云进行拼接处理,点云拼接精度为 6.9 mm,满足三维建模和地形图制作的精度要求.利用扫描站点坐标、测站全景影像,经过配准、坐标转换、纹理贴附、多边形拟合、曲面光滑等,建立可量测的三维实景模型,为辅助地形图制作和铁路滑坡灾害整治提供便利.研究表明,采用地面LIDAR技术以无靶标扫描方式快速建立铁路滑坡体三维实景模型,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高密度、无接触的优势,打破了传统人工测量的局限性,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外业测量风险,可为同类型地质灾害数据获取及整治积累经验.

    高速铁路滑坡地面LIDAR无靶标扫描点云数据三维实景模型

    基于自回归EIV模型的高铁桥墩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王鹏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监测与控制,是实现铁路轨道的高平顺性施工和高稳定性运营的基础.桥梁工程占我国高铁总里程的50%以上,开展桥墩沉降监测和预报,对高速铁路工程的顺利施工和高速铁路网运营安全意义重大.为建立符合高铁桥墩沉降变形实际的沉降预测模型,基于自回归(AR)模型和线性假设理论,考虑模型变量误差对AR模型建模的影响,推导了顾及模型变量误差的高铁桥墩沉降预测自回归EIV模型建模及解算方法,推演了基于线性假设理论的最佳高铁桥墩沉降预测模型选择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自回归EIV模型的高铁桥墩沉降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建立的沉降预测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对高铁桥墩的沉降变形趋势作出预测,进而可为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高速铁路线性假设法桥墩沉降自回归EIV模型模型优选

    新近系软岩隧道涌砂机理和防控技术研究

    李军马彦军尉敏吴红刚...
    39-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新近系砂岩地层中隧道建设出现的涌砂灾害发生机理,以银兰高铁香山隧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涌砂现象进行分析,从围岩粒径组成、岩层含水率、含泥量等方面出发,对该类地层中出现的涌砂机制进行探讨;其次对灾害发生后所采取的加固措施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加固措施未能达到预期的原因;最后对采用的"帷幕注浆+地表降水"方案进行说明.研究表明,(1)新近系软岩隧道涌砂现象主要与颗粒大小、含水率、含泥量和临空面受力有关.(2)当砂层含水率增加到20%时,涌砂现象加剧导致大面积滑塌.(3)针对不同的涌砂规模采取了超前小导管结合后退式注浆方式加固以及洞内降水措施,由于细砂含量高和地下水的影响,效果未达预期;采用帷幕注浆和地表降水方式进行围岩加固,取得了预期效果.

    银兰高铁铁路隧道新近系软岩涌砂帷幕注浆

    五峰山长江大桥南锚碇倾斜基岩地质条件分析

    李守明张鑫全王猛曾洪贤...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峰山长江大桥南锚碇位于五峰山山壑间,采用圆形扩大基础,外径 90 m,场地内地形变化大,岩土层分布复杂,合理设置适应于地质条件的锚碇基础方案,对工程安全性、经济性意义重大.为了充分利用南锚碇场地内工程性能良好的微风化凝灰质砂岩地基,准确评价岩土体稳定性及对工程的适宜性,采用了露头调查、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的综合勘察手段.基于地质成因分析及赤平投影方法,发现岩面、风化面总体产状具有一致性,倾角约 18°,沿倾斜方向分布较稳定;通过进一步分析倾斜岩体及其风化面分布与锚碇基坑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采用台阶式基础方案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其对岩石地基的利用优势,针对性提出了锚碇基坑的施工建议.经优化,考虑倾斜基岩工程地质条件的锚碇基础设计可减少约4 万m3 的微风化岩石开挖量,使工程兼具安全性与经济性.

    高速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工程地质倾斜岩层重力式锚碇稳定性

    TSP结合TEM在风险围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林川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排查隧道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地质风险、指导隧道安全开挖掘进,针对某高速铁路风险围岩隧道浅埋段和可溶岩段,利用TSP和TEM两种方法开展超前地质预报.TSP预报可对掌子面前方围岩状况进行远距离宏观预测,能划定断层、破碎带、地下水等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大致规模;TEM预报可在掌子面附近开展多角度、多方位测量,能判定开挖面前方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良围岩特征,特别是地下水、岩溶的分布及规模.研究表明,TSP震波对应的负反射和低速异常突出反映围岩岩性变化及岩体破碎程度,依据纵、横波速起伏特征可大致判定地下水发育情况;TEM低阻异常直观体现围岩富水状态,并可推测岩溶发育及分布状况,视电阻率阻值变化密集区对应了围岩岩体破碎.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开展综合预报,可提升预报结论的准确度和可靠度,TSP 结合TEM成功预报的应用实例可为类似风险围岩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速铁路风险围岩隧道浅埋段可溶岩段TSPTEM超前地质预报

    高速公路穿越安丘—莒县活动断裂综合勘察方法研究

    王学伟满君
    63-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建潍坊至青岛公路及连接线工程穿越安丘—莒县活动性断裂,为查明该断裂在此区段的具体分布位置、构造特征及活动性,首先,对区域地质构造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安丘—莒县断裂在曹村附近通过,为断层精确定位与活动性鉴定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遥感解译分析和现场地质调绘复核断层分布的微地貌及露头特征,通过浅层地震物探法推测断裂在地层中的分布形态,通过钻探揭露验证断裂具体分布特征及活动性;最后,通过参考邻近工程的C14 及光释光试验测年成果进一步分析该断裂活动年代.研究结果表明,安丘—莒县活动断裂的东支和西支与新建高速公路分别相交于K24+900 和K23+550 附近,活动年代为第四系晚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其两侧的F1 和F2 断层为前第四纪断裂.经过分析论证,项目区内安丘—莒县活动断裂的东支和西支活动性较强,对拟建公路影响较大,而F1 和F2 断层活动性较弱,对拟建公路影响较小.根据研究成果,新建公路在断裂分布区段采取一般路基形式通过.

    潍青高速安丘—莒县断裂活动断裂综合勘察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