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王静

季刊

1674-7461

tmxxjs@163.com

010-64517910 84276825

100013

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Jour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注册,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工程图学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旨在全面反映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在图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成果与动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提高与普及兼容,推动土木工程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土木工程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本刊是国内土木工程行业专门进行图学和信息技术交流的惟一刊物,面向全国从事建筑、市政、道路、桥梁、交通、石化、电力等领域的设计、科研、施工和工程管理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程类高等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BIM模型与数据资产关系的若干思考

    李智王大川邓颖杨晓宇...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BIM模型在作为数据资产识别过程中因"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资源加工权""数据资源经营权"三权不能满足及不能明确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的限制,BIM模型作为数据资产入表有较多的困难.通过将BIM模型转化成全量数据库,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BIM模型面对资产识别的困难,利用全量数据库的解决方法进行阐述,论证以数据模型替代BIM模型进行数据资产认证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BIM模型的数据价值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BIM模型全量数据建筑数据资源建筑数字资产建筑数字资产识别

    基于感知生成对抗网络的工程地质剖面图生成方法研究

    李彦锦姚德宁覃文波曾若辰...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地质剖面图是地下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施工和运营期间变形监测与安全预警的基础之一.其传统绘制方法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地层空间分布的随机性,这对工程实际地质剖面的认知造成了极大不利影响.现有工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一般由工程师将钻孔和实验数据导入对应软件中,借助软件的数学插值方法进行绘图,这一过程很难体现出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感知生成对抗网络的新型工程剖面绘图方法:以真实地铁监测数据为例,构建了输入输出成对数据,通过生成模型自动生成工程地质剖面图.该方法在指定条件下与其他多种相关算法进行对比,均取得了较优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勘测工程地质剖面图地层空间变异性生成式算法

    超高层建筑多模态监测信息BIM融合展示应用技术研究

    李珂吴舒扬刘辰彭琳...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对超高层建筑运维监测所需的传感器种类复杂且数量庞大,当前以图表为主的监测展示技术无法满足多模态监测结果"准确、高效、直观"展示的应用需求.本文基于BIM模型与多模态监测数据的融合技术,利用BIM模型表现监测数据的空间位置和拓扑信息,针对超高层建筑提出了一种以BIM模型为载体的多模态监测数据融合展示技术方案.方案要点包括:设计了数据采集边缘终端采集混合传输的感知汇聚层,可高效可靠地获取监测数据;针对不同的监测分析需求,集成融合层设计了多模态单点数据集成算法和同源多点数据集成算法;通过交互显示层实现了单点联动和同源多点两种模式的多模态融合显示.此技术可直观、准确地展示监测结果,显著提高了超高层监测效率.

    超高层建筑多模态BIM健康监测三维可视化

    园区碳排放计算模型研究与应用

    王佳员樊粉玲杨仪朱峰磊...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园区碳排放控制是实现城市低碳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实现对园区碳排放控制需明确园区碳排放组成及计算方法.本文从计算范围、计算边界出发,考虑园区内能源活动覆盖建筑、交通、市政照明、水资源及固废废弃物等方面,研究建立了各类型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同时,针对园区采用可再生能源及碳汇措施,研究其光伏发电及绿化碳汇的减碳量计算方法,建立了园区内减碳模型,最后得出园区在减碳措施下整体碳排放计算模型.通过PKPM-CC双碳云服务平台实现模型搭建及案例实践,为后续其他园区碳排放计算及减碳措施提供参考.

    碳达峰碳中和园区碳排放计算模型减碳模型

    基于BIM软件二次开发的桥梁参数化建模研究

    黄飞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实现桥梁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技术,但一些BIM软件难以满足桥梁设计的实际需求,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桥梁参数化建模.本文基于BIM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结合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从基础的钢桁梁系统线自动生成开始,到杆件截面的定义,再到系统线与杆件截面的匹配关联,最后生成钢桁梁模型,实现了设计参数到钢桁梁参数化模型的闭环.同时,对特大桥的特殊桩基础中变径不等长的群桩基础的参数化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特殊桩基础的参数化设计.通过二次开发提高了桥梁三维设计的建模效率和准确性,为桥梁在特大桥的钢桁梁和特殊桩基础的BIM参数化设计中的运用及发展提供参考.

    BIM二次开发桥梁工程参数化InventorMicrostation

    基于网络公开招标公告数据的CIM平台建设组织态势分析

    梁海涛郭致远张顺圆吴尚霖...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广泛的文献综述进行研究分析和采用基于CIM平台网络公开招标公告数据的信息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各组织在CIM平台建设中的角色、关注点和协同作用,使用聚类、词频分析等方法,阐释了政府部门在CIM平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同时强调了政府主导并整合产学研资源,共同推动CIM平台建设.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内部高效协同和政府对企业以及教育与研究组织的引导与监督关系对于CIM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也在创新推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提供了对CIM平台建设组织态势的一些洞察,为实际项目提供可行性指导,有助于政府更好地推动CIM平台建设.

    网络公开招标公告CIM平台建设时序演进政府主导组织态势

    城市更新单元以数据获取和供给为抓手的智慧社区建造模式研究

    郑洪伟林艾嘉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在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广州市聚龙湾城市更新项目为研究案例,探讨了BIM技术与数据获取技术在智慧社区建造中的结合应用,提出了基于"以设计为智慧社区技术和数据集成主体"的建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BIM技术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够有效优化社区的工程资源配置,提升社区运营效率.该建造模式能够为城市更新中的智慧社区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有助于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社区城市更新BIM技术数据获取建造模式智慧城市

    基于Rhinoceros的建筑立面模型生成研究

    赵今今李彦鹏熊锐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建筑设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立面设计,研究总结了两种创新的立面生成算法.首先,基于专家系统的参数化方法,特别适用于方案设计的初期阶段;其次,采用AIGC语义分割平面图,根据该图信息将建筑部品放置在相应位置,这两种方法均支持3D模型导出,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包括立面材料用量、造价以及窗地比等,同时借助AIGC技术中的扩散算法,成功润色立面模型的截图,使其呈现出更为逼真的带有周围环境的效果图;最后,通过IFC数据传输格式,实现了模型向Revit的同步,为多专业协同与深度后期设计提供了便捷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在提高立面设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为建筑设计领域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立面设计专家系统AIGC参数化部品库Rhinoceros

    低碳视角下的数字技术在水质净化厂工程中的应用

    齐维丽戴龙张辛平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田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致力于实现绿色低碳、节能降耗的目标,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贯彻.本项目是亚洲最大的双层半地下式水质净化厂,采用BIM技术应用和绿色建造,以三维地质BIM模型为切入点,结合三维地质BIM模型与Dynamo技术的桩长校核技术,对桩基设计和施工进行指导,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大大减少了建造过程与投入使用后的碳排放量.本项目对水质净化厂同类工程的数字化和低碳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BIM绿色低碳节能降耗光伏发电碳排放管理

    基于无标记增强现实的混凝土表观缺陷检测与管理方法

    赵雪锋陈昊东付亮马云飞...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凝土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传统的混凝土质量管理主要依赖于人工视觉检测,效率低下、主观性强且易出错,无法满足大规模工程项目对质量问题管理的要求.此外,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也是一个难题,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本研究通过将深度学习的分类结果作为增强现实(AR)触发条件,将混凝土缺陷特征模型、缺陷详细信息和解决方案在AR的虚拟视图中清晰展示,增强了现场工作人员对混凝土缺陷的理解和修复效率.同时将识别到的混凝土缺陷与具体的混凝土ID关联起来,自动生成和更新缺陷记录,进一步提升了质量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后续的质量追踪和分析提供了便利.

    增强现实质量管理深度学习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