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母质发育红壤酸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龙泽东孙梅曾希柏黄晶...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集了花岗岩风化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耕地土壤,比较强酸性(pH<5。0)和酸性(5。0≤pH<6。5)条件下土壤相关理化指标的差异,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两种红壤酸性特征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低于 5。0 的土壤中,两种红壤pH分别为 4。85±0。11 和 4。60±0。43,二者差异不显著,但第四纪红土红壤交换性酸、阳离子交换量、游离氧化铁显著高于花岗岩风化物红壤,有机质、交换性Mg2+、盐基饱和度则相反;pH 5。0~6。5 的土壤中,两种红壤的pH分别为 5。37±0。33 和 5。48±0。48,第四纪红土红壤的游离氧化铁含量显著高于花岗岩风化物红壤。两种红壤的pH与盐基离子总量、交换性Ca2+、交换性Mg2+、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H+、交换性Al3+呈显著负相关。

    花岗岩风化物第四纪红土红壤酸化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影响的整合分析

    何宁波高静孙楠李然...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密切相关,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变化的影响,为农田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了2000-2022年公开发表的文献78篇,建立了378组包含不同施肥条件下表层土壤ROC含量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全国农田土壤ROC的提升幅度在不同施肥措施之间的差异,定量分析不同肥料施用量,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对ROC提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施肥能显著提高ROC的含量,且施用有机肥(单施或配施)对ROC的提升幅度(70。1%)是施用化肥(17。7%)的4。1倍。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ROC的提升幅度也在逐渐提高。(2)在不同土壤养分含量下,施肥均能显著增加ROC含量,但在养分较低的土壤中ROC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养分较高的土壤;中性土壤施用化肥后对ROC的提升幅度(34。8%)显著高于酸性土壤(16。6%)和碱性土壤(10。4%),但施用有机肥对ROC的提升幅度在不同pH下的土壤中无显著差异。(3)不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的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寒冷干旱地区施用有机肥对ROC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温暖湿润地区。(4)不同施肥条件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是土壤性质对ROC的提升幅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在我国构建以有机肥为核心的肥料施用体系,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性质,以最大的程度提高ROC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施肥易氧化有机碳土壤性质气候整合分析

    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杨春怀李永梅李孝梅鲁泽让...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红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变化规律,为改善红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小区试验,以玉米//萝卜间作(MS)、玉米//大豆间作(MR)、单种玉米(MM)、单种大豆(RR)和单种萝卜(SS)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间作能够促进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及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含量的增加,其中MBC和MBN含量的提升效果较显著。MR处理的SOC、MBC和DOC含量较MM和RR处理分别提高18。40%~31。60%和5。40%~52。10%,TN、MBN和DON含量分别提高13。40%~84。30%和19。20%~64。40%;MS处理SOC、MBC 和DOC含量较MM和SS处理分别提高 5。10%~9。60%和12。00%~53。80%,TN、MBN和DON含量分别提高2。70%~31。00%和0。80%~23。42%。其中,MBC 和DON 含量占SOC和TN的比重较大,分别为1。00%~1。71%和5。10%~14。18%。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碳、氮组分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氮呈显著正相关,其中DOC与SOC、MBN与TN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高于 0。70,说明DOC与MBN可较好地反映土壤SOC和TN的动态变化。综上所述,间作种植是有利于研究区内坡耕地水土保持和土壤肥力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坡耕地红壤间作土壤活性碳组分土壤活性氮组分

    苯醚甲环唑胁迫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分析

    敖静李杨刘晓辉高晓梅...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dif)施用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变化,通过模拟生产中的施用剂量,监测 35 d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变化,通过db-RDA分析建立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dif施用浓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SOM)、总氮(TN)、碱解氮(AN)均有所提高,有效磷(AP)呈下降趋势,Alpha多样性指数中细菌Chao1、ACE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未处理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高于未处理土壤;所有样本中细菌共检出 31 门、91纲、206 目、315 科、553 属,真菌共检测出 11 门、34 纲、79 目、174 科、370 属;苯醚甲环唑施用浓度为 50 mg/kg时,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 14。2%和 1。81%,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 8。28%和 3。44%,绝对优势菌属节杆菌属相对丰度下降7。85%,真菌中赤霉属和被孢霉属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细菌的优势菌群中变形菌门与TN呈显著正相关,真菌优势菌门中子囊菌门与AN、TN和dif呈显著正相关,被孢霉门与SOM呈显著负相关;TN和AN对细菌的Shannon指数影响较大。以上说明,高浓度苯醚甲环唑的施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的丰富度和群落结构均产生了影响。

    农田土壤苯醚甲环唑高通量测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酸紫泥田连续5年单施碱性物料提升土壤有机碳活性

    何雨茹张丽娜盛浩李源钊...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碱性物料连续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库活性的影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选取了湖南省东部双季稻传统产区典型的酸紫泥田,应用大田成对比较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碱性物料(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硅钙镁土壤调理剂)连续单施 5 年后,0~15 cm表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与对照相比,连续单施碱性物料处理,土壤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分别提高57%~136%、27%~77%和 51%~60%,也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P<0。05)。连续单施石灰、土壤调理剂,土壤中较稳定的钙键合态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2%和 34%,但连续单施有机肥,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均显著降低约20%。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显著相关。碱性物料连年施用提高了酸性水稻土有机碳水平和活性,有利于土壤碳吸存。水稻土POC和LFOC组分含量对碱性物料投入的响应敏感,可有效地指示水稻土有机碳库的早期变化。

    活性有机碳组分胞外酶土壤改良碱性物料水稻土

    生物炭基肥对植烟土壤养分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影响分析

    廖珠珠郑梅迎姚峰李凌云...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烟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循环非常重要,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探讨减氮条件下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秦岭烟区植烟土壤养分、酶活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以期为植烟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和根际微生物态菌群结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个试验处理:常规施肥(CK),750 kg·hm-2 生物炭基肥+常规施肥减氮10%(ST)。在烟苗移栽后75 d采集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生物炭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增加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改变真菌群落结构;生物炭基肥能够降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等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芽枝菌门(Blastocladiomycota)、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植烟土壤根际病理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植物病害有一定的抵御作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门水平下真菌大多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施用生物炭基肥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固持作用,显著改善烟株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优势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病理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

    生物炭基肥土壤固碳土壤养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和外源生长素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发生及其磷素利用的影响

    覃潇敏潘浩男环秀菊周春衡...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水培试验,探讨磷素和外源生长素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产生量与生理特性及其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磷处理(PN)相比,低磷处理(PL)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数量显著增加 73。94%,也显著促进排根和非排根有机酸的分泌以及增强酸性磷酸酶活性,并且有机酸分泌量增加主要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外源生长素萘乙酸(NAA)的施用也显著增加了低磷和正常供磷处理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数量,显著促进根系(排根和非排根)有机酸的分泌,同样以柠檬酸和苹果酸分泌增加为主;而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施用后则抑制了排根的产生及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此外,低磷处理下,施用NAA后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和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分别显著增强了13。70%和30。50%,而NPA施用后排根和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分别显著降低20。67%和25。98%。本试验条件下,低磷和施用生长素通过促进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形成及其生理特性改变,增加澳洲坚果幼苗的磷素吸收。

    磷素生长素澳洲坚果排根磷含量

    氮磷钾配施对川贝母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新月高旦杨泽敏付邵兵...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氮、磷、钾配施对川贝母产量、总生物碱含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揭示川贝母需肥规律,为川贝母的精细化栽培提供理论指导。以 5 年生川贝母为试验对象,设氮、磷、钾 3 个因子和 4 个浓度水平,共 14 个处理,测定不同氮、磷、钾浓度配施下的川贝母产量、总生物碱含量和全株中氮、磷、钾含量;通过回归分析拟合氮、磷、钾用量与川贝母产量及总生物碱含量的肥效模型,结合频率分析法获得 5 年生川贝母生产最适施肥用量。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显著影响川贝母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随着用量的增加,川贝母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6(N、P2O5、K2O分别为 24、18、21 g/m2)处理和T3(N、P2O5、K2O分别为 12、18、21 g/m2)处理下的产量与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 899。8 g/m2、0。1794%和 871。6 g/m2、0。1745%,显著优于其他处理(P<0。05),其中T3 处理的农学效率在 14 个处理中最高,为 30。96%。不同处理下川贝母全株中的氮、磷、钾吸收分配比例保持在50。44%~54。36%、5。72%~7。22%、38。94%~42。33%,无显著性变化。较T6(基准施肥)处理,T2(缺氮)、T4(缺磷)和T8(缺钾)处理的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分别降低了 44。42%、32。31%、47。29%和 21。29%、14。01%、21。66%。不同肥料对川贝母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氮肥≈钾肥>磷肥。由氮、磷、钾施用量与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拟合的肥料效应模型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基于肥效模型和频率分析法,以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为主要考察指标,5 年生川贝母的最适施肥方案为N 15。27~21。72 g/m2,P2O5 11。85~16。08 g/m2,K2O 13。82~18。65 g/m2。

    川贝母配方施肥产量肥料效应函数频率分析

    氮磷钾配施对白叶一号茶叶产量、品质及茶花生物量的影响

    曾廷廷席亚楠王静张小琴...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3414"不完全区组正交设计的氮(N)、磷(P2O5)、钾(K2O)3 因子施肥试验(N0P0K0、N0P2K2、N1P2K2、N2P0K2、N2P1K2、N2P2K2、N2P3K2、N2P2K0、N2P2K1、N2P2K3、N3P2K2、N1P1K2、N1P2K1、N2P1K1),通过测定白叶一号茶叶产量、品质、茶花生物量,拟合氮、磷、钾与茶叶产量及茶花生物量的肥料效应方程,结合不同氮磷钾配施条件下茶叶的品质性状确定施肥量。结果表明,N2P1K2 施肥处理茶叶产量仅次于N2P2K0、N2P1K1 和N2P2K3,茶花生物量仅高于N0P2K2,茶叶产量占茶花生物量百分比为 13。5%,高于其他施肥处理。N2P1K1 施肥处理茶叶产量占茶花生物量百分比仅次于N2P1K2 处理,但其春茶茶多酚、酚氨比、儿茶素含量最低,品质最优,其中茶多酚含量为 14。31%、儿茶素含量为 6。64%,均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通过拟合氮、磷、钾肥和茶叶产量的三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解析推荐施肥量为氮(N)349~526 kg/hm2、磷(P2O5)0~56 kg/hm2、钾(K2O)0~145 kg/hm2,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N)349 kg/hm2、磷(P2O5)56 kg/hm2、钾(K2O)0 kg/hm2。该茶园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较高,综上所述,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N)349 kg/hm2、磷(P2O5)56 kg/hm2、钾(K2O)0 kg/hm2。

    白叶一号"3414"肥效试验设计茶叶产量及品质茶花生物量施肥量

    基于"3414"试验的切花芍药氮磷钾推荐施肥量研究

    赵俊福何晗颖张明泽米明...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切花芍药生长过程中盲目施肥的现状,以二年生芍药'向天歌'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试验施肥方案,结合隶属函数法,研究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对切花芍药生长的影响,探讨切花芍药生产适宜的肥料用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芍药株高、茎粗、蕾径、分株数和切花数影响显著(P<0。05);氮、磷缺素区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小于无肥区,缺钾区大于无肥区,对芍药生长的影响为氮>磷>钾;N2P2K1 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最大,为 0。61,芍药植株生长最好;对各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和施肥量进行肥料效应函数拟合分析,一元二次、二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拟合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为非典型模型,采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肥料推荐量。综合分析各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的推荐用量及相应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本试验切花芍药推荐施肥量为N 212。7 kg/hm2、P2O5 46。2 kg/hm2、K2O 49。9 kg/hm2,施肥配比为 1∶0。21∶0。23,可用于本试验区切花芍药生产的施肥参考。

    "3414"施肥方案切花芍药肥料效应函数频率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