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喷施秸秆颗粒和黏土混合浆形成结皮对科尔沁沙地固沙固碳的影响

    张延张瑞民张鹏程李宏旭...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寻求科尔沁沙地风积沙质土壤防风固沙,同时快速建置植被促进固沙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喷施清水(CK)、喷施秸秆颗粒浆(PS)、喷施黏土浆(CM)、喷施秸秆颗粒与黏土混合浆(40%PS+60%CM)处理对沙质土壤结皮的形成与维持、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交换性阳离子和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并研究了狼尾草草籽加进秸秆颗粒与黏土混合浆对狼尾草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颗粒与黏土混合浆能形成良好的地表结皮并可维持一年的沙面稳定。试验第 60 d时,与CK处理相比,40%PS+60%CM处理形成的混合结皮的土壤含水率提高了 7。26%;结皮厚度较PS和CM处理增幅为 44。00%~56。00%,土壤紧实度增幅为 146。37%~283。16%。试验第 300 d时,40%PS+60%CM处理较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 824。43%(P<0。05),并提高了腐殖质碳和胡敏酸碳含量;混合结皮和黏土结皮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交换性钙离子含量(P<0。05),增幅为 48。20%~120。66%;与CK相比,混合结皮显著提高了<53μm粒级团聚体比例(P<0。05),提高幅度为 887。91%。冗余度分析表明,<53μm粉黏粒的比例是影响腐殖质碳和胡敏酸碳含量的重要因素。秸秆颗粒和黏土混合结皮对团聚体和阳离子的调节作用实现沙土中有机碳的积累。秸秆颗粒和黏土混合结皮的形成显著提高了狼尾草的地上部干重(P<0。05),提高幅度为 315。38%~484。62%。综上,在科尔沁沙地喷洒秸秆颗粒和黏土矿物混合浆形成的结皮的维持时间较长,同时结皮增加沙质土壤中的有机碳和腐殖质含量,可减少风积沙土中细颗粒的损失,促进植物生长,达到有效固沙固碳的目的。

    风积沙土秸秆颗粒黏土结皮土壤有机碳

    土壤质地影响生物结皮对土壤属性的作用程度

    张文芳高丽倩欧阳文峰孙会...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结皮广泛分布于干旱与半干旱区,对表层土壤属性具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类型或发育程度的生物结皮对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土壤属性的影响是否相同,以及生物结皮与土壤质地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等问题仍不清楚。以黄土高原粉壤土、砂壤土和砂土上发育的不同类型生物结皮(藻结皮、混合结皮和藓结皮)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各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属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粉壤土和砂壤土上生物结皮对土壤颗粒组成无明显影响,而砂土生物结皮显著提高了黏粒、细粉粒及粗粉粒的含量。其中,生物结皮对砂土粗粉粒含量的作用最大;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中,混合结皮对砂土颗粒组成的总体影响最大,藓结皮影响深度最深,为生物结皮层下 5 cm。(2)不同土壤质地的生物结皮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其中砂土藓结皮降低土壤容重程度最大,降低了 17%。(3)3 种土壤质地的生物结皮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其中砂土生物结皮影响程度最大,且藓结皮影响程度最显著,其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是对照的 17。6 和 13。5 倍,影响深度为生物结皮层下 10 cm。(4)土壤质地和生物结皮类型对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存在显著交互效应,且单一作用均大于二者交互作用。(5)砂土生物结皮对土壤属性影响最大,且藓结皮影响程度更显著。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砂土生物结皮对土壤属性的影响程度最大,且藓结皮对土壤属性具有更明显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深化生物结皮生态功能及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结皮土壤质地土壤理化属性黄土高原

    长期秸秆还田对青藏高原东部农田栗钙土团聚体稳定性及磷素分布的影响

    周梅赵远征胥婷婷张洋...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青藏高原东部小麦地不同土层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磷素分布的影响,以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设置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氮磷肥加半量秸秆还田(NPS1)、氮磷肥加全量秸秆还田(NPS2)、氮磷钾肥加半量秸秆还田(NPKS1)、施氮磷钾肥加全量秸秆还田(NPKS2)6 个处理。于小麦收获后,取 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采用干湿筛结合的方法测定各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量化全土中的全磷、有效磷含量及各团聚体组分中的有效磷贡献率。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NP和NP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NPS1、NPS2、NPKS1、NPKS2)显著提高了 0~10 和 10~20 cm土层全土的有效磷含量(P<0。05),分别提高了 9。1%~27。4%和 5。1%~38。4%,且全量秸秆还田的有效磷含量最高。所以秸秆还田处理均表现为>2 mm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0。25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提高。秸秆还田处理还提高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不稳定团粒指数,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尤其是全量秸秆还田的团聚体。秸秆还田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各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P<0。05),3 个土层的增幅分别为 0。2%~47。2%、1。5%~63。2%和 4。0%~91。1%,且>0。25 mm团聚体是有效磷贡献率的主要载体。全量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调节团聚体中磷素分布,提高磷素活性。

    长期秸秆还田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稳定性磷素分布

    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黄明彭彦珉赵雯馨高翔...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 2018 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 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深松覆盖(STM)和深松垄沟覆盖(SRFM)5 种夏闲季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夏闲季耕作措施可改善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总体以SRFM效果最好。与CT相比,STM和SRFM的三相比R值显著降低4。7%~28。2%和 10。9%~33。7%,DT、STM和SRFM在 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 2。8%~11。2%、11。7%~21。4%和 15。6%~30。6%,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 6。9%~39。5%、7。4%~68。8%和 13。6%~80。3%,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 5。2%~19。7%、9。6%~25。8%和 13。8%~35。0%;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 7。8%~21。5%、17。1%~75。9%和 27。9%~99。1%,脲酶活性分别提高 7。6%~97。0%、12。8%~165。5%和 23。5%~194。9%,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 5。5%~15。2%、16。3%~26。7%和 20。8%~50。3%,增幅多达到显著水平且表现为SRFM>STM>DT,NTM可显著提高 0~10 cm土层但降低 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综合来看,夏闲季深松垄沟并结合秸秆覆盖的措施可改善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是利于提高旱地麦田土壤质量的耕作措施。

    旱地麦田冬小麦-夏休闲夏闲季耕作土壤三相比土壤养分土壤酶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磷素形态影响的Meta分析

    刘双凤杨德志王凤徐晋玲...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素形态影响土壤生产力,施肥可改变磷素形态。基于我国农田施肥对磷素影响的 30 篇文献 808 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效应及影响因素,选择合理的施肥方式以提高磷素利用率。结果表明:总体上施肥增加所有形态磷素含量[效应值(E)≥0。14],显著提升有效磷含量(E=1。44,95%置信区间:1。13~1。74)。氮磷钾肥有机肥配施(E=2。27,95%置信区间:1。70~2。85)对有效磷含量的提升显著高于单施磷肥和氮磷钾肥配施等施肥方式,施磷量(≥300 kg/hm2)越高、施肥年限(≥20 年)越长,有效磷增加幅度越大;与数据所涉及的其他土壤类型相比,初育土(E=2。01)有效磷效应值更高,土壤pH 6~8(E=1。63)、初始有机质含量为≥30 g/kg(E=2。00),有效磷效果提升优于土壤其他条件;高温高湿(气温≥10℃,降水≥800 mm)环境更有利于提高磷素利用率。以上结果为因地制宜制定农田磷素管理方案、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提供科学指导。

    磷素形态有效磷施肥Meta分析

    环戊酮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王炜王文宇李雅群刘凯...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明确新型植物源抑制剂环戊酮(CCO)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江西红壤和甘肃漠灌土为研究对象,试验共设 3 个处理:(1)空白对照(CK);(2)尿素处理(U);(3)CCO处理(U+CCO)。研究发现,施用CCO与单施尿素相比能够延长红壤和漠灌土中铵态氮在土壤中的留存时间,降低土壤硝化作用潜势;与尿素处理相比,CCO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 74。12%(红壤)和 63。19%(漠灌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施用尿素能够增加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活性,配施CCO对氨氧化细菌的抑制效果在漠灌土中(85。81%)优于红壤(19。63%),而对氨氧化古菌无明显抑制作用;氮素输入同样能提高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与nirS的活性,且CCO对两种土壤中nirK与nirS基因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不同土壤中,施用CCO抑制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与nirS活性的持续时间不同,在红壤上对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与nirS的抑制效果出现在培养的第 7 d,而漠灌土出现在第 25 d。新型植物源抑制剂CCO主要通过抑制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与nirS来延缓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从而减少N2O的排放。

    环戊酮N2O排放硝化与反硝化氨氧化微生物

    京郊设施土壤盐分累积及组成变化特征

    吴荣刘善江孙昊薛文涛...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北京市郊区设施土壤存在次生盐渍化的问题,以房山、延庆、密云、大兴、昌平地区规模化设施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随机取样的方法,对 5 个地区主要栽培类型的设施园区土壤盐分累积和组成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设施栽培的科学管理和高效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79%的点位土壤全盐量≥2。0 g/kg,69。3%的点位电导率≥50 mS/m,次生盐渍化趋势明显;监测园区的盐分离子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不同地区盐分离子累积存在一定差异;除HCO3-外,K+、Na+、Ca2+、Mg2+、Cl-、SO42-、NO3-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均造成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其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SO42-、NO3-为主;京郊设施土壤盐分组成主要以硝酸盐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针对北京郊区存在盐分累积现象,建议开展有机肥料的筛选和品质质量检测,同时加强水肥管理,避免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设施生产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应该关注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实现设施生产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盐分离子离子组成

    广西玉林博白县富硒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

    李兆谊赵晗李伟赵子宁...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地方绿色富Se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北部连片农耕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 172 件,农作物样品水稻 100 件、玉米 30 件和荔枝 42 件,利用统计学以及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中Se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博白县表层土壤富Se率为42。08%,As、Cd、Cu、Hg、Pb和Zn超标率低,Cr和Ni不超标,土壤质量满足地方发展富Se农业的要求。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富Se土壤主要分布在径口镇、博白镇、亚山镇、顿谷镇和旺茂镇,土壤Se、As、Cr、Ni、Pb和Zn高值区与泥盆系东岗岭组和志留系连滩组地层分布一致,Cd、Cu、Ni、Pb和Zn在三滩镇明显富集。PMF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和重金属来源包括自然源(Se、Cr和Ni)、矿业源(Cd、Cu、Pb和Zn)、大气沉降来源(Hg)和农业源(As),各组来源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 29。52%、34。87%、23。15 和 12。45%。研究区水稻、玉米和荔枝的富Se率分别为 90。0%、76。67%和 2。38%,但水稻Cd超标率达 24%,矿业活动是区域土壤Cd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整体呈强酸性~酸性,Cd的生物有效性高,导致水稻Cd含量较高。应加强工矿企业废渣、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开展土壤酸化治理或喷施富含Se元素的叶面阻隔剂,推动博白县绿色富Se水稻产业发展。

    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

    秸秆长期还田对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

    崔钰爽牛宏进王美琦陈晓波...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秸秆还田对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构成。采用可培养方法、试剂盒酶活性测定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 15 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秸秆还田对小麦收获期 0~10、10~20 和 2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细菌、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增加了 3 个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0~10 cm土层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以及细菌、真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及纤维素降解菌的数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且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效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 10~20 cm土层的细菌ACE指数、Chao1 指数、Shannon 指数等α多样性指数(P<0。05),改变了各土层土壤的细菌和真菌β多样性。另外,长期秸秆还田还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且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Latesci-bacteria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越来越小。另外,秸秆还田能够使细菌群落间的相互作用连接更加紧密,但会降低真菌群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且对土壤中细菌的积极影响更大。

    长期秸秆还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结构

    不同施肥处理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预测分析

    刘威孔亚帅马可尹鹏...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点,依托豫南长期定位施肥茶园,设置茶叶专用肥、有机肥、缓释氮肥和不施肥等 4 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豫南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点。结果表明,茶叶专用肥处理土壤中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也相对较高,施肥处理土壤pH均显著低于不施肥处理。茶叶专用肥和有机肥处理茶园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高于缓释肥处理;茶叶专用肥、有机肥和缓释肥处理茶园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低于不施肥处理。不同施肥处理茶园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不同,施肥显著降低了被孢霉门细菌的相对丰度;茶叶专用肥和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物种类型及相对丰度相似,不施肥和缓释氮肥处理土壤中物种类型及相对丰度相似;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青霉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了红菇属的相对丰度;有机肥处理和茶叶专用肥处理土壤微生物新陈代谢强于缓释肥和不施肥处理。4 种施肥处理土壤真菌营养类型以外生菌根、木头腐生生物、未定义腐生生物为主,而每个处理主要营养型不同。

    茶园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